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060|回復: 0

[功法理論] 通背拳术概论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5-12-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通背拳术在我国流传广泛,支派繁多,练法各异。虽练法讲法不同但同属一源,是一有别于少林,武当拳术练法的特殊拳种。

“通背”以“背力为法,放长击远,先发制人”区别于“通臂”。

通背拳术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克变化的理论使拳、(掌)发摔、拍、穿、劈、钻、抽、掸、撩、擂、扇;腿发弹、撩、点、劫、撞等劲法。手(腿)法上下配合,内外贯通,相辅相成。

同时以雀跃步,蟹行步,弹簧步,瘸步,含机步(寒鸡步)激,窜步等步法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锻炼方法有机结合,使通背掌寻之有源,学之有理,练之有法,击之有术。动作简繁相间,散,可单练技击实战,聚,可成套表演强身健体。是我国百花园中的一栋奇葩。             。

通背拳术灵活多变,巧妙奇绝。两手如铁,两臂如鞭,身轻如燕,灵活似猿,以柔克刚,无影无形。逢敌遇战,知己知彼;气血充裕,力大胆壮;逢敌不畏,逢弱不欺;陷绝境而不慌,以少胜多,以弱制强,身处枪林弹雨之中有余欢,血肉之博亦余勇,临阵制敌有余智。胜不骄,败不溃,驰驱疆场,乐趣无穷。

技击实战或比赛夺冠,首先应心气平和,头脑清醒果断;或进 、或退,或闪展,挪移,定要观敌分明判断准确,或虚造假名象迷惑对方,掌握好取胜的最佳时机,出手要刚柔相济,急缓相通,静似绵羊动似虎,动静分明。静时如绵羊嚼叶。令敌难测;动似饿虎扑食,令敌难防。疾如炸雷击顶,令敌不及掩耳,打对方“真魂出窍”。

每一手法,腿法必须放长击远,因势用智,因奇用巧,巧拨千斤,手(脚)击打至极限时实发爆炸力(即所说的 “寸劲”)力达掌指,脚趾,变柔为刚击敌之要害,决不能一柔到底,柔极必瘫失技击的意义不能取胜。

迎敌遇战必须气充壮胆,不惧才能不慌,不畏敌似虎,通背拳技击法讲求“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先动”,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以准确快狠为根本。打对手措手不及,这就叫:“先下手为强”。

出手要善变奇巧,出手敌不见,见者不足善,打人不打脸必定传授短,打人专打脸,胜过活神仙,使其闻声而倒,哪有手足可寻。说明动手要快,要准,要变化,最主要的是要击敌之要害和致命处、怕击处。如头眼胸喉等。首先要力争击溃敌手的司令部,使其“指挥”失灵,上下不能相顾而失敞。出手要急如放冷箭,指哪打哪,使敌防不胜防,击打要有力。

最重要的是手脚并用单用手不行,单用腿也不行,“有拳无腿难占先,有拳有腿有步法,手腿齐道方为全”,通背拳的技击不仅是以手上的功夫取胜。腿法步法也极为重要。常言:“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可见步法在技击实战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步法,手法腿法的配合,是技击取胜的保证,攻得进,腿的出,步法必须轻摒,活巧。

通背腿法以掌代腿为法。多施暗腿,出手则腿动。掌到腿到,掌实腿虚,腿虚掌实,步闪拳攻,手掩脚踢。踢不着就劫(指用腿劫拦对方的来腿),劫不了就进步,主要是进步,步进不去,就打不了敌人。

踢人如行走,发腿不宜太高,腿踢太高自己容易失去平衡。武林常言:“好腿不过膝”就是这个道理。以低腿防高腿,劫腿防低腿,是很奏效的。对方发高腿必然撤踢斜跨,身体不稳,此刻发低腿踢对方抬起腿的下侧,并急进步里撞,使对方无法发连腿,处于被动。

如对方踢来低腿,则应用劫腿来防,形成一种你踢我也踢,你高我踢低,你低我劫腿,主要是步法进去的特殊击法,要用手法的变化,掩护腿法的进攻。

要踢敌手的要害部位。如胫骨踝骨、肋步,裆部、胸部、关面部,颈部,使敌中腿即伤,失去战斗力而败北,但决不可手脚互不照应,攻不进也攻,打不进也打,这样极容易被敌手抓住破绽攻来,使自己被动挨打。以致失败。

技击实战取胜的根本是勇、气、精神,这里说的勇气指的是正气、精神是无所畏惧的拼搏精神,一人拼命万夫末敌就是这个道理,伸张正义,敢于战胜邪恶,就能取胜,因此习武者首先要为强身健体,决不能倒行逆施,以功夫欺负别人,这样即练不好武术,也得不到好下埸。
姜安之 發表於 2025-6-5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通背拳术理法探赜》

