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108|回復: 0

[大成拳(意拳)] 四大基础桩法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5-12-20 12: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桩功,是的核心功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四种桩功必须修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大墓础桩法:浑元桩、矛盾桩、托婴桩和浮云桩。

一、浑元桩

立正站好,身体正直,后脑、颈部与脊椎成—条直线。抬右脚向右侧轻移半步,两脚分立与肩同宽,两手轻松上抬环抱胸前,掌心距胸口15厘米-30厘米。两膝微屈,十指自然撑开。全身放松,两眼向远方平视。两手有抱球之意,头有上顶之意,两脚有下踩之意,背部有后贴之意(图1)。初学者练此桩先以10分钟为限,逐渐增加时间,以身体感觉不过力为限度。

浑元桩为百桩之始,其它众多桩法皆由浑元桩演变而来。浑元桩为双重(两脚力量均分)桩,加上两手的环抱亦属轻松力度的姿势,为体力消耗最少的桩法,所以也是最容易进入放松状态的桩法。放松人体是大成拳桩功(包括其它所有功法)的第一训练要领。练功时,通过放松可以卸掉身体的僵滞之力,继而练出功力、抗重击力、快速反应能力等。浑元桩作为最易放松的桩法,对卸掉僵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其它技击桩由于强度较大,初学者往往会因为不易放松,不仅无法去掉身体的滞劲,反而会增加新的僵力。所以,将浑元桩作为大成拳技击的入门桩法是正确的选择。

 


 


二、矛盾桩

立正站好,身体正直,后脑、颈部与脊椎成—条直线。左脚向左前方迈半步(或右脚向右前方迈半步),两脚呈稍息姿势。后脚落实,前脚跟虚起,两腿力量之比为前三后七。两手环抱胸前,十指自然撑开,前手高于肩头低于眉梢,后手低于前手,两眼顺前脚尖指的方向平视远方。意念中前手执盾,有铜墙铁壁之坚,后手持矛,有刺透坚甲之利(图2)。有了浑元桩锻炼的基础。初练矛盾桩即可以每次每侧站20分钟,此后逐渐增加。

矛盾桩核心的技击作用是锻炼攻防间架,,间架是一种基本技击姿势,对于实战中的攻防有重要意义。攻防间架的主要作用是在敌我之间控制一定的空间范围,并以稳固的身体姿势抗击敌方的攻击,有效地保护自己,并调动身体各部位的力量集中于某处,给敌方以重击。

攻防间架的形成有赖于全身各部位的协作及全身意力的凝聚。在实战中,间架须保持不散,基本形态不变。也就是说,我们在刚刚进入实战或者与敌周旋时,间架是保持不变的,一旦发力触敌,则根据需要变转身体及手脚等各部位形态,发力之后又恢复了间架的固有形态。大成拳间架在实战中所起的作用是重要的,特别对初学者来说,有时是决定性的。大成拳间架功夫是通过站桩(主要是矛盾桩)来修炼完成的。

矛盾桩前后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攻防关系,前手护,后手攻。大成拳间架即由矛盾桩演化而来,只不过在实战中两手的位置会因需要而不断变化。

三、托婴桩

立正站好,身体正直,后脑、颈部与脊椎成一条直线。左脚向左前方迈半步(或右脚向右前方迈半步),两脚呈稍息姿势。后脚落实,前脚跟虚起,两腿力量之比为前三后七。两手臂环抱胸前,掌心相对,十指自然张开:,前手稍高于后手,两眼顺前脚尖指的方向平视远方,意念中两掌之间托着一个婴儿 (图3)。其练功时间与矛盾桩相同。

托婴桩的主要作用是锻炼放人的能力。放人,是大成拳推手中的一种技击方法,指的是在推手过程中,主体(指放人者)抓住对方身体失衡的瞬间,或者主体在与对方接触和周旋时,通过自身角度、方向、力量的变化,造成对方身体失重,将对方掷出去的一种方法。

放人最常用的部位是手臂,亦可用肩、胯、膝等处,但无论用身体哪一部分放人,都要做到上下一致,整体配合。

经过托婴桩的锻炼,可以增长两臂上托、下按、外撑、内抱的力量,同时增加下盘的稳固性以及整个身体前冲、后撞、左突、右靠的能力。

四、浮云桩

立正站好,身体正直,后脑、颈部与脊椎成一条直线。左脚向左前方迈半步(或右脚向右前方迈半步),两脚呈稍息姿势。后脚落实,前脚跟虚起,两腿力量之比为前三后七。两手臂环抱胸前,掌心向下,十指自然撑开,前手稍高于后手,两眼顺前脚尖指的方向平视远方。意念中身体仿佛埋在云层里,两脚踩在游动的云朵上,两手之间好像扯着云絮,有一种撕拉拧裹的感觉(图4)。

浮云桩主要作用是锻炼劈、崩、钻、炮、横五形拳法的实战应用能力。

浮云桩的桩式本身包含着五形拳法的基本要素,浮云桩的撕拉拧裹意念与五形拳操拳原理是一致的。以浮云桩桩式站好,两掌上抬后向下劈砸就成为劈拳;两平稍拧变拳,一拳向前方出击,一举回拉,就成为崩拳;两手稍拧变拳,一拳向斜上方出击,一拳向斜后上方回拉,就成为钻拳;两手稍拧变拳,一举向前斜,上方出击,一拳向横侧回拉,就成为炮拳;两掌相叠,一掌向前方横削。一掌向后方回拉,就成为横拳。
张机及 發表於 2025-7-20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武学四大基础桩法之要义》

