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060|回復: 0

[散打] 从臀胯的发力观技击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5-12-20 21: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但凡搏技,任何一种发力(包括任何部位、方式的发力),只要高层次的,莫不把臀胯运用得精妙。这里所说的臀胯,包括腰、臀、裆、胯中节部位。说到其妙用,优美的舞姿、表演中的身法、霹雳舞尤甚,莫不因中节臀胯的运用自如而至妙境。而技击中拳、肘、头、肩发力,虽更大限度地于脊背运用,若无臀胯的强化效应,势必弱一层次。具体腿、脚的运用,由于脊背的局限性,只好花大力气在胯部位置了。

纵观古今中外的搏击术,无论是吵得沸沸扬扬的内家,还是声势凶猛的外家,在臀胯训练的严格要求中,是绝不含糊的。脊柱是拳学修炼的精髓与主体,谁也无法否认。之所以专门涉及胯,并且从整体中拆开来讲,主要是为了强化、深化与优化训练的方便而已!

现代搏击术无一例外都有拔筋、压撕胯诸方面的训练方法,一方面为提高柔韧性、灵活性,另一方面与协调发力上有很大关系。跆拳道单是胯部捶伸法就不下十种。以狠技著称的泰拳手,一提膝可至膝部,甚至有略低头便顶着自己鼻子的。就中国的古传形意、太极、心意拳就有运搬丹田、搓丹田等功夫,实则腰胯功夫而已。并且,为了加快步法,做到步过人、势逼人,进步时意想腰肚先行。但上升到实践、理论的高度,是李紫剑先生的轨迹拳学,以摇臀荡胯使步法提高一层,达到空前的明了化、简化,以至强化尤深。

以所谓内家拳术之首的太极言之。除了它的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肩坠肘,对敛臀收腰、圆裆松胯亦必严要求。具体到行功走架,握手发力更是圆裆而行,扣裆、合裆系列微小精妙处,非亲身体验,真难说清。大形上讲,杨、吴、武、孙诸式皆讲究臀微内敛,陈式要求微微泛起。无论是敛还是翻,都是利用臀部自身的力量,在腰肌的带动下运用左右重心的变换而产生的动力,使其发展成为一个离心力,在行拳中往往一沉一泛,以配合重心而使两足有根。胯松开来,转关才能灵。具体到技击,前辈们说,因是水平位移发力,圆裆而行,从外形上看,功架转移重心绝不明显,利于换劲。特别是先前因穿长衫,转运更加隐蔽,其欺骗性、妙用可见也。另心意六合拳(主要河南派),较好地保持了原始风貌。其外在势态凶猛、大方、磅礴。下劈上撩,大刀阔斧的形象一望便知。具体的要求上,对势如背锅、谷道上提、臀夹胯撑尤为严格要求。特别是收臀、提肛。据于化龙先生之徒讲,先辈曾有臀内敛的惊人表现。时一人与先辈开玩笑说,你不能把功夫练到屁股上吧。并以手指戳其肛门,先辈运劲,竟拔不出,一直跟在屁股后在大街上转一圈,被人嬉戏。

轨迹拳学中,以摇臀荡胯,解决了行功走架与直接技击发力结合的难题。并于速度上、整体发力的运行上较其它拳术明显提高。所谓摇臀荡胯,即是摇臀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沉胯运动。以寸步(即滑步)为例,先格斗式站好,两脚前后一脚半远。重心居中,裆胯张弓,前后对撑。后腿猛烈推进,前脚掌猛烈反弹,迫使身体的冲势折回,后脚跟上。运动模式是前脚进时提胯,触地沉胯,臀胯旋转前进。前脚尖如犁入地,明显感到臀部对前腿捶击,即为成功。与拳击、散手及形意诸拳步相比,一望便知。

再以现代散手中的侧踹与轨迹拳中的侧步发力比较。

散打中侧踹腿有直接原地起和踮步起两种,其最后的运作模式都是相同的。提胯翻胯,小腿上翻,胯内缩,大腿尽量朝胸上贴。支撑腿重心倾向攻击目标。发力时展胯,送腿至极限一抖收回。以脚底心为打击部位。为增加渗透力,脚前掌指向打击目标,同时支撑脚向前滑出一段距离。拧腰、转髋、合臀是关键。轨迹拳学中侧分(踹)腿,则是提胯直接抛射向目标,到位时身体的胯臀撞击大腿,除了速度上较散打中有所提高,外形上看前者明显收发动作,而轨迹拳中的侧分则是一个圆润流畅的动作,送胯弹腿一气呵成,强调转臀送胯。转臀送胯就是臀部先“转”一个角度,以挥摆动作从侧后方转向前方,从侧前方转向后方,便胯尖正对目标。送胯是支撑腿向目标方向倾斜,臀部向目标方向凸出。由此可知发力模式与散打的比较了。

所看所说的边腿(跆拳道中称横踢,起腿路线不同),散手中的后边腿是拧腰转胯、前支撑脚猛地踏地提胯转向前方,便胯部与大腿有一个夹角,带动大腿至小腿、脚背打出,好像鞭抽击一样。接触目标时,横抽、扣脚、合胯、重心略前倾。要求腰腹肌,髂腰肌随时适度紧张。因为散手中为了利于拳、摔的配合,因此不如跆拳道中的横踢胯放得开、展得远。最好的这种抢踢法当属泰拳了,有人称测其力量可达到500kg左右。而轨迹拳的发力认为这些仍不够,加上了转臀挣胯。转胯前面已说过,挣胯就是支撑腿与目标相反方向倾斜,发力时将胯猛后拉。除了增加回抽的力量,更有一种如镰刀那样连砍带拽的抽杀劲。