通背拳术诚如所述,实为中华武学之瑰宝。其理法体系深植于传统五行生克之道,技法表现则彰显"放长击远"之要义。今就拳理技法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五行生克与劲法体系
通背拳以五行相克为理论根基,金之刚猛、木之曲直、水之柔变、火之疾速、土之浑厚,皆化入拳势。摔拍穿劈诸法,非徒手法变化,实为五行劲气之外显。如劈掌属金,其势如斧钺;穿掌属水,其形若溪流。学者当明"五劲相生,循环不息"之理,方得变化之妙。

二、鞭劲原理与身法要诀
"两臂如鞭"之说,深得通背三昧。其核心在于"三节贯通":以腰为根节,脊为中节,臂为梢节。发劲时需"根节催,中节随,梢节至",形成波浪式传导。雀跃、蟹行等步法,实为调节重心以助鞭劲之法。昔年先贤有云:"通背不用力,全凭腰腿功",正谓此也。

三、技击哲学与实战心法
"彼不动我不动"之论,暗合《孙子兵法》"先为不可胜"之智。所谓"先动",非指抢先出手,而是抢占"势先"。通背讲究"后发先至",重在洞察敌之"旧力略过,新力未生"之机。至若"打人专打脸"之说,乃取"惊上取下"之策,然须恪守武德,非生死关头不宜轻用。

四、刚柔互济与寸劲发微
柔似绵羊、刚如饿虎之喻,揭示"柔中寓刚"之真谛。通背寸劲之妙,在于"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其要诀有三:一曰"松透",二曰"骤紧",三曰"瞬发"。当代实验力学表明,此种鞭梢效应可产生超常打击力,然需三年纯功方得小成。

五、武德修养与心性修炼
文中"逢弱不欺"之训,深得传统武学"止戈为武"精髓。通背修习尤重"胆气"培养,然非匹夫之勇,实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之心境。昔李存义先生言:"练拳即是修心",正与此道相合。

结语:
通背拳术诚为体用兼备之学,然当今传承宜注意:一则需严守古法精髓,二则当结合运动科学加以阐发,三则须以武德为根本。如此方能使此千年绝学薪火相传,惠泽后世。学者若能参透五行生克之理,悟得鞭劲透发之妙,进而明心见性,方可谓登堂入室。
汤勺 發表於 2025-6-21 06:23 | 顯示全部樓層
《通背拳术理法精微论》

通背一脉,诚中华武学之瑰宝,其理法深植于阴阳五行之道,技法熔铸于形神意气之工。今观来帖所述,虽得其大略,犹有未尽之义,试为补苴阐微。

一、源流正本
通背与通臂之辨,非止于劲路长短之别。考其源流,通背实宗法于"六合"要义: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更兼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其"背力为法"之说,当溯及《黄帝内经》"督脉为阳经之海"之理,以脊柱为发力枢机,此乃与少林"刚猛外显"、武当"内气圆转"迥异之处。五行生克之变,非徒相克为用,实含相生互化之机,金之刚脆、木之曲直、水之流变、火之暴烈、土之浑厚,皆可化入拳势。

二、技法要旨
(1)劲法三昧:摔拍穿劈之属,当明"三节"之理。根节(肩胯)催动、中节(肘膝)传导、梢节(手足)爆发,尤重"通臂"之妙——臂似鞭而非鞭,实含九曲珠之象,节节贯串而劲力通透。所谓"寸劲",非独爆发之力,实乃"意气力"三合之果,当于《易经》"震卦"一动百动之象参悟。

(2)步法玄机:雀跃蟹行诸步,暗合洛书方位。寒鸡步之"单重"尤见匠心,取"坎中满"之意,虚中有实;窜步之疾,应"巽为风"之象。昔年张策大师演"激步",能于三步之内取丈二之距,正得"缩地"妙谛。

三、实战心法
"彼不动我不动"之说,实本《孙子兵法》"先为不可胜"之要。然通背之"先动",非莽撞抢攻,乃"听劲"之极境。李瑞东先师有云:"彼劲方萌,吾意已至",此即《太极拳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之境。所谓"打脸"之论,当参《手臂录》"枪扎一线"之理,取其最短攻防距离,然必以"眼毒"为先——目击其神,手追其形。

四、修为次第
习者当循"明劲-暗劲-化劲"三阶:
初学需"刻意求刚",以"十二连锤"练就骨架;
进而"刚中寓柔",以"二十四式"调匀气息;
终至"柔极生刚",于"老八手"中体认空灵。
尤需注意:通背之"柔"非软弱,乃《道德经》"柔弱胜刚强"之智,如江河之水,柔时可载舟,刚时能崩堤。

结语:
通背之道,上应天文,下合地理,中通人事。习者当以五行培其本,以六合铸其形,以八卦成其势,更需以《易经》"穷变通久"之理贯之。若能参透"通背非背"之玄机——通者,达也;背者,返也,则庶几可臻"拳与道合"之化境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