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743|回覆: 1

[大成拳(意拳)] 習拳一得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5-12-20 12: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簡介:本文是王薌齋先生所作一篇論述拳學原理要點的短文,文章雖短,倒也說得面面俱到。

普通常說,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有偉大的事業。意思就是人的身體健康,生命得以延長而後才能從事情一切事業,所以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健康與否在於平時修養和運動的得當不得當,也就是對運動合於衛生與否,須要詳加研究,並經實際的考驗。究竟怎樣才算是正常的運動呢?應於練習某種運動以前,根據醫學的方法,檢查心臟的能力,血壓的高低,脈搏與呼吸的次數,赤白血球的數目。至練習一個時期以後再行檢查,自然就知道這種運動正常不正常。所謂正常的運動,是指適應人體的自然發展的運動,惟有適合這種規律的運動,才能增加人體的健康。

正當的運動,能使全身的細胞,及各種器官發生高度的新陳代謝的作用,促進呼吸血液循環,增強體內燃燒作用,換言之,就是使身體內部呈活動狀態,因此適當的運動可以給與細胞以一定的刺激,對在成長期者可以促進其成長,增強體力,對已經成長者可以使之維持其效能,因而保持了體力與健康,若運動不當,則必然招致相反的結果。運動過激或運動不適當,不但損傷健康,甚而戕害身體,也就是發生疾病的誘因。

現在一般的運動,筋肉疲勞以前,心臟已因呼吸困難而呈急性心臟擴張,遂不得不停止其運動,以使心臟得以休息,減低呼吸的困難,恢復正常狀態。

中國的拳學,是以完全與此相反的方法來鍛煉身體,這種運動是筋肉氣血的運動,更可說是具體細胞的運動,在運動中,使全身各種細胞器官同時平均發展為原則,即使運動時全身之筋肉雖已呈疲勞不能忍受的狀態,而心臟的膊動並不困難,相反的在運動後尚能感覺到較運動以前的呼吸輕鬆舒暢。是以其個人的筋肉心臟所能負擔範圍以內的能力,來求其個體平均漸次的發展生長,不限年齡,不限性別,而達保持健康增強體力的目的,更因沒有任何招式,所以在運動時腦神經不受刺激,不緊張,使能得到恢復,也是與一般運動不同的地方。

站樁方法雖然只是站立不動,實則其內部筋肉細胞已在開始工作,完全在於求得身體內部細胞的發展與血液循環之適當,亦即所謂身體內部呈活動狀態,而非探求其外表之變動與轉移,以使身體各器官平均發展,減少心臟擴大後的不良現象。要知拳學的運動,是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

這種運動可以說是我中華民族所獨有的特殊學術,但從未被一般人所注意,同時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只憑主觀而能簡單了解的,若主觀的認為以很簡單的姿態式站住,一動也不動如何能長力,如何能練好身體,那是根本沒有認識。實則就是這樁站着不動,不但能很快的增長力量,而且能夠治好許多在醫學上治療不好的多種慢性疾病,在治療醫學與預防醫學上是具有相當價值的,是一種最合於生理的運動方法。

至於一般的運動,有的失於激烈損害身體,有的失於偏頗而促成局部的發達,因此在生理上本有欠缺的人,不習運動尚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得其復原,一經運動反受戕害致使疾病加深,甚或生命夭折,每見著名運動家和運動成績優良的青年,而研究學術課程反多落後,這都是運動不當所發生各種不正常的現象,至於過去拳術名家老手,也有因違背生理而頓足努力老年癱瘓下萎者,凡此種種皆與運動生理相背馳。要知道研究學術不貴墨守成規,更忌抱殘守缺,重在體認與創造,但須根據原則與事實繼續不斷的求創造,然須切實再切實,所以良好的運動必能發揮其具體聰明,與讀書足以增長知識而能致用之理並無二致,所以運動無論如何不能過激,若再詳細分析現在的運動都是以青年人為對象而設,而忽略了四十歲以後的壯年人和老年人,實際上惟有四十以後的人學識充足經驗豐富,才能在國家社會中擔當重要任務。忽略了這些人的正當運動,就是忽略了這些人的健康,對國家是極大的損失。以運動的原理來講,靜、敬、虛、切,是習運動的要決,同時還需要渾大深戇的精神來培植他,如運動時不許閉氣,心臟搏動不許失常,橫隔不許稍緊,都要常識豐富的人方易體驗,至於六十歲以後的人若求技擊深造似不太易,欲求身心的健康則實非難事。

學習運動大致不外三個目的:一、求衛生身體健康;二、講自衛;三、尋理趣。

求衛生使身體健康是最容易的。只要舒適、自然、輕鬆、無力、渾身像躺在水中或空氣中睡覺就大半成功。若矯柔造作蓄意別為,則徒然擾亂神經消磨時日,再要激烈的搞起來,則終將受害而影響健康與生命。

