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068|回覆: 0

[散打] 從臀胯的發力觀技擊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5-12-20 21: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但凡搏技,任何一種發力(包括任何部位、方式的發力),只要高層次的,莫不把臀胯運用得精妙。這裡所說的臀胯,包括腰、臀、襠、胯中節部位。說到其妙用,優美的舞姿、表演中的身法、霹靂舞尤甚,莫不因中節臀胯的運用自如而至妙境。而技擊中拳、肘、頭、肩發力,雖更大限度地於脊背運用,若無臀胯的強化效應,勢必弱一層次。具體腿、腳的運用,由於脊背的局限性,只好花大力氣在胯部位置了。

縱觀古今中外的搏擊術,無論是吵得沸沸揚揚的內家,還是聲勢兇猛的外家,在臀胯訓練的嚴格要求中,是絕不含糊的。脊柱是拳學修煉的精髓與主體,誰也無法否認。之所以專門涉及胯,並且從整體中拆開來講,主要是爲了強化、深化與優化訓練的方便而已!

現代搏擊術無一例外都有拔筋、壓撕胯諸方面的訓練方法,一方面爲提高柔韌性、靈活性,另一方面與協調發力上有很大關係。跆拳道單是胯部捶伸法就不下十種。以狠技著稱的泰拳手,一提膝可至膝部,甚至有略低頭便頂著自己鼻子的。就中國的古傳形意、太極、心意拳就有運搬丹田、搓丹田等功夫,實則腰胯功夫而已。並且,爲了加快步法,做到步過人、勢逼人,進步時意想腰肚先行。但上升到實踐、理論的高度,是李紫劍先生的軌跡拳學,以搖臀盪胯使步法提高一層,達到空前的明了化、簡化,以至強化尤深。

以所謂內家拳術之首的太極言之。除了它的含胸拔背,氣沉丹田,松肩墜肘,對斂臀收腰、圓襠松胯亦必嚴要求。具體到行功走架,握手發力更是圓襠而行,扣襠、合襠系列微小精妙處,非親身體驗,真難說清。大形上講,楊、吳、武、孫諸式皆講究臀微內斂,陳式要求微微泛起。無論是斂還是翻,都是利用臀部自身的力量,在腰肌的帶動下運用左右重心的變換而產生的動力,使其發展成爲一個離心力,在行拳中往往一沉一泛,以配合重心而使兩足有根。胯鬆開來,轉關才能靈。具體到技擊,前輩們說,因是水平位移發力,圓襠而行,從外形上看,功架轉移重心絕不明顯,利於換勁。特別是先前因穿長衫,轉運更加隱蔽,其欺騙性、妙用可見也。另心意六合拳(主要河南派),較好地保持了原始風貌。其外在勢態兇猛、大方、磅礴。下劈上撩,大刀闊斧的形象一望便知。具體的要求上,對勢如背鍋、谷道上提、臀夾胯撐尤爲嚴格要求。特別是收臀、提肛。據於化龍先生之徒講,先輩曾有臀內斂的驚人表現。時一人與先輩開玩笑說,你不能把功夫練到屁股上吧。並以手指戳其肛門,先輩運勁,竟拔不出,一直跟在屁股後在大街上轉一圈,被人嬉戲。

軌跡拳學中,以搖臀盪胯,解決了行功走架與直接技擊發力結合的難題。並於速度上、整體發力的運行上較其它拳術明顯提高。所謂搖臀盪胯,即是搖臀以臀部一側胯關節爲圓心,以骨盆爲半徑的旋轉運動。盪胯則指弧線提胯和弧線沉胯運動。以寸步(即滑步)爲例,先格鬥式站好,兩腳前後一腳半遠。重心居中,襠胯張弓,前後對撐。後腿猛烈推進,前腳掌猛烈反彈,迫使身體的沖勢折回,後腳跟上。運動模式是前腳進時提胯,觸地沉胯,臀胯旋轉前進。前腳尖如犁入地,明顯感到臀部對前腿捶擊,即爲成功。與拳擊、散手及形意諸拳步相比,一望便知。

