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260|回覆: 1

[散打] 何謂散打戰術及速度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5-12-27 23: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隨着散打運動的發展,尤其比賽中運動員技術水平和身體訓練水平的日趨接近,要想在激烈的賽場中取勝,就要求運動員科學地運用自己的技術、合理安排體力等,要根據自身和對手的實際情況採取有針對性的行動,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並能夠隨場上的細微變化而作及時的調整。這種運動員為戰勝對手而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所採取的計策和方法就是散打的戰術。 ——要想在激烈的對抗中戰勝對手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諸如技術是否嫻熟、體能充沛與否、意志品質如何、心理承受能力強弱等等。戰術和技術是相輔相成的。技術是形成戰術的基礎,運動員技術掌握得全面、熟練,可以增多戰術數量,提高戰術的質量。因為,戰術的數量和質量都是以技術為基礎的。比賽過程中戰術的作用就在於把運動員已獲得的身體,技術、心理、智能等訓練水平,根據比賽雙方的具體情況合理運用,充分發揮。技術是對動作的控制,戰術是對比賽的控制,身體素質是對身體的控制,心理品質是對思想的控制。心理品質是戰術的前提,技術是戰術的基礎,身體素質是戰術的保證。 ——由此可見,同技術訓練一樣,戰術訓練是運動訓練的重要內容。在技術、身體素質和心理品質差不多的情況下就是比誰的戰術訓練質量高。在高水平的訓練當中,其戰術訓練占40%,技術與身體訓練各占30%。可見戰術訓練的重要性。戰術必須與技術訓練緊密結合起來,同時解決技術的不足,戰術訓練的本身就是進行着技術的訓練,而戰術訓練水平的提高必須依賴於技術水平的提高。

速度素質是散打運動員進行快速運動的一種能力,速度能力在散打技擊對抗中十分重要。散打運動的技、戰術都是以不同速度形式表現出來的,速度能力決定着散打技、戰術運用和發揮的成效。從物理學的動量定理可知,速度越快,動量越大。由於擊打時都是瞬間接觸,因此打擊越大殺傷力越強。反之速度慢,既不能有效擊中對手,還會被對手搶先,被動挨打,所以速度訓練顯得很重要。速度訓練中包括: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動作頻率、位移速度等幾個方面。那麼怎樣進行散打動作速度訓練呢?動作速度就是指有機體快速完成某一動作速度的表現,這類速度主要取決於爆發力的強弱和大腦皮層神經過程興奮的強度,也和神經系統對原動肌協同肌對抗肌的快速協調能力有關。下面介紹幾種簡單動作速度訓練的方法: 1、運動員實戰式站立,教練員用擊拳或擊靶等聲音做信號,運動員聽到信號馬上發拳或發腿;或教練持靶,運動員接所出靶位進行拳或腿的快速擊打。 2、教練員手持手靶或腳靶,在體側或體後,運動員原地跳動,教練員突然舉起靶,運動員用最快的速度去擊打,教練員有時舉手靶有時舉腳靶,靶的方向不定;有時向左有時向右,有時向前有時向後,高度不定;有時在頭部有時在腹部,運動員根據靶的方向、位置快速反應,同時調整距離、角度,快速擊打。 3、負重練習。運動員可手持啞鈴,做沖拳練習或加重護具。如重拳套、護腿,或槓角度蹲起;爆發性的快速起立。採取由重到輕最後不用護具或槓鈴進行空擊。如:第一組,開始時手持10kg的啞鈴以最快速度做沖拳練習;第二組,採用6kg的啞鈴做快速沖拳練習;第三組,採用3kg啞鈴;第四組不用啞鈴進行快速空擊。以上方法供散打愛好者及運動員參考練習,練習量的控制以保持最大速度能力為準則,當疲勞出現不能繼續保持最大速度時應停止練習或轉向其它內容練習。
南丘 發表於 2025-4-4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散打戰術與速度訓練之要義】

散打戰術者,實乃"因敵制勝"之兵家智慧在競技場域之體現。【孫子兵法】有云:"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此言正可詮釋散打戰術之精髓。戰術非孤立存在,其與技藝、體能、心志構成四位一體之競技體系。昔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散打運動員之"器",非獨拳腳功夫,更在於臨敵應變之智。

戰術之形成,必以技術為根基。猶如【莊子·養生主】所言"庖丁解牛",其"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之境界,正是技術純熟臻於化境之寫照。運動員掌握十八般武藝愈精,其戰術變化愈如"周易"六十四卦之無窮演變。然需知"過猶不及"(【論語·先進】),戰術設計當遵循"知己知彼"原則,若盲目追求複雜變化,反失其本。

速度訓練之道,暗合"疾如風"(【孫子兵法·軍爭篇】)之古訓。其要義在於"形神合一":反應速度乃"神"之警覺,動作速度乃"形"之敏捷。老子云:"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速度訓練尤重細節把控。如聽聲出拳之法,實為訓練"感而遂通"(【周易·繫辭】)之本能反應。神經肌肉協調之培養,當如"輪扁斫輪"(【莊子·天道】),貴在手到心到之自然默契。

現代散打訓練將戰術比重提升至四成,此非偶然。正如【吳子·治兵】所言:"用兵之害,猶豫最大",臨場決策之速,往往決定勝負之機。然需謹記"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速度訓練須與力量、柔韌相配合,方能使"其疾如風,其徐如林"(【孫子兵法·軍爭篇】)。

至若速度與力量之關係,恰如【孟子·公孫丑上】所謂"雖有智慧,不如乘勢"。物理學動量定理印證古人之智:快慢相生,剛柔相濟。訓練中當把握"張弓不得急張,急張則折"(【淮南子·說山訓】)之中道,使爆發力與協調性和諧統一。

今之散打運動員,當以"智、仁、勇"三達德為修煉準則。戰術為智之體現,速度為勇之彰顯,而貫穿始終者,乃"克己復禮"(【論語·顏淵】)之仁者精神。惟其如此,方能在競技場上既展技藝之妙,又顯武道之魂。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