桩功乃中华武学筑基之本,其要在于调形、养气、凝神。今就所述浑元、矛盾、托婴、浮云四桩,试析其理法要诀,以明传统武学训练体系之精微。

一、浑元桩:体用兼备之基
浑元桩取"混沌未分"之意,其形中正安舒,合于《黄帝内经》"骨正筋柔"之训。两臂环抱如揽月,十指微张若持球,暗合《周易》"太极抱一"之理。此桩双重均分之力,非仅为省力计,实寓阴阳未判之象。王芗斋先生《大成拳论》云:"松静自然为桩法第一要义",浑元桩之妙,正在于通过形松意充,渐除后天拙力。初学者当以"五弓之势"为要:脊柱如大弓,四肢为四弓,形曲力直,蓄势待发。每日站桩宜遵循"三时渐进法":初时十分钟调形,继以二十分钟养气,终至半小时以上凝神,方得"形正气顺"之效。

二、矛盾桩:阴阳相济之枢
矛盾桩取"攻守相生"之象,其步法前三后七,合于洛书"戴九履一"之数。前手如盾含艮卦之止,后手似矛具离卦之锐,正应《孙子兵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之要。此桩训练尤重"三尖相照":鼻尖、手尖、脚尖须成垂线,合于形意拳"六合"法则。站桩时当体会"五争之力":头与足争,手与身争,肘与膝争,肩与胯争,形与意争,如此方得"周身一家"之整劲。昔年郭云深大师教习此桩,特重"松肩坠肘"四字诀,盖因肩松则力达指梢,肘坠则气贯劳宫,实为发劲之关窍。

三、托婴桩:刚柔相济之变
托婴桩虽未详述,然考其形制当属"托天按地"之式。此桩取"婴儿抱朴"之意,双手如托婴孩,合于老子"专气致柔"之旨。其要在于"三盘互动":上盘虚灵顶劲,中盘含胸拔背,下盘屈膝坐胯。站此桩时,尤须体会"棉里裹铁"之劲,外示柔和,内蕴刚强,正合《太极拳论》"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之理。昔年孙禄堂先生教习此桩,特重"呼吸与动作相合",吸气时意想百会接天,呼气时存想涌泉入地,久之气自贯注四梢。

四、浮云桩:虚实相生之妙
浮云桩取"云行无常"之象,其势轻灵变幻,合于《易经》"变动不居"之道。此桩训练"听劲"之要,双足如踏浮云,似虚还实,正应《苌氏武技书》"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之训。站桩时当循"三换之法":一换重心虚实,二换呼吸深浅,三换意念刚柔。李洛能先生曾言:"站桩如立云端,形散意不散",此即浮云桩"形断意连"之奥义。

结语
四桩看似分立,实则一体。浑元桩得其"中",矛盾桩明其"偏",托婴桩养其"和",浮云桩练其"活"。学者当循序而进,先求形正,次求气顺,终求神凝。如《少林拳谱》所言:"桩法如铸,移动如树",惟根基稳固,方能渐入武学堂奥。习者若能以四桩为经,以五行八卦为纬,日久功深,自可窥见传统武学"一动一静皆太极"之真谛。

(全文798字)
夏矛 發表於 2025-7-24 01: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四大基础桩法之修炼要旨与武学义理》

桩功一道,实为中华武学之根基。今观所述四大桩法,虽言简而意赅,然其中蕴含之阴阳变化、劲力生克之理,犹有可申论者。余不揣浅陋,试为剖析其中三昧。

浑元桩之妙,在于"抱元守一"。《周易》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此桩两臂环抱如太极,足分阴阳而立,正合"负阴抱阳"之旨。王宗岳《太极拳论》谓"立如平准,活似车轮",恰可为此桩注脚。初学者尤当体会"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八字真言,须知松非散漫,乃如古琴之弦,松紧得宜方能发中和之音。站桩时头领足蹬,实暗合《黄帝内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之养生大道。

矛盾桩取"攻守相济"之象,其三七分劲之法,深契《孙子兵法》"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智慧。前手如《吴子》所言"圆而方之",后手似"方而圆之",刚柔互济处,正是《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的功夫境界。习者当悟"盾非纯守,矛非纯攻"之理,盖《鬼谷子》有云"阳还终阴,阴极反阳",此桩之要,正在阴阳转换之机。

托婴桩取"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之意(《老子》第五十五章),其手型如捧太极,实含"柔弱胜刚强"之玄机。昔年郭云深"半步崩拳"之威,正从此等柔化功夫中得来。习者当存"如履薄冰"之心,外示安逸,内固精神,方得"致虚极,守静笃"之真趣。

浮云桩之"虚灵顶劲",实本于《周易》"巽为风"之象。风无形而能拔木,云无根而可蔽日,此桩之妙,尽在"形断意连"四字。张横渠《正蒙》云"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正可形容此桩虚实相生之态。

四桩看似分立,实则一气贯通。浑元如混沌未分,矛盾则阴阳剖判,托婴得中和之气,浮云成变化之机。习者当知:站桩非为站而站,实乃以有形之式炼无形之气,借静止之形养流动之功。程子论学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习桩之道,亦当如是。

今人习武多求速效,殊不知《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四桩循序而进,正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修为次第。若能以十年磨一剑之心持之,自可渐入"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化境。武学一道,终归是修身养性之法门,岂独技击而已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