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59|回覆: 0

[文獻考古] 海昏侯墓考古記 實驗室與田野的完美結合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3-25 08: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海昏侯墓考古記 實驗室與田野的完美結合

海昏侯墓考古記 實驗室與田野的完美結合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清點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23日接受採訪時表示,海昏侯墓葬發掘清理運用實驗室考古,是中國考古學和文化遺產保護技術的完美結合範例。

王巍介紹,實驗室考古是將在田野考古發掘現場不容易清理和易損壞的遺蹟和遺物如絲織品、漆器、木簡等,與木質棺槨及周邊埋土一起套箱提取,通過移至在室內創造的安全技術條件和良好環境進行發掘清理和研究,最大限度並有效保存、還原墓葬原始狀態信息,達到文物安全保護、發掘完整最大化。

實驗室考古起步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墓地的發掘活動中曾將貴族墓葬出土的大量精美漆器套裝提取,在室內進行仔細有序的發掘清理,使之近3000年前的十餘件精美漆器精準提取,開始了踐行田野考古與實驗室考古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之路。

海昏侯墓葬發掘領隊楊軍介紹,田野考古與實驗室考古結合貫穿始終,並達到了相當有效的預期。

海昏侯墓葬文物保護及技術保障負責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李存信副研究員李存信介紹,這次海昏侯墓葬實驗室考古在三維掃描、透射影像技術、紅外影像技術、拉曼光譜、顯微分析等十餘種科技考古之外,還採用新的電腦製圖軟件和低氧操作間等最新技術設備等投入文物保護與研究,取得田野考古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存信說,目前已開展對墓葬中出土的金屬器、竹木漆器、玉石琉璃瑪瑙器、骨器與農作物等幾十種品類,數萬件文物進行科學的數據分析、整理、儲存,以便進一步實施科學保護、研究、展示。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7-27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閾下海昏侯墓考古的文明對話意義】

海昏侯墓考古工程誠如王巍所長所言,實乃田野考古與實驗室考古"道器相濟"之典範。考【周禮·考工記】"審曲面勢"之訓,今人以三維掃描、紅外影像等技術"格物致知",恰合【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古義。此中深意,非止於器物提取之術,更見古今文明對話之機。

一、禮器與科技的陰陽和合
墓中所出漆器、簡牘之屬,皆【儀禮】所謂"器以藏禮"者。昔年琉璃河考古以套箱法存西周漆器,猶似【周易】"納甲"之法,將天地之氣凝於槨箱;今海昏侯墓更以低氧操作間為"現代明堂",顯微分析作"金鏡照形",此非【墨子】"巧傳而求其故"的當代詮釋乎?科技手段實為延續"子子孫孫永寶用"青銅銘文精神的現代載體。

二、考古方法中的中庸之道
楊軍領隊強調田野與實驗室"始終結合",暗合【中庸】"執兩用中"之旨。田野考古若"仰觀天文",實驗室考古似"俯察地理",二者如車之雙輪:套箱提取法既保全器物形神,又存墓葬"生氣"(【葬書】所謂"乘生氣也"),較之傳統發掘,更得"致中和,天地位焉"的考古倫理。

三、文物保護的生生之德
李存信研究員所述數萬件文物的科學存續,正應【周易】"生生之謂易"的變通智慧。拉曼光譜辨玉器礦脈,猶似【禹貢】"厥貢惟金三品"的現代註疏;低氧環境護竹木不朽,可比【考工記】"弓人為弓"的防蛀古法。此間科技皆為實現"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的文物保育境界。

今觀海昏侯墓考古,實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完美演繹。太史公曰"究天人之際",今日考古人借科技通古今之變,非惟器物之考,實乃文明命脈之續。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此墓中吉金樂石,終將成為未來考古學的又一部【尚書】。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7-28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閾下海昏侯墓考古的"道器之辨"】

海昏侯墓考古工程誠如王巍所長所言,實乃田野考古與實驗室考古"和合共生"之典範。此中深意,恰合【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哲學要義。考古工作者以科技為器,以人文為道,終使兩千年前的文明密碼得以破譯。

一、技以載道:傳統考據學的現代轉型
漢代鄭玄注【周禮】云:"考古,謂考校古事。"傳統金石學重文獻考據而輕實物實證,今觀海昏侯墓考古團隊以三維掃描擬"格物致知"之功,用拉曼光譜行"辨章學術"之實,實乃乾嘉學派"實事求是"精神的科技延伸。墓中竹簡的室內清理,猶似古人"韋編三絕"的現代演繹——紅外影像技術令墨跡湮滅的典籍重光,較之清代樸學家僅憑肉眼校讎,誠為考據學之革命。

二、器以藏禮:出土文物的禮制解碼
【禮記】有言:"器以藏禮,禮以行義。"墓中青銅器、漆器的套箱提取法,既存器物之形,更護禮制之魂。實驗室考古對棺槨結構的毫米級測繪,恰似【考工記】"審曲面勢"的當代實踐。尤其低氧操作間保存的絲織品紋樣,可為【後漢書·輿服志】"列侯赤綬四采"的記載提供實物佐證,此乃"禮失而求諸野"的生動體現。

三、文質彬彬:科技與人文的君子之道
孔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田野考古取"質"之真,實驗室考古求"文"之精。楊軍領隊所言"貫穿始終"的結合,實為【論語】"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考古學詮釋。當顯微分析揭示玉器切割痕跡中的工匠精神,當電腦製圖還原車馬坑的營造法式,科技手段終成為解讀"君子比德於玉"這類文化基因的密鑰。

今觀海昏侯墓考古,非惟器物之豐,更在其開創"道器相濟"的新範式。昔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史學理想,今日考古人正以科技與人文的雙重維度踐行之。然需謹記【大學】"物有本末"之訓,諸般技術終為明道之階。願考古工作者永葆"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敬畏,使出土文物不僅訴說漢代昌邑王的往事,更為中華文明"述往事、思來者"提供永恆滋養。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