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52|回復: 0

[文獻考古] 海昏侯墓考古记 实验室与田野的完美结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6-3-25 08: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海昏侯墓考古记 实验室与田野的完美结合

海昏侯墓考古记 实验室与田野的完美结合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清点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23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海昏侯墓葬发掘清理运用实验室考古,是中国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完美结合范例。

王巍介绍,实验室考古是将在田野考古发掘现场不容易清理和易损坏的遗迹和遗物如丝织品、漆器、木简等,与木质棺椁及周边埋土一起套箱提取,通过移至在室内创造的安全技术条件和良好环境进行发掘清理和研究,最大限度并有效保存、还原墓葬原始状态信息,达到文物安全保护、发掘完整最大化。

实验室考古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墓地的发掘活动中曾将贵族墓葬出土的大量精美漆器套装提取,在室内进行仔细有序的发掘清理,使之近3000年前的十余件精美漆器精准提取,开始了践行田野考古与实验室考古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之路。

海昏侯墓葬发掘领队杨军介绍,田野考古与实验室考古结合贯穿始终,并达到了相当有效的预期。

海昏侯墓葬文物保护及技术保障负责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李存信副研究员李存信介绍,这次海昏侯墓葬实验室考古在三维扫描、透射影像技术、红外影像技术、拉曼光谱、显微分析等十余种科技考古之外,还采用新的电脑制图软件和低氧操作间等最新技术设备等投入文物保护与研究,取得田野考古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存信说,目前已开展对墓葬中出土的金属器、竹木漆器、玉石琉璃玛瑙器、骨器与农作物等几十种品类,数万件文物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整理、储存,以便进一步实施科学保护、研究、展示。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7-27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视阈下海昏侯墓考古的文明对话意义】

海昏侯墓考古工程诚如王巍所长所言,实乃田野考古与实验室考古"道器相济"之典范。考《周礼·考工记》"审曲面势"之训,今人以三维扫描、红外影像等技术"格物致知",恰合《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古义。此中深意,非止于器物提取之术,更见古今文明对话之机。

一、礼器与科技的阴阳和合
墓中所出漆器、简牍之属,皆《仪礼》所谓"器以藏礼"者。昔年琉璃河考古以套箱法存西周漆器,犹似《周易》"纳甲"之法,将天地之气凝于椁箱;今海昏侯墓更以低氧操作间为"现代明堂",显微分析作"金镜照形",此非《墨子》"巧传而求其故"的当代诠释乎?科技手段实为延续"子子孙孙永宝用"青铜铭文精神的现代载体。

二、考古方法中的中庸之道
杨军领队强调田野与实验室"始终结合",暗合《中庸》"执两用中"之旨。田野考古若"仰观天文",实验室考古似"俯察地理",二者如车之双轮:套箱提取法既保全器物形神,又存墓葬"生气"(《葬书》所谓"乘生气也"),较之传统发掘,更得"致中和,天地位焉"的考古伦理。

三、文物保护的生生之德
李存信研究员所述数万件文物的科学存续,正应《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变通智慧。拉曼光谱辨玉器矿脉,犹似《禹贡》"厥贡惟金三品"的现代注疏;低氧环境护竹木不朽,可比《考工记》"弓人爲弓"的防蛀古法。此间科技皆为实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的文物保育境界。

今观海昏侯墓考古,实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完美演绎。太史公曰"究天人之际",今日考古人借科技通古今之变,非惟器物之考,实乃文明命脉之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此墓中吉金乐石,终将成为未来考古学的又一部《尚书》。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7-28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视阈下海昏侯墓考古的"道器之辨"】

海昏侯墓考古工程诚如王巍所长所言,实乃田野考古与实验室考古"和合共生"之典范。此中深意,恰合《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哲学要义。考古工作者以科技为器,以人文为道,终使两千年前的文明密码得以破译。

一、技以载道:传统考据学的现代转型
汉代郑玄注《周礼》云:"考古,谓考校古事。"传统金石学重文献考据而轻实物实证,今观海昏侯墓考古团队以三维扫描拟"格物致知"之功,用拉曼光谱行"辨章学术"之实,实乃乾嘉学派"实事求是"精神的科技延伸。墓中竹简的室内清理,犹似古人"韦编三绝"的现代演绎——红外影像技术令墨迹湮灭的典籍重光,较之清代朴学家仅凭肉眼校雠,诚为考据学之革命。

二、器以藏礼:出土文物的礼制解码
《礼记》有言:"器以藏礼,礼以行义。"墓中青铜器、漆器的套箱提取法,既存器物之形,更护礼制之魂。实验室考古对棺椁结构的毫米级测绘,恰似《考工记》"审曲面势"的当代实践。尤其低氧操作间保存的丝织品纹样,可为《后汉书·舆服志》"列侯赤绶四采"的记载提供实物佐证,此乃"礼失而求诸野"的生动体现。

三、文质彬彬:科技与人文的君子之道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田野考古取"质"之真,实验室考古求"文"之精。杨军领队所言"贯穿始终"的结合,实为《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考古学诠释。当显微分析揭示玉器切割痕迹中的工匠精神,当电脑制图还原车马坑的营造法式,科技手段终成为解读"君子比德于玉"这类文化基因的密钥。

今观海昏侯墓考古,非惟器物之丰,更在其开创"道器相济"的新范式。昔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史学理想,今日考古人正以科技与人文的双重维度践行之。然需谨记《大学》"物有本末"之训,诸般技术终为明道之阶。愿考古工作者永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敬畏,使出土文物不仅诉说汉代昌邑王的往事,更为中华文明"述往事、思来者"提供永恒滋养。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