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180|回覆: 0

[大成拳(意拳)] 四大基礎樁法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5-12-20 12: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樁功,是的核心功法。對於初學者來說,有四種樁功必須修煉,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四大墓礎樁法:渾元樁、矛盾樁、托嬰樁和浮雲樁。

一、渾元樁

立正站好,身體正直,後腦、頸部與脊椎成—條直線。抬右腳向右側輕移半步,兩腳分立與肩同寬,兩手輕鬆上抬環抱胸前,掌心距胸口15厘米-30厘米。兩膝微屈,十指自然撐開。全身放鬆,兩眼向遠方平視。兩手有抱球之意,頭有上頂之意,兩腳有下踩之意,背部有後貼之意(圖1)。初學者練此樁先以10分鐘為限,逐漸增加時間,以身體感覺不過力為限度。

渾元樁為百樁之始,其它眾多樁法皆由渾元樁演變而來。渾元樁為雙重(兩腳力量均分)樁,加上兩手的環抱亦屬輕鬆力度的姿勢,為體力消耗最少的樁法,所以也是最容易進入放鬆狀態的樁法。放鬆人體是大成拳樁功(包括其它所有功法)的第一訓練要領。練功時,通過放鬆可以卸掉身體的僵滯之力,繼而練出功力、抗重擊力、快速反應能力等。渾元樁作為最易放鬆的樁法,對卸掉僵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其它技擊樁由於強度較大,初學者往往會因為不易放鬆,不僅無法去掉身體的滯勁,反而會增加新的僵力。所以,將渾元樁作為大成拳技擊的入門樁法是正確的選擇。

 


 


二、矛盾樁

立正站好,身體正直,後腦、頸部與脊椎成—條直線。左腳向左前方邁半步(或右腳向右前方邁半步),兩腳呈稍息姿勢。後腳落實,前腳跟虛起,兩腿力量之比為前三後七。兩手環抱胸前,十指自然撐開,前手高於肩頭低於眉梢,後手低於前手,兩眼順前腳尖指的方向平視遠方。意念中前手執盾,有銅牆鐵壁之堅,後手持矛,有刺透堅甲之利(圖2)。有了渾元樁鍛煉的基礎。初練矛盾樁即可以每次每側站20分鐘,此後逐漸增加。

矛盾樁核心的技擊作用是鍛煉攻防間架,,間架是一種基本技擊姿勢,對於實戰中的攻防有重要意義。攻防間架的主要作用是在敵我之間控制一定的空間範圍,並以穩固的身體姿勢抗擊敵方的攻擊,有效地保護自己,並調動身體各部位的力量集中於某處,給敵方以重擊。

攻防間架的形成有賴於全身各部位的協作及全身意力的凝聚。在實戰中,間架須保持不散,基本形態不變。也就是說,我們在剛剛進入實戰或者與敵周旋時,間架是保持不變的,一旦發力觸敵,則根據需要變轉身體及手腳等各部位形態,發力之後又恢復了間架的固有形態。大成拳間架在實戰中所起的作用是重要的,特別對初學者來說,有時是決定性的。大成拳間架功夫是通過站樁(主要是矛盾樁)來修煉完成的。

矛盾樁前後手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攻防關係,前手護,後手攻。大成拳間架即由矛盾樁演化而來,只不過在實戰中兩手的位置會因需要而不斷變化。

三、托嬰樁

立正站好,身體正直,後腦、頸部與脊椎成一條直線。左腳向左前方邁半步(或右腳向右前方邁半步),兩腳呈稍息姿勢。後腳落實,前腳跟虛起,兩腿力量之比為前三後七。兩手臂環抱胸前,掌心相對,十指自然張開:,前手稍高於後手,兩眼順前腳尖指的方向平視遠方,意念中兩掌之間托着一個嬰兒 (圖3)。其練功時間與矛盾樁相同。

