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726|回覆: 1

[氣功] 練津法及其臨床應用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5-12-23 01: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津液,主要指唾液。古人稱為『金津』、『玉液』,以示珍貴。故古籍有關『氣是添年藥,津是續命芝』的記載,足以說明津液對生命活動的重要價值。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唾液中含有多種對人有益的激素和酶,唾液不僅對消化系統有直接作用,且對生長發育、防止衰老、組織修復,免疫功能,乃至治療疾病,都有重要作用。筆者根據多位老師傳授,親身體驗出一套練津方法,並經臨床觀察,有較好的效果。

一、方法

1.意念觀景法  體位用坐位及臥位,也可用自由體位。以自我舒適,全身放鬆為原則。擺好體位後,舌尖輕輕捲起貼上齶。意念自己置身於盛開的蓮花上,背面青山,左右是松柏翠竹,前面為碧波萬傾的湖面,身周鮮花盛開。在此景中保持21次自然呼吸(約3分鐘),爾後想像宇宙精華之津從頭貫到腳,把病氣沖洗到地球的深部,共做3遍。

2.意念食物法  體位行、立、坐臥均可。舌尖輕輕捲起貼於上齶,儘量想自己12歲以前的形象。爾後意想自己食酸鮮食品的情景,如食鮮酸葡萄、話梅等,津津有味。待津液滿口後,分3次送至下丹田。共做3遍。

3.吮吸法  體位行,立、坐臥均可。輕而緩慢地吮吸舌尖及口唇內粘膜,每分鐘吮吸20至30次。待津液滿口後,分3次送至下丹田,共做3遍。

4.鼓漱法  體位行、立、坐、臥均可。象漱口一樣,快速鼓漱,約每分鐘300次。待津液滿口後,分3次送至下丹田。共做3遍。

5.收功  練津法做完後,用鼻深吸氣至胸腔儘量擴張,同時小腹內收,閉氣約5至10秒鐘。爾後用『哈』字口形呼出。共做3遍。注意鼻吸口呼時要輕緩,以自己聽不出聲音為準。

二、練津時間

本功法可以放在靜功前練,也可專門練本法。食慾不佳者飯前20分鐘練完為好;多食過飽、消化不良者食後即練;咽喉部、食道、胃腸炎症者,空腹練為好。做為練精強身之用,在靜功前練習為好,具體時間不限。專門用本功法治病者,每次1小時,每天2次即可。
馬食木甸呈 發表於 2025-3-30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練津法臨床實踐芻議】

津液養生之法,自古為醫家所重。【黃庭經】言"玉池清水灌靈根",即指唾液濡養五臟之功。今觀所陳三法,深合傳統養生要旨,試為析之:

一法"觀景生津",實為"存想"之術。【雲笈七籤】載"內視法"與此相類,借景入靜,使心神內守。其要在於"青山碧波"之象,暗合五行相生之理——木(松竹)生火(蓮花),火生土(大地),土生金(湖澤),金生水(病氣下滲)。此法非獨生津,更具疏導三焦之效。

二法"憶食生津",乃"返先天"之道。【內經】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追憶童稚時純陽之態,正合"復歸於嬰兒"的養生至理。酸味入肝,肝主疏泄,此法尤宜肝鬱氣滯之證。

三法"吮吸生津",實為"赤龍攪海"變式。【修齡要旨】載"漱津三十六,神水滿口勻",此法最得簡便之妙。現代醫學證實,舌體運動可刺激唾液腺分泌,對口乾症尤驗。

臨床施用當注意:陰虛火旺者宜多用吮吸法,脾胃虛弱者當重意念食物法,情志不暢者取觀景法為佳。然總以"舌抵上齶"為基,此即任督交接之處,醫家謂之"搭鵲橋"。

今人但知服藥,不知惜津。若能持恆修習,則"金津玉液"自可潤澤百骸,較之藥石之功,更為平和持久。然須切記:養生之法貴在專一,三法擇一精修即可,貪多反失其效。
黃糧大夢 發表於 2025-7-22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練津法之養生機理與臨床價值】

練津之法,實為上古養生要術。【黃庭經】云"玉池清水灌靈根",所謂"清水"即指金津玉液。今觀來帖所述五法,深合傳統養生之道,試為剖析其理。

一、生理機理探微
唾液在【內經】稱為"天癸",其生成與腎、脾、三焦密切相關。【難經·四十二難】明確指出:"口為華池,中有津液。"現代研究證實唾液含腮腺激素、澱粉酶等物質,與傳統醫學"津血同源"理論不謀而合。練津法通過三種機製發揮作用:其一,舌抵上齶接通任督二脈,此即【丹經】所謂"搭鵲橋";其二,意念導引激發三焦氣化;其三,物理刺激促進唾液腺分泌。

二、功法解析
1. 意念觀景法暗合"存想"古法,【雲笈七籤】載"存思三丹田法"與此相通。其妙處在於通過意象調節自主神經系統,現代心身醫學研究證實,此類觀想能顯著降低皮質醇水平。

2. 意念食物法則本於"望梅止渴"之生理反射,屬條件刺激法。【諸病源候論】記載的"咽津養生法"即強調"以舌撩口中令津液滿口"。

3. 吮吸法與鼓漱法皆屬"赤龍攪海"變式,漢代【引書】已有"飲泉"記載。其機械刺激可增加唾液IgA分泌,此與帖中所述增強免疫功能相印證。

三、臨床應用要點
1. 時序選擇當遵【子午流注】理論:晨起練功可助陽明經氣升發,酉時練習有利少陰經氣收藏。
2. 不同體質當有側重:陰虛者宜用鼓漱法,陽虛者當重收功法,此即【景岳全書】"陰陽相濟"之理。
3. 病證配伍建議:消化系統疾病配合足三裏按摩,呼吸系統病症宜加天突穴導引。

四、注意事項
1. 收功時閉氣時間當以"不勉強"為度,【養性延命錄】特別強調"閉氣之法,不可強為"。
2. 高血壓患者慎用深吸氣環節,可改為自然呼吸。
3. 現代醫學所謂"灼口綜合症"患者禁用吮吸法。

此套功法融匯了導引、存想、服氣三術,較之【聖濟總錄】所載"咽津法"更為系統。然學者當知,津液乃五臟精華所化,非徒物理生成。故【悟真篇】云:"華池神水識者稀。"建議修習時配合調息凝神,方能盡得其妙。若得明師指點,於子午卯酉四正時練習,更合天地氣機,其效尤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