再以現代散手中的側踹與軌跡拳中的側步發力比較。

散打中側踹腿有直接原地起和踮步起兩種,其最後的運作模式都是相同的。提胯翻胯,小腿上翻,胯內縮,大腿儘量朝胸上貼。支撐腿重心傾向攻擊目標。發力時展胯,送腿至極限一抖收回。以腳底心爲打擊部位。爲增加滲透力,腳前掌指向打擊目標,同時支撐腳向前滑出一段距離。擰腰、轉髖、合臀是關鍵。軌跡拳學中側分(踹)腿,則是提胯直接拋射向目標,到位時身體的胯臀撞擊大腿,除了速度上較散打中有所提高,外形上看前者明顯收發動作,而軌跡拳中的側分則是一個圓潤流暢的動作,送胯彈腿一氣呵成,強調轉臀送胯。轉臀送胯就是臀部先『轉』一個角度,以揮擺動作從側後方轉向前方,從側前方轉向後方,便胯尖正對目標。送胯是支撐腿向目標方向傾斜,臀部向目標方向凸出。由此可知發力模式與散打的比較了。

所看所說的邊腿(跆拳道中稱橫踢,起腿路線不同),散手中的後邊腿是擰腰轉胯、前支撐腳猛地踏地提胯轉向前方,便胯部與大腿有一個夾角,帶動大腿至小腿、腳背打出,好像鞭抽擊一樣。接觸目標時,橫抽、扣腳、合胯、重心略前傾。要求腰腹肌,髂腰肌隨時適度緊張。因爲散手中爲了利於拳、摔的配合,因此不如跆拳道中的橫踢胯放得開、展得遠。最好的這種搶踢法當屬泰拳了,有人稱測其力量可達到500kg左右。而軌跡拳的發力認爲這些仍不夠,加上了轉臀掙胯。轉胯前面已說過,掙胯就是支撐腿與目標相反方向傾斜,發力時將胯猛後拉。除了增加回抽的力量,更有一種如鐮刀那樣連砍帶拽的抽殺勁。

以上只是作理倫上的淺析,具體到實際操作,當然是看一下實作最好的。其正確的運用,每個練習者自能一一驗證。優劣則不言而喻。而臀胯的專門強化練習,、等則有搬運丹田、丹田內轉等方法,軌跡拳則是專門的胯臀加強訓練法。現代搏擊法就有,這裡不再一一贅述。
並船 發表於 2025-6-29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臀胯發力在傳統武學中的核心地位】

帖文所論臀胯發力之要義,誠爲深得武學三昧之見。余不揣淺陋,試以傳統拳理相印證,並就教於方家。

一、臀胯爲勁力之樞機
【太極拳論】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此"腰"實指腰胯整體。陳鑫【太極拳圖說】謂:"中間腰腹,天樞所在,轉動開合皆繫於此。"形意拳譜更直言:"胯動一寸,勁長一尺。"蓋因脊柱如弓背,臀胯若弓弦,蓄髮之勢全賴此間。觀楊氏太極"如坐高凳"之要訣,實爲胯部承轉之象;陳氏"泛臀"之法,正是離心力生發之機。

二、各派訓練之共法
考諸百家拳法,莫不重胯功:心意六合講求"谷道上提,臀夾胯撐",其"雞腿龍腰"之態,實爲胯部螺旋;戴氏心意更有"搓丹田"秘法,直指胯勁訓練。少林派"四平馬"要求兩胯如坐鞍,八極拳"擤氣"必配合胯部震抖。即如外家之泰拳,其提膝過胸之能,實因胯部"出角"訓練有素。此皆印證【萇氏武技書】"襠勁爲第一要義"之說。

