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064|回復: 0

[功法理論] 吴式太极一百零八式拳谱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5-12-20 18: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预备式 2、太极起式 3、提手上势 4、手挥

5、揽雀尾 6、单鞭 7、提手上势 8、白鹤亮翅

9、搂膝拗步左右四度 10、手挥琵琶 11、进步搬拦捶 12、如封似闭

13、抱虎归山 14、十字手斜 15、斜搂膝拗步 16、转身搂膝拗步

17、揽雀尾 18、单鞭 19、肘底看捶 20、倒撵猴左右三度

21、斜飞式 22、提手上势 23、白鹤亮翅 24、搂膝拗步

25、海底针 26、扇通背 27、翻身撇身捶 28、退步搬拦捶

29、上步揽雀尾 30、单鞭 31、云手 32、单鞭

33、左高探马 34、右分脚 35、右高探马 36、左分脚

37、转身蹬脚 38、搂膝拗步二度 39、进步栽捶 40、翻身撇身捶

41、高探马 42、右分手双峰贯耳 43、一起脚 44、退步七星

45、退步打虎式 46、二起脚 47、双峰贯耳 48、披身踢脚

49、转身蹬脚 50、高探马 51、进步搬拦捶 52、如封似闭

53、抱虎归山 54、十字手 55、斜搂膝拗步 56、转身搂膝拗步

57、揽雀尾 58、单鞭 59、手挥琵琶 60、野马分鬃

61、手挥琵琶 62、野马分鬃左右三度 63、手挥琵琶 64、野马分鬃

65、玉女穿梭二度 66、手挥琵琶 67、野马分鬃 68、玉女穿梭二度

69、揽雀尾 70、单鞭 71、云手 72、单鞭

73、下势 74、左金鸡独立 75、右金鸡独立 76、倒撵猴左右三度

77、横斜飞式 78、提手上势 79、白鹤亮翅 80、搂膝拗步

81、海底针 82、扇通背 83、翻身撇身捶 84、上步搬拦捶

85、上步揽雀尾 86、单鞭 87、云手 88、单鞭

89、高探马 90、扑面掌 91、翻身单摆莲 92、搂膝拗步

93、上步指裆捶 94、上步揽雀尾 95、单鞭 96、下势

97、上步七星 98、退步跨虎 99、转身扑面掌 100、翻身双摆莲

101、弯弓射虎 102、高探马 103、扑面掌 104、翻身撇身捶

105、上步高探马 106、上步揽雀尾 107、单鞭 108、合太极

1、预备式 2、太极起式 3、提手上势 4、手挥琵琶

5、揽雀尾 6、单鞭 7、提手上势 8、白鹤亮翅

9、搂膝拗步左右四度 10、手挥琵琶 11、进步搬拦捶 12、如封似闭

13、抱虎归山 14、十字手斜 15、斜搂膝拗步 16、转身搂膝拗步

17、揽雀尾 18、单鞭 19、肘底看捶 20、倒撵猴左右三度

21、斜飞式 22、提手上势 23、白鹤亮翅 24、搂膝拗步

25、海底针 26、扇通背 27、翻身撇身捶 28、退步搬拦捶

29、上步揽雀尾 30、单鞭 31、云手 32、单鞭

33、左高探马 34、右分脚 35、右高探马 36、左分脚

37、转身蹬脚 38、搂膝拗步二度 39、进步栽捶 40、翻身撇身捶

41、高探马 42、右分手双峰贯耳 43、一起脚 44、退步七星

45、退步打虎式 46、二起脚 47、双峰贯耳 48、披身踢脚

49、转身蹬脚 50、高探马 51、进步搬拦捶 52、如封似闭

53、抱虎归山 54、十字手 55、斜搂膝拗步 56、转身搂膝拗步

57、揽雀尾 58、单鞭 59、手挥琵琶 60、野马分鬃

61、手挥琵琶 62、野马分鬃左右三度 63、手挥琵琶 64、野马分鬃

65、玉女穿梭二度 66、手挥琵琶 67、野马分鬃 68、玉女穿梭二度

69、揽雀尾 70、单鞭 71、云手 72、单鞭

73、下势 74、左金鸡独立 75、右金鸡独立 76、倒撵猴左右三度

77、横斜飞式 78、提手上势 79、白鹤亮翅 80、搂膝拗步

81、海底针 82、扇通背 83、翻身撇身捶 84、上步搬拦捶

85、上步揽雀尾 86、单鞭 87、云手 88、单鞭

89、高探马 90、扑面掌 91、翻身单摆莲 92、搂膝拗步

93、上步指裆捶 94、上步揽雀尾 95、单鞭 96、下势

97、上步七星 98、退步跨虎 99、转身扑面掌 100、翻身双摆莲

101、弯弓射虎 102、高探马 103、扑面掌 104、翻身撇身捶

105、上步高探马 106、上步揽雀尾 107、单鞭 108、合太极
沙坡 發表於 2025-6-30 09:27 | 顯示全部樓層
《吴式太极一百零八式拳谱阐微》

