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33|回復: 1

[武術視頻] 两位民间大师的互相试力切磋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7-22 22: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4-19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观民间试力切磋小记》

两位民间习艺者相邀试力,虽非庙堂正法,然动静开合间,亦可见传统武学遗韵。今试以"形、劲、理"三端析之,或可窥见民间武学存续之一斑。

一曰形。右者沉肩坠肘,颇得太极"如封似闭"之形;左者虚步含胸,暗合形意"三体式"之要。二者搭手之际,右者以"云手"化劲,左者以"劈拳"应之,虽未尽合古谱"起钻落翻"之妙,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的基本要义已得二三。尤其右者退步时足尖先起,恰是《太极拳论》"迈步如猫行"的民间演绎。

二曰劲。观其劲路走向,右者善用"沾黏劲",左者偏重"崩炸劲",二者相激,竟生出"挤按"与"抖擞"的劲力对话。虽不及专业武者"听劲化发"的细腻,然其中"松活弹抖"的劲意,已得内家"棉里裹铁"之三昧。视频中段左者突然变劲为"缠丝",右者仓促以"捋劲"应对时的身形晃动,恰印证了《苌氏武技书》"柔过气,刚落点"的劲力转换要诀。

三曰理。二者试力虽止于肌肤之触,然暗合"阴阳相济"之理。右者守中寓攻,左者攻中寓守,往复间自成"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应对节奏。尤其末段左者假借"引进落空"之势诱敌深入,虽最终未能尽展"四两拨千斤"之妙,然其理路已得《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的个中消息。

此般民间切磋,虽无擂台较技之激烈,亦乏套路演练之华美,然其质朴处正可见武学真精神。昔年孙禄堂先生谓"武术如写字,不在架式好看,而在笔笔有力",今观此视频,二人手法虽未尽纯熟,然那份"以武会友"的诚敬之心,与"劲断意不断"的专注之态,恰是传统武学"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的生动注脚。

(全篇计798字)
曹音步 發表於 2025-7-25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观民间试力切磋小记》

顷见坊间二叟试力之影,虽非正统较技,然动静之间,颇合古法。今试析其理,以明传统劲力之要。

一、形神相守,动静有常
二老交手之际,甲以"懒扎衣"之势引化,乙以"单鞭"劲路相迎,虽动作未臻完善,然"守中"之意昭然。昔年陈长兴《用武要言》云:"拳术如常山蛇阵,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观其推手往复,确有"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之态,此即《太极拳论》"人刚我柔谓之走"之初级体现。

二、劲路辨析,虚实相生
细察其力点转换,甲叟三换掌间暗含"掤捋挤按"四正劲,乙叟步法虽滞,然腰胯转动颇得"抽丝劲"三昧。昔李亦畲《五字诀》特重"气敛入骨"之说,二老虽年迈而能显沉厚之劲,盖因"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要诀未失。视频中乙叟退步化劲时足跟微晃,恰印证了王宗岳"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之诫。

三、民间武学的活态传承
此般切磋,实为传统武术"打手"遗存。考清季杨露禅教拳于京师,亦常作此"摸劲"练习。今人每以民间武师动止朴拙而轻之,却不知《纪效新书》早有"既得艺,必试敌"之训。二老看似随意推挽,然"听劲""化劲"之能,正是武禹襄所谓"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之基础功夫。

四、当代启示
今观此影,愈觉传统劲法之妙不在形骸,而在神意。张孔昭《拳经拳法备要》言:"拳打不知,迅雷不及掩耳",二老看似缓慢之动,实含"快慢相间"之理。习武者当知,民间存续之"土法",往往暗合典章,未可轻诋。

结语:
此试力虽简,已见传统文化"道器不二"之精神。倘能去其粗陋,存其精要,辅以科学训练,则民间武术之活水,未尝不可为当代武学注入新机。学者当以"礼失求诸野"之心,于此类朴拙切磋中,窥见中华武学之真髓。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