三、技擊應用之精微
實戰中,臀胯乃虛實變換之樞紐。孫祿堂【拳意述真】載:"胯如磨盤,腰似轉軸。"軌跡拳學"搖臀盪胯"之法,實暗合古傳"胯打"要訣。昔年郭雲深"半步崩拳"之威,正在其"胯催肩,肩催肘"的發力序列。至若穿長衫而運胯,此乃武當"袖裡乾坤"之妙,借衣袂掩胯動,正合【手臂錄】"隱現無常"之旨。

四、修煉次第之要訣
習者當明三層境界:初求"開胯",如太極之圓襠松沉;進而"活胯",若形意之龍折身;終至"空胯",臻心意門"臀斂如紙"之境。然需知【內功四經】所誡:"胯貴松活,尤忌鬆散。"今人常執於外形,或過求胯幅,反失中和之道。昔年於化龍先生肛門鎖指之能,實爲丹田氣貫梢節之效,非獨臀胯之功耳。

結語:
臀胯之用,實武學"中節不明,渾身是空"之體現。然學者當知,胯法終需與丹田、脊柱渾然一體,方得整體發力之妙。若能由胯及脊,由形入氣,由外合內,則不負先賢"腰胯一命"之垂訓矣。
zhuzhu508 發表於 2025-6-30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臀胯發力在傳統武學中的核心地位】

拜讀閣下宏文,深感閣下於武學發力之道頗有心得。今不揣淺陋,試以傳統武學理論體系爲綱,就臀胯發力之要義略陳管見。

一、臀胯爲勁力之樞機
【太極拳論】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此"腰"實指腰胯整體。傳統武學將人體分爲三節:上肢爲梢節,軀幹爲中節,下肢爲根節。臀胯恰居三節之中樞,具承上啟下之功。陳鑫【太極拳圖說】謂:"中間腰腿,乃一身之樞紐。"此即閣下所言"中節妙用"之理論淵源。

二、各派武學之胯法要訣
1. 太極拳:王宗岳【十三勢歌】強調"尾閭中正神貫頂",楊澄甫注曰:"尾閭如船舵,胯如船槳。"陳式太極尤重"泛臀",實爲螺旋勁之基礎。武禹襄【打手要言】詳述"圓襠"之法,謂:"襠勁要開要圓,如橋拱然。"

2. 形意拳:【拳意述真】載李洛能語:"胯如磨盤,腰似磨心。"其"三體式"要求"谷道上提",實爲丹田內轉之外顯。郭雲深"半步崩拳"之妙,正在胯部"坐金鑾"之功。

3. 心意六合:戴隆邦【六合拳譜】云:"臀如夾剪,胯似奔馬。"閣下所述"臀內斂"之軼事,正合"谷道上提,臀肉相咬"之古訓。馬學禮一脈尤重"龍折身",實爲胯部立體運動之極致。

三、科學訓練之要義
1. 開胯三階:初階求松(如無極樁),中階求活(如雲手),高階求整(如發勁)。孫祿堂【拳意述真】謂:"開胯如張弓,運勁如放箭。"

2. 誤區辨析:今人常誤"松胯"爲懈,實則如李亦畲所言:"似松非松,將展未展。"陳發科示範推手時,其胯"外似棉花,內如金剛",此乃真松。

四、技擊應用之精微
1. 勁力傳導:形意門"槐蟲步"、八卦掌"趟泥步",皆賴胯部"劃圈搖櫓"之功。閣下所言"水平位移發力",即【萇氏武技書】"平磨勁"之謂。

2. 虛實變化:楊班侯傳有"胯打七分"之說,其"亂環訣"云:"欲知環中法,須向胯里求。"實戰中"吃根埋根"之法,實爲胯部角度微調所致。

結語:
臀胯之功,上通丹田內勁,下貫腿足根基,誠如宋世榮所言:"得胯活者得拳髓。"然需知單項訓練終爲權宜,終須復歸"六合整勁"之本。習者當循"松-活-整"之階次,以傳統樁功爲基,方得真諦。今觀泰拳之"提膝"、跆拳之"轉胯",其理與中華武學實殊途同歸,足證閣下所言"古今中外莫不重視"確爲的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