以上只是作理伦上的浅析,具体到实际操作,当然是看一下实作最好的。其正确的运用,每个练习者自能一一验证。优劣则不言而喻。而臀胯的专门强化练习,、等则有搬运丹田、丹田内转等方法,轨迹拳则是专门的胯臀加强训练法。现代搏击法就有,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並船 發表於 2025-6-29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臀胯发力在传统武学中的核心地位》

帖文所论臀胯发力之要义,诚为深得武学三昧之见。余不揣浅陋,试以传统拳理相印证,并就教于方家。

一、臀胯为劲力之枢机
《太极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腰"实指腰胯整体。陈鑫《太极拳图说》谓:"中间腰腹,天枢所在,转动开合皆系于此。"形意拳谱更直言:"胯动一寸,劲长一尺。"盖因脊柱如弓背,臀胯若弓弦,蓄发之势全赖此间。观杨氏太极"如坐高凳"之要诀,实为胯部承转之象;陈氏"泛臀"之法,正是离心力生发之机。

二、各派训练之共法
考诸百家拳法,莫不重胯功:心意六合讲求"谷道上提,臀夹胯撑",其"鸡腿龙腰"之态,实为胯部螺旋;戴氏心意更有"搓丹田"秘法,直指胯劲训练。少林派"四平马"要求两胯如坐鞍,八极拳"擤气"必配合胯部震抖。即如外家之泰拳,其提膝过胸之能,实因胯部"出角"训练有素。此皆印证《苌氏武技书》"裆劲为第一要义"之说。

三、技击应用之精微
实战中,臀胯乃虚实变换之枢纽。孙禄堂《拳意述真》载:"胯如磨盘,腰似转轴。"轨迹拳学"摇臀荡胯"之法,实暗合古传"胯打"要诀。昔年郭云深"半步崩拳"之威,正在其"胯催肩,肩催肘"的发力序列。至若穿长衫而运胯,此乃武当"袖里乾坤"之妙,借衣袂掩胯动,正合《手臂录》"隐现无常"之旨。

四、修炼次第之要诀
习者当明三层境界:初求"开胯",如太极之圆裆松沉;进而"活胯",若形意之龙折身;终至"空胯",臻心意门"臀敛如纸"之境。然需知《内功四经》所诫:"胯贵松活,尤忌松散。"今人常执于外形,或过求胯幅,反失中和之道。昔年于化龙先生肛门锁指之能,实为丹田气贯梢节之效,非独臀胯之功耳。

结语:
臀胯之用,实武学"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之体现。然学者当知,胯法终需与丹田、脊柱浑然一体,方得整体发力之妙。若能由胯及脊,由形入气,由外合内,则不负先贤"腰胯一命"之垂训矣。
zhuzhu508 發表於 2025-6-30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臀胯发力在传统武学中的核心地位》

拜读阁下宏文,深感阁下于武学发力之道颇有心得。今不揣浅陋,试以传统武学理论体系为纲,就臀胯发力之要义略陈管见。

一、臀胯为劲力之枢机
《太极拳论》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腰"实指腰胯整体。传统武学将人体分为三节: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臀胯恰居三节之中枢,具承上启下之功。陈鑫《太极拳图说》谓:"中间腰腿,乃一身之枢纽。"此即阁下所言"中节妙用"之理论渊源。

二、各派武学之胯法要诀
1. 太极拳:王宗岳《十三势歌》强调"尾闾中正神贯顶",杨澄甫注曰:"尾闾如船舵,胯如船桨。"陈式太极尤重"泛臀",实为螺旋劲之基础。武禹襄《打手要言》详述"圆裆"之法,谓:"裆劲要开要圆,如桥拱然。"

2. 形意拳:《拳意述真》载李洛能语:"胯如磨盘,腰似磨心。"其"三体式"要求"谷道上提",实为丹田内转之外显。郭云深"半步崩拳"之妙,正在胯部"坐金銮"之功。

3. 心意六合:戴隆邦《六合拳谱》云:"臀如夹剪,胯似奔马。"阁下所述"臀内敛"之轶事,正合"谷道上提,臀肉相咬"之古训。马学礼一脉尤重"龙折身",实为胯部立体运动之极致。

三、科学训练之要义
1. 开胯三阶:初阶求松(如无极桩),中阶求活(如云手),高阶求整(如发劲)。孙禄堂《拳意述真》谓:"开胯如张弓,运劲如放箭。"

2. 误区辨析:今人常误"松胯"为懈,实则如李亦畲所言:"似松非松,将展未展。"陈发科示范推手时,其胯"外似棉花,内如金刚",此乃真松。

四、技击应用之精微
1. 劲力传导:形意门"槐虫步"、八卦掌"趟泥步",皆赖胯部"划圈摇橹"之功。阁下所言"水平位移发力",即《苌氏武技书》"平磨劲"之谓。

2. 虚实变化:杨班侯传有"胯打七分"之说,其"乱环诀"云:"欲知环中法,须向胯里求。"实战中"吃根埋根"之法,实为胯部角度微调所致。

结语:
臀胯之功,上通丹田内劲,下贯腿足根基,诚如宋世荣所言:"得胯活者得拳髓。"然需知单项训练终为权宜,终须复归"六合整劲"之本。习者当循"松-活-整"之阶次,以传统桩功为基,方得真谛。今观泰拳之"提膝"、跆拳之"转胯",其理与中华武学实殊途同归,足证阁下所言"古今中外莫不重视"确为的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