托嬰樁的主要作用是鍛煉放人的能力。放人,是大成拳推手中的一種技擊方法,指的是在推手過程中,主體(指放人者)抓住對方身體失衡的瞬間,或者主體在與對方接觸和周旋時,通過自身角度、方向、力量的變化,造成對方身體失重,將對方擲出去的一種方法。

放人最常用的部位是手臂,亦可用肩、胯、膝等處,但無論用身體哪一部分放人,都要做到上下一致,整體配合。

經過托嬰樁的鍛煉,可以增長兩臂上托、下按、外撐、內抱的力量,同時增加下盤的穩固性以及整個身體前沖、後撞、左突、右靠的能力。

四、浮雲樁

立正站好,身體正直,後腦、頸部與脊椎成一條直線。左腳向左前方邁半步(或右腳向右前方邁半步),兩腳呈稍息姿勢。後腳落實,前腳跟虛起,兩腿力量之比為前三後七。兩手臂環抱胸前,掌心向下,十指自然撐開,前手稍高於後手,兩眼順前腳尖指的方向平視遠方。意念中身體仿佛埋在雲層里,兩腳踩在遊動的雲朵上,兩手之間好像扯着雲絮,有一種撕拉擰裹的感覺(圖4)。

浮雲樁主要作用是鍛煉劈、崩、鑽、炮、橫五形拳法的實戰應用能力。

浮雲樁的樁式本身包含着五形拳法的基本要素,浮雲樁的撕拉擰裹意念與五形拳操拳原理是一致的。以浮雲樁樁式站好,兩掌上抬後向下劈砸就成為劈拳;兩平稍擰變拳,一拳向前方出擊,一舉回拉,就成為崩拳;兩手稍擰變拳,一拳向斜上方出擊,一拳向斜後上方回拉,就成為鑽拳;兩手稍擰變拳,一舉向前斜,上方出擊,一拳向橫側回拉,就成為炮拳;兩掌相疊,一掌向前方橫削。一掌向後方回拉,就成為橫拳。
張機及 發表於 2025-7-20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武學四大基礎樁法之要義】

樁功乃中華武學築基之本,其要在於調形、養氣、凝神。今就所述渾元、矛盾、托嬰、浮雲四樁,試析其理法要訣,以明傳統武學訓練體系之精微。

一、渾元樁:體用兼備之基
渾元樁取"混沌未分"之意,其形中正安舒,合於【黃帝內經】"骨正筋柔"之訓。兩臂環抱如攬月,十指微張若持球,暗合【周易】"太極抱一"之理。此樁雙重均分之力,非僅為省力計,實寓陰陽未判之象。王薌齋先生【大成拳論】云:"松靜自然為樁法第一要義",渾元樁之妙,正在於通過形松意充,漸除後天拙力。初學者當以"五弓之勢"為要:脊柱如大弓,四肢為四弓,形曲力直,蓄勢待發。每日站樁宜遵循"三時漸進法":初時十分鐘調形,繼以二十分鐘養氣,終至半小時以上凝神,方得"形正氣順"之效。

二、矛盾樁:陰陽相濟之樞
矛盾樁取"攻守相生"之象,其步法前三後七,合於洛書"戴九履一"之數。前手如盾含艮卦之止,後手似矛具離卦之銳,正應【孫子兵法】"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之要。此樁訓練尤重"三尖相照":鼻尖、手尖、腳尖須成垂線,合於形意拳"六合"法則。站樁時當體會"五爭之力":頭與足爭,手與身爭,肘與膝爭,肩與胯爭,形與意爭,如此方得"周身一家"之整勁。昔年郭雲深大師教習此樁,特重"松肩墜肘"四字訣,蓋因肩松則力達指梢,肘墜則氣貫勞宮,實為發勁之關竅。

