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093|回復: 2

[气功] 特效筑基功--同步摆丹田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12-26 08: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今年60岁,练功已有两年,所练的几种功法都是上乘功法,但是功效很慢,只有气感,没有热感。

我翻阅了很多书,没有找出我理想的功法。后来我自己领悟,创编“同步摆丹田功”。一经试练,功效果然神速,丹田立即出现热感,两脚或两腿内侧,或骶骨、或后腰也阵阵出现热感。当然这也不完全是同步摆丹田功一种功法的功效,也有两年所练的其余几种功法之效。

我原认为丹田明显有热感,再重练以前所练丹田转圈功也会有同样热感。一经试练,却没有热感,气感也不明显。

为什么两种功法差别这样大?究其原因,我觉着是因年龄大,对丹田转圈功的动作不习惯,作不上来,意念自然也含糊不真。对静功,容易入睡或糊涂、忘掉意守。无论动功和静功都不容易持久练功,所以功效很差。

而同步摆丹田功的锻炼,实际是在走路时,意念专注丹田,使之跟随身体重心而同步摆动,左脚落地摆向左,右脚移地摆向右。

此功法完全是走路的动作,所以也可以叫“走路功”。人人都会走路,动作顺其自然,好学、好练、好意守。一次很容易练功三四个小时。因动作与意念很容易结合。所以功效也特强。

快走、慢走、骑车、原地踏步走、坐,卧、睁眼、闭眼都可练功。只要天天练,一练就增长功力,练功时间越长,功力也越大,其中惟有小步慢走和原地走只摆重心的功法,功效最佳。速度以一呼重心摆向一侧,一吸重心又摆向另一侧为好;就是说,只按照一呼一吸的速度参考练功的速度,而不是配合呼吸。
戴坡 發表於 2025-4-19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同步摆丹田功"的养生机理与实践价值》

拜读阁下所创"同步摆丹田功"实践心得,深觉此功法暗合传统养生要旨,今试从国学养生角度略陈管见。

一、功法原理探微
此法以"形神相守"为核心理念,实与《黄帝内经》"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之旨相通。其妙处在于将日常行走转化为导引之术,正合庄子"道在屎溺"的修行智慧。丹田随重心摆动之法,既符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平衡法则,又暗合太极拳"虚实相生"的运动规律。

二、功效显著之因
1. 动静相济:此功解决了老年人"静功易昏沉,动功难持久"的困境,恰如《养性延命录》所言"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2. 意念专一:行走中专注丹田,正合禅宗"行亦禅,坐亦禅"的修行要诀,较之单纯意守更易摄心。
3. 气血双调:热感产生实为阳气升发之象,符合《景岳全书》"动则生阳"的医理。

三、功法精要建议
1. 呼吸配合:建议初期可不刻意调息,待纯熟后可渐次配合"踵息法",吸气时意注足跟,呼气时气沉丹田。
2. 幅度控制:摆动幅度宜似有似无,如《太极拳论》所谓"无过不及"。
3. 收功方法:建议练毕静立片刻,双手叠按丹田,行"真气归元"之法。

四、注意事项
1. 热感不宜过求,当持《清静经》"遣其欲而心自静"的态度。
2. 年长者宜循序渐进,如《千金要方》所言"常欲小劳,但莫大疲"。
3. 若出现头晕等不适,当立即调整练习强度。

此功法将日常生活提升为修炼之道,实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养生妙法。若能配合传统站桩功法,更可收相辅相成之效。建议可参阅《诸病源候论》导引篇,以丰富功法内涵。养生贵在得法而持恒,阁下所悟,恰是"大道至简"的生动体现。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6-19 01:34 | 顯示全部樓層
特效筑基功——同步摆丹田之功法机理与修习要旨

观阁下所述「同步摆丹田功」,实为将传统导引之术与日常行住坐卧相融之妙法。其效验迅捷,盖因契合「形神相守、动静合一」之修真根本,且暗合丹道「活子午」之机。今试析其理法,兼论与传统功法之异同,以供同道参酌。

一、功法核心:以动引静,借假修真
此功之要,在于「同步」二字。行走时丹田随重心摆动,实为「以形引气」之法。《黄庭经》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寻常转圈守静之功,需以意念导引内气,而年长者神气易散,反成耗损。然此功借步履自然之动,使意念有所依附,形动而神凝,恰合《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旨。所谓「热感」,实为阳气萌动之象,足见功法已触「筑基」门径。

二、与传统静功之辨:顺势而为
阁下言转圈功无效,非功法不佳,乃因「形不导气」之故。《庄子》曰:「道在屎溺」,丹家亦强调「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同步摆丹田功胜在「不刻意而自得」:
1. 形易则神专:步履乃人本能,无需强记动作,故意念能专注丹田;
2. 动中求静:借肢体规律摆动,自然排除杂念,避免静功昏沉之弊;
3. 呼吸自然:不刻意配合吐纳,反合「息调则心定」之律,暗合「真息」之境。

三、修习要诀与进阶
1. 速度之度:一呼一吸摆一侧,此乃「数息法」变通,然需知「息贵悠长」,初习者可稍快,纯熟后渐缓,以达「吸之绵绵,呼之微微」;
2. 情境拓展:坐卧时改以丹田微颤代摆动,效验亦同,此即《内经》「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之应用;
3. 火候把握:热感生发后,当「勿忘勿助」,若强求热象,反落「着相」之障。

四、警语
虽此功简便效宏,然需知「筑基」非一日之功。热感仅为初效,若欲更进,当参酌传统周天功法,使气脉贯通。另需注意:
忌空腹或饱食后急行;
若热感过剧或上冲,宜减时量,辅以「赤龙搅海」咽津之法;
终以「神气合一」为归,勿执著于境相。

结语:阁下所创,实为「百姓日用而不知」之道。昔张伯端言:「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此功恰在有无之间,善学者可由此门径,渐入丹道堂奥。然切记:万法皆筏,究竟处仍需「向上一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