運動的結果能使身體健強,進一步就要講自衛,所謂自衛不外是希冀倘遇不測受外敵侵害的時候,伸出一拳半足即可壓倒群流,若習作到純熟神化的境地,更有不可思議和語言難以形容之妙。

但是自衛與衛生有不可分離的聯帶關係,首先要身體健康,繼而才能身手敏捷、力量邁人、方法巧妙,才能適意而行,可是要想增長力量,卻不可用力,一用力反沒有增長力量的希望,要求身手敏捷,動作迅速,鍛煉時以不動為最好,若是覺得枯燥無味,或是煩累難支,也不妨稍事動作,可是要知道動時要有動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動之意,亦即只許有動之因,不許有動之果,意思就是精神意義要深切,不須要形式上作出來,形式上作出,就如所謂有形則力散,無形則神聚,破體而力散,所以愈慢愈好,這樣方可能逐步的體會到四肢百骸各種細胞工作如何,不致使體認漠然滑過,這是學動的最簡單的條件,倘若求速度的美觀,表示靈敏,不惟毫無所得,反而根本消來了希望。

如方法巧妙以制敵,那更要任何方法不許有,要是有了人造的方法參雜其間,可就把萬變無窮的本能妙用丟淨了。

這種運動極簡易,可以一目了然,收穫也極快,不過須要不用腦力,不用氣力,不單獨消磨若何時間,養成生活的好習慣,方可奏效而有益於身心,若想耍花樣,示強威,必將終無所成。

這種運動雖簡易,而有絕頂聰明的人愈學愈感覺其難,竟有終身習行苦心鍛煉一生而是非不能辨者。要知道宇宙間平常才是正常,若舍平常而學非常就無異走入歧途。

至於這種運動的理趣是無窮的,千頭萬緒一時無從說起,願略舉一二原理,竟竭誠歡迎同好者參研究討。如動靜、虛實、快慢、鬆緊、進退、反側、縱橫、高低、爭斂、遒放、鼓盪、開合、伸縮、抑揚、提頓、吞吐、陰陽、斜正、長短、大小、剛柔種種都有是矛盾的矛盾,參互錯綜上所述而為的,作到圓融的,還要反回頭來學初步,這一切是不能分開的,要分開可就永遠不能認識這種運動的真諦。

 樓主| 文強 發表於 2015-12-20 12:36 | 顯示全部樓層

習拳一得

在這種運動中松即是緊,緊即是松,並且要鬆緊緊松勿過正,實即是虛即是實,要實虛虛實得中平,橫豎撐抱互為根,打顧鑽閃同時用。

以上是為初學求力的人所說的,若不依照這種規範來學習,終身鍛煉不能識,果守這種規範來學習,一生學之不能盡。至於試力、運力、發力、蓄力、以及有形無形之種種假借的力量,言之太繁,姑不具論,若非逐漸的搜求、鑽研、深造、力追未易有得,其實一經入手便感平凡無奇,非常容易,因為這是一種平易近人,一法不立,無法不備,虛靈守默而應萬物的運動,若能以此相推,不日就可以觸類旁通。

拳學一道不是一拳一腳謂之拳,也不是打三攜兩謂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謂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謂之拳。

習拳主要的是首重衛生,其次是自衛,習拳能使醫藥無效的多種慢性疾病患者很快的都能恢復健康,使勞動者勞而晚衰,使失去勞動力者能夠恢復勞動,這樣才是拳的價值,這種運動可以說是運動的休息,休息的運動。

自衛是技擊的變象,學技擊並不是社會人士所想像的這手這麼用,那手怎麼使的,所謂技擊既不是那樣的複雜,但也不是所想像的如此簡單,而是首重修養,再按身心鍛煉,試力及發力,循步驟學習才可以逐漸的進行討論技擊,否則恐終是非莫辨,蓋修養是先由信條及四容八要方面作起。信條是尊長、護幼、信義、仁愛、智勇、深厚、果決、堅忍。四容是頭直、目正、神莊、聲靜。八要是靜、敬、虛、切、恭、慎、意、和,有了以上沉實的基礎,才能說到身心的鍛煉,鍛煉首重樁法,同時研討關節和筋肉的控制,及利用單雙重的鬆緊,單雙重不是專指兩手兩足的重量而言,頭、手、身、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關節,四體百骸,即些微的點力,都含有單雙、鬆緊、虛實、輕重之別,至於撐三抱七,前四後六,顛倒互相為用,則不是簡單筆墨所能形容,總之,大都要由抽象作到實際,這不過是僅述其目錄而已。