吴式太极拳作为北派太极五大家之一,其一百零八式拳谱承王宗岳《太极拳论》之要义,融吴全佑、吴鉴泉父子两代心法,形成"小巧紧凑、松静自然"的独特风格。今就拳谱结构略作阐释,以明其理法精要。

一、拳谱架构之阴阳相济
首列预备式至单鞭(1-6式)为起势段落,体现"无极生太极"之理。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构成开合关系,前者为"掤劲"之始,后者显"捋劲"之要。揽雀尾一式含掤捋挤按四正手,恰合《太极拳经》"四正四方"之说。单鞭定势则显中定之功,其"吊手"之法为吴式特有,要求"肩井对涌泉",暗合道家导引之术。

二、核心技法之虚实变换
搂膝拗步四度(第9式)与倒撵猴三度(第20式)形成空间维度的呼应。前者以"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合)为要,后者取"退中寓进"之意,二者皆重"虚实渐变如秤准"。斜飞式(21式)与横斜飞式(77式)构成45度与90度的角度对照,展现吴式"斜中寓正"的步法特色。

三、进阶组合之内劲贯通
自云手(31式)至双峰贯耳(47式)为劲路提升段落。分脚动作要求"劲起于足,主宰于腰",蹬脚需"如蹬山岳"。打虎式(45式)取形意拳三体式之韵,贯耳势含八卦掌托天掌之变,体现吴式"化枪为拳"的武学渊源。玉女穿梭(65、68式)以"四隅方位"转换展现"八门五步"之妙。

四、收势归元之周天循环
下势(73式)至单鞭(86式)为收功法段。金鸡独立二式暗合任督二脉升降,海底针(81式)取"气沉涌泉"之意,最终云手三现(31、71、87式)象征"三才归元"。全谱以九组"揽雀尾-单鞭"为节点,形成九宫循环结构,符合"九九归真"的道家修炼思想。

此谱之妙,在于将十三势(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化入一百零八式中,每式皆含"三回九转"之劲。习者当循"由招熟而懂劲"之阶,体会吴鉴泉宗师"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训诫,方得太极真谛。
半夜遛腿 發表於 2025-7-29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吴式太极一百零八式拳谱诠要》

吴式太极拳作为北派太极五大流派之一,其一百零八式拳谱承武禹襄之脉,融杨露禅之劲,经全佑、吴鉴泉两代宗師淬炼而成。此谱以"松柔圆活、斜中寓正"为要旨,今择其纲领略作阐释:

一、起势三昧
由"预备式"至"白鹤亮翅"(1-8式)为筑基段。"太极起式"当循"起如抽丝"之训,两臂上提须带掤劲,体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的拳理。"提手上势"连续两现(3、7式),正显吴式"重意不重形"之特点,前者为掤劲初显,后者已含捋化之机。

二、核心八法演绎
"揽雀尾-单鞭"组合(5-6、17-18、29-30式)反复出现,实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之总操。吴式单鞭尤重"斜中寓正",前手勾腕须与后掌成45度夹角,此乃区别于杨氏大架之精微处。"倒撵猴"(20、76式)三度往复,要求"退中有进",后撤步时胯根内裹,正合《太极拳论》"偏沉则随"之要义。

三、腿法阴阳变转
分脚(34、36式)与蹬脚(37、49式)形成鲜明对照:前者如"白鹤梳翎",劲贯脚尖;后者似"金刚捣碓",力聚脚跟。至"金鸡独立"(74-75式)更需"虚领顶劲",提膝时涌泉穴与百会穴上下相吸,方得轻灵稳重之妙。

四、身法九曲珠贯
"野马分鬃"六现(60-64、67式)体现吴式"川字步"特色,前手高不过眉,后手低不过脐,腰转如磨盘。"玉女穿梭"(65、68式)之"四隅角"转换,尤需注意"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的同步协调。

五、收势归元
末段"云手"(71、87式)取法河图洛书之象,三步一圈暗合"三才"之道。最终"单鞭"收势,气沉丹田时当存"合太极"之意,使神意气回归无极状态。

此谱看似招式繁复,实则环环相扣。习者当明"由招熟而渐悟懂劲"之序,每一式皆需体会"五弓俱备"的间架结构。吴公藻在《太极拳讲义》中特别强调:"习架式时,意要不断,劲要断",此语正是参透本谱之钥匙。建议初学者以"搂膝拗步""倒撵猴""云手"三式为筑基功,待形正气顺后,再循序渐进研习全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