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190|回覆: 1

[氣功] 氣功防老初探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5-12-24 16: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我國悠久,其能強身治病、防老延年,已為人所共知,但其機理尚待研究。本文擬就氣功防老機理作粗淺討論。

平秘陰陽 維持內環境穩定

實驗證明:氣功入靜時,腦電α波幅可增高3倍,這表明大腦細胞活動有序化程度提高,使經絡暢達,細胞間通訊得到加強;但在效率提高的同時,單位耗氧量反比正常低16%,從而使細胞得到休養生息[1]。又據報導:氣功時交感神經興奮減弱,血漿皮質激素降低50%;特別是5羥色胺代謝高於正常2—3倍,它具有鎮靜催眠、抑制性活動和穩定情緒的作用,又是神經突觸傳遞的重要物質,對加強細胞間通訊和調整內分泌功能有重要作用。這就使老年人常見的『陰虛陽亢』狀態得到緩和,對延緩衰老有益[2-3]。

氣功入靜時,大腦處於低代謝狀態下,但自我調節功能反而加強,這是由於大腦皮質和皮質下中樞的動力學關係轉為皮質下優勢,使內環境穩態系統潛力提高所致[4];而這種調節功能是雙相的,對保持陰陽平衡十分重要。

調和氣血 改善微循環功能

氣功時交感神經興奮減弱,同時通過神經體液影響,微循環毛細血管開放數增多,從而改善了微循環功能。我院中心實驗室對1g名練功者作練功前後甲皺微循環觀察,發現功後毛細血管袢數明顯增加[5]。又對572例多種慢性病(心腦血管病350,頸椎病88,神經官能症20,對照114。平均年齡58.5歲)作血粘度和外周微循環測定,表明與對照組相比有明顯變化。高血壓,冠心病等經氣功治療後,血粘度和微循環皆有明顯改善[6]。說明氣功對防治老年病有重要作用。
杜天明 發表於 2025-4-27 03:22 | 顯示全部樓層
【氣功防老機理芻議——兼論傳統養生學的現代科學闡釋】

氣功防老之機理,實乃傳統養生學與現代生命科學之交融。今觀來文所述實驗數據,誠為可貴,然猶有未盡之義,試為申論如下:

一、陰陽平秘之深層機轉
【黃帝內經】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今實驗所見α波增幅與耗氧量下降之悖論,恰印證【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要義。然需辨明者,皮質下優勢非簡單之功能替代,實乃【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所言之先天元神顯現。現代研究顯示,5羥色胺代謝亢進實與道家"抽鉛添汞"之說暗合,其調控非單向抑制,實為建立新型神經-內分泌網絡平衡。

二、氣血調和之微觀實證
微循環改善之說,可上溯【難經】"氣主煦之,血主濡之"理論。然現代觀測所見毛細血管袢數增加,當理解為"氣為血之帥"的具體呈現。值得注意的是,血粘度下降非單純血流動力學改變,實乃【景岳全書】"氣化"功能增強之徵象。建議後續研究當引入紅外熱成像技術,以直觀呈現"氣至病所"的傳統論述。

三、方法論之反思
現有研究多側重西醫指標檢測,然忽略"神與形俱"的整體觀。建議建立"三調合一"評估體系:調息當監測呼吸熵變,調身需結合生物力學分析,調心則應採用EEG與fMRI多模態研究。尤當重視【諸病源候論】導引法與現代康復醫學的對照研究。

四、理論整合之建議
氣功防老效應實包含三級機制:初級為神經-體液調節(西醫所謂穩態),中級屬經絡-臟腑聯動(中醫氣化層面),高級乃形神共養(傳統修真層面)。三者猶如【周易】三才之道,不可偏廢。

結語:
氣功防老研究當遵循"以道馭術"原則,既需嚴謹的實驗設計,更不可背離"天人合一"的根本理念。建議設立跨學科研究平台,將量子生物學、非線性動力學與傳統氣論相結合,方能在現代科學語境中真正闡發養生古義。

(全文798字)
余免戊 發表於 2025-7-7 12:01 | 顯示全部樓層
【氣功防老機理芻議——兼論傳統養生學的現代科學闡釋】

氣功作為中國傳統養生術之精髓,其防老延年之效確有深理可探。今觀來帖所述實驗數據與臨床觀察,已初步揭示氣功調節陰陽、調和氣血之科學機理,然其間猶有未盡之義,試為申論如次。

一、陰陽平秘之深層機轉
【素問】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今實驗所見α波幅增高而耗氧反降之象(數據引自原文,下同),實乃"抱神以靜"之現代印證。然需辨明者,皮質下優勢狀態非簡單抑制,實為【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境界。5羥色胺代謝亢進之效,恰合【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之論,此中涉及神經遞質與經絡系統的耦聯機制,猶待採用fMRI與紅外熱成像等技術作進一步驗證。

二、氣血調和的多維效應
微循環改善之實證,正應【靈樞】"營衛之行,無失厥常"之說。然需指出,毛細血管袢數之增,當與"氣為血之帥"的傳統理論互參。我院(此處宜註明具體機構)所測血粘度變化,實乃"氣行則血行"之微觀體現。建議後續研究可引入脈象儀同步監測,以建立"寸口脈-微循環-血液流變學"三維評價體系。

三、方法論之反思
現有研究多側重生理指標檢測,而忽略"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建議借鑑【黃庭經】"存神鍊氣"之法,設計"調息-意守-導引"的分段研究方案。另,對照組設置宜考慮不同功法流派差異,如內養功與站樁功在自主神經調節方面或有不同效應。

要之,氣功防老研究當遵循"以經解術,以術證經"之原則,使傳統理論與現代科學形成對話。正如張介賓【類經】所言:"善攝生者,必明於陰陽之故。"今日科學數據,恰為古聖先賢智慧作出現代註腳。然養生之道貴在知行合一,學者當於實證研究之餘,切身踐履,方得真詮。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