三、托嬰樁:剛柔相濟之變
托嬰樁雖未詳述,然考其形制當屬"托天按地"之式。此樁取"嬰兒抱朴"之意,雙手如托嬰孩,合於老子"專氣致柔"之旨。其要在於"三盤互動":上盤虛靈頂勁,中盤含胸拔背,下盤屈膝坐胯。站此樁時,尤須體會"棉裡裹鐵"之勁,外示柔和,內蘊剛強,正合【太極拳論】"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之理。昔年孫祿堂先生教習此樁,特重"呼吸與動作相合",吸氣時意想百會接天,呼氣時存想湧泉入地,久之氣自貫注四梢。

四、浮雲樁:虛實相生之妙
浮雲樁取"雲行無常"之象,其勢輕靈變幻,合於【易經】"變動不居"之道。此樁訓練"聽勁"之要,雙足如踏浮雲,似虛還實,正應【萇氏武技書】"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之訓。站樁時當循"三換之法":一換重心虛實,二換呼吸深淺,三換意念剛柔。李洛能先生曾言:"站樁如立雲端,形散意不散",此即浮雲樁"形斷意連"之奧義。

結語
四樁看似分立,實則一體。渾元樁得其"中",矛盾樁明其"偏",托嬰樁養其"和",浮雲樁練其"活"。學者當循序而進,先求形正,次求氣順,終求神凝。如【少林拳譜】所言:"樁法如鑄,移動如樹",惟根基穩固,方能漸入武學堂奧。習者若能以四樁為經,以五行八卦為緯,日久功深,自可窺見傳統武學"一動一靜皆太極"之真諦。

(全文798字)
夏矛 發表於 2025-7-24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四大基礎樁法之修煉要旨與武學義理】

樁功一道,實為中華武學之根基。今觀所述四大樁法,雖言簡而意賅,然其中蘊含之陰陽變化、勁力生克之理,猶有可申論者。余不揣淺陋,試為剖析其中三昧。

渾元樁之妙,在於"抱元守一"。【周易】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此樁兩臂環抱如太極,足分陰陽而立,正合"負陰抱陽"之旨。王宗岳【太極拳論】謂"立如平準,活似車輪",恰可為此樁註腳。初學者尤當體會"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八字真言,須知松非散漫,乃如古琴之弦,鬆緊得宜方能發中和之音。站樁時頭領足蹬,實暗合【黃帝內經】"提挈天地,把握陰陽"之養生大道。

矛盾樁取"攻守相濟"之象,其三七分勁之法,深契【孫子兵法】"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智慧。前手如【吳子】所言"圓而方之",後手似"方而圓之",剛柔互濟處,正是【道德經】"知其雄,守其雌"的功夫境界。習者當悟"盾非純守,矛非純攻"之理,蓋【鬼谷子】有雲"陽還終陰,陰極反陽",此樁之要,正在陰陽轉換之機。

托嬰樁取"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之意(【老子】第五十五章),其手型如捧太極,實含"柔弱勝剛強"之玄機。昔年郭雲深"半步崩拳"之威,正從此等柔化功夫中得來。習者當存"如履薄冰"之心,外示安逸,內固精神,方得"致虛極,守靜篤"之真趣。

浮雲樁之"虛靈頂勁",實本於【周易】"巽為風"之象。風無形而能拔木,雲無根而可蔽日,此樁之妙,盡在"形斷意連"四字。張橫渠【正蒙】云"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正可形容此樁虛實相生之態。

四樁看似分立,實則一氣貫通。渾元如混沌未分,矛盾則陰陽剖判,托嬰得中和之氣,浮雲成變化之機。習者當知:站樁非為站而站,實乃以有形之式煉無形之氣,借靜止之形養流動之功。程子論學謂"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習樁之道,亦當如是。

今人習武多求速效,殊不知【大學】有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四樁循序而進,正是"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修為次第。若能以十年磨一劍之心持之,自可漸入"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化境。武學一道,終歸是修身養性之法門,豈獨技擊而已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