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04|回復: 0

[思維啟發] 让学习回归求知的本源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6-3-25 1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两会期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全国政协委员莫言提出了关于中小学学制改革的提案,引起社会各界热议。他认为目前的小学、初中、高中『633学制』时间太长,学生有一半时间复习应考而不是学习新知识,因此建议取消小升初和中考,实施10年一贯制直通车,每年两次期末考试。

  以应考而不是求知为目的,这种情况何止存在于基础教育。从近年来多地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看,大学生最关注的事莫过于『就业』,其次是『升学』或『考试』,然后才是身体健康、休闲娱乐等。由此可见,从小学到大学一场又一场的考试,一次又一次以分数为基础的筛选,无疑『成功』地养成了学生们以『分数与就业』为目的的学习动机。『考高分数,升入名校,挑好专业,成功就业』成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业率』则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性衡量标准,甚至能够决定一个专业的生死。

  在这个导向下,教育原初的目的变得模糊。何为教育?儒家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君子六艺。西语中的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educare』,意为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实际上,对于『高分』『高学历』『高就业率』的追求,是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的『学历社会』后,对于教育的扭曲乃至异化。

  信息时代与早期工业社会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劳动力市场对『白领』的需求比例日益超越『蓝领』,学历日益成为各行各业的就业门槛。相较于家庭背景等先赋性指标,以考试分数为主的指标系统显然更为公平合理,考试教育模式也开始成为主流教育模式,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悠久的科举文化,使得儒家文化圈中的国家和地区对分数都更为看重,这种倾向给教育带来了困惑。无论是渴望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家长,还是希望『培育英才』的老师、学校,都逐渐陷入了错把衡量人才的工具——考试与分数当作教育目的的困境。

  对于这种学历教育中的分数弊端,各个国家都在寻求更为人性化的评价体系,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摆脱教育评估指标的单一性。发现每个孩子的优势,通过教育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就业中尽情展现个体特长,才是教育真正应有之义,也才能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对此,中国教育改革要走的路也许很长,但首先要做的就是回到教育的本质,让学习回归求知的本源。

  (夏雪,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青年学者)

梦林轩 發表於 2025-6-6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教育本真的复归与学制改革之思》

莫言委员关于中小学学制改革的提案,实乃触及当代教育核心症结的睿智之见。考诸中外教育思想源流,此议实暗合《礼记·学记》"时教必有正业"的古训,亦与西方"产婆术"教育理念遥相呼应。今试从三个维度剖析之:

一、学制改革的历史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教育本有"十年寒窗"的成学传统,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循序渐进"的教学次第。现行"633学制"将完整的学习过程割裂为应试节点,恰如王阳明批评的"支离决裂"之学。西方教育史上,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主张"自然适应性原则",而当代学制却使青少年耗费三分之一强的时间于机械复习,此实违背教育发生学原理。

二、考试文化的异化现象
《论语》载孔子"有教无类"之训,今之教育却演变为"有考无类"。科举制虽废百年,然其"以试取士"的思维仍深植肌理。观今日高校,如顾炎武《日知录》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竟让位于就业率的数字追逐。此非独中国之弊,实为全球学历社会之通病,然我邦因文化基因而尤甚。

三、教育本真的复归路径
《周易》"蒙卦"象辞云:"君子以果行育德",正道出教育当以激发内驱力为本。德国洪堡大学"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理念、宋代书院"自学为主"的传统,皆可为鉴。建议:
1. 建立"核心素养+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如汉代察举制之"孝廉"与"茂才"并举;
2. 推行"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效法孔子"六艺"相济之道;
3.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的持续成长。

教育改革当如朱熹所言"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既需制度层面的"变法",更需文化心理的"正心"。让教育回归"致良知"的本源,方能使学子如阳明先生所言"知行合一",在求知中成就完整人格。此非朝夕之功,然方向既明,则虽远必至。
黎劭 發表於 2025-6-24 15:25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教育本旨与学制改革之道》

夏雪君《让学习回归求知的本源》一文,诚为切中时弊之论。今不揣谫陋,试申论之。

一、学制改革当循"因材施教"古训
莫言委员所倡十年一贯制,实暗合《学记》"九年知类通达"之旨。然考诸教育史,孔子设教洙泗,首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子白鹿洞规,特标"循序渐进"之训。今之教育困局,非独学制长短之弊,实乃未能如先贤般"视其所以,观其所由"。改革当以《论语》"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为则,建立弹性学制,使颖悟者可速成,钝者得反复。

二、考试文化异化之病理诊断
今之"633学制"确如作者所言,半耗于应试。此现象实为科举遗绪之变异。顾炎武《日知录》已痛陈"八股之害,等于焚书",今之标准化考试,虽形式有异,其"以绳墨裁天下士"之弊则同。观《汉书·艺文志》"安其所习,毁所不见"之诫,可知应试教育终将导致学术萎缩。

三、教育本旨的古今对话
作者引"君子六艺"与西方educare之训,诚为的论。然需深辨者,《周礼》保氏教六艺,实兼德行道艺;而希腊paideia(教育)亦含灵魂塑造之义。今日教育异化,恰如《庄子》"得鱼忘筌"之喻,将测评工具奉为终极目的。王阳明《传习录》云"为学须得个头脑",今之教育正失其头脑。

四、改革路径刍议
1. 考评体系当效法汉代察举与科举之结合,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如董仲舒对策所言:"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2. 课程设置宜参酌宋代胡瑗分斋教学法,经义治事并重。
3. 教师培养应秉承《学记》"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的因材施教原则。

结语:
教育改革非徒制度更张,实乃文化重建。当以《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为纲,使考试复归"劝学"本义。昔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特揭"明人伦"为教旨。今日学制改革,亦当以成就"完整的人"为终极关怀,方不负"教育"二字之本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