試力之力名稱甚繁,難能具體,蓋力由試而得知,更由知而始能得其所以用,無論作何力的練習,也得要形不破體,意不有象,力不出尖,只要力一有了方向,就是出尖,也是有窮的,局部、片面的,動作便呆板而減低力量的效能,並且斷續散亂,茫無所從,較技如牛斗,而趨於死僵之途,試力要從假想去作,假想是無形的,是精神的,是永存不斷的,也是無往而不浪的。拳學這種學術,都要由空洞中得來,有形則力散,無形則神聚,精神意思要實足,而不求形體相似。

發力是要發動這種力量的功效,須有基本的造就,有了各種力學的知識,然後與大氣的力量起應合。能與大氣起呼應,才能利用波浪的鬆緊,要知發力不是注重擊出或沒有擊出、擊中或未擊中,是要看自已本身發動的力量,是不是有了前後、左右、上下的平衡均整,具體螺旋的綜錯力量,和無往不浪的力量,是不是輕鬆準確,慢中快的惰性力量,是不是本能發動的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力量。有了以上的條件,始有學拳的希望,至於能學與否,則又當別論。
偷月 發表於 2025-5-21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拳學正道與養生要義芻議】

王薌齋先生【習拳一得】一文,誠為拳學真諦之精要闡述。余觀今世運動養生之說紛紜,而能抉發中華拳學本旨如先生者,實屬鳳毛麟角。今試以國學視角,闡發其中三昧。

一、動靜相濟的養生之道
先生所言"不動之動",實本【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旨。莊子云"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正是此中境界。站樁之法,外靜內動,恰合【黃帝內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養生要訣。此與西方運動之追求形骸外動,實有雲泥之別。

二、陰陽平衡的拳學智慧
先生強調"細胞器官同時平均發展",暗合【素問】"陰平陽秘"之訓。中國傳統拳學講究"形不破體,力不出尖",其要義正在維持機體動態平衡。觀今之劇烈運動,往往導致"陽盛陰衰",此【拳經】所謂"過猶不及"之弊也。

三、形神兼養的修煉次第
文中"腦神經不受刺激"之說,深得道家"心齋坐忘"之妙。孟子言"持其志,無暴其氣",拳學站樁正是通過形骸之靜,達到養氣凝神之功。此中要義,非徒肢體訓練,實為性命雙修之道。

四、文化本根的武學傳承
先生謂此乃"中華民族獨有之學術",誠哉斯言!【漢書·藝文志】將"兵技巧"歸於王官之學,可見拳學本為華夏正統。今人每以西方運動生理學解讀拳術,猶如緣木求魚,未得其本。

結語:
薌齋先生之論,實為中華武學正脈。學者當知,拳道非僅技擊之術,實為修身立命之學。若能參透"不動之動"的玄機,則養生、修德、明理,皆可一以貫之。此即【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之謂也。願世人勿以淺見測聖學,當沉心體認,方得真諦。
長弓射太陽 發表於 2025-5-22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拳學正道與養生要義芻議】

王薌齋先生【習拳一得】誠為拳學真諦,其論直指傳統武術養生之核心。今試以國學視角闡發其要,以明拳道與養生之真義。

一、動靜相濟的養生哲學
先生所言"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實本【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旨。莊子云"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正是此中三昧。站樁之妙,在於外靜內動,形似枯木而氣如湧泉,此乃"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十六章)的實踐工夫。昔年程顥觀天地生物氣象,謂"萬物靜觀皆自得",拳學站樁之理亦復如是。

二、陰陽和合的運動機理
先生強調"筋肉氣血的運動",實為【黃帝內經】"陰平陽秘"思想的具體呈現。【素問】言"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站樁通過調息導引,使陽氣周流而不亢,陰血潤澤而不滯。此與西方運動耗氣傷陰之理迥異,乃真正"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上古天真論】)的養生正道。

三、形神兼養的修煉次第
文中"腦神經不受刺激"之說,暗合【淮南子】"形者生之舍,神者生之制"的修養要訣。傳統拳學講究"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站樁時形松意緊,外示安逸而內實精神,正是【拳經】"形不破體,力不出尖"的至高境界。蘇東坡【養生論】謂"善養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勞",王先生所述運動後反覺呼吸舒暢,恰是勞逸相生的明證。

四、中和之道的文化精髓
先生強調"個體平均漸次發展",實乃儒家"致中和"思想在武學中的體現。【中庸】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拳學站樁不求局部強化,而重整體調和,正如朱熹所言"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此等智慧,非中華文化不能孕育,非數千年實踐不能驗證。

結語:
薌齋先生之論,將拳學提升至道藝合一之境。今人習拳,當明"拳道合一"之理,以站樁為基,以養氣為本,方不負先賢創拳之苦心。若能參透此中三昧,則不僅強身健體,更可體認中華文化"天人合一"之奧義,是謂"下學而上達"者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