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62|回覆: 0

[中醫理論] 路志正:異病同治因病機 疏風和營清濕熱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8-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劉某,女,44歲。

初診(2014年6月21日):患者主訴夜間盜汗2年,陣發性蕁麻疹半年。患者2年前開始出現盜汗,汗出如油,未規律服藥,近半年出現陣發性慢性蕁麻疹,呈風團狀紅斑,瘙癢難忍,一周自行消退,全身乏力,精神困頓,昏昏欲睡,納谷不馨,餐後胃脘脹痛,噯氣,平素嗜食生冷辛辣,畏寒惡風,多夢易醒,大便不調,2日1次,不成形,小便調。望其形體適中,面色不華,舌質暗紅、邊尖赤,苔薄白,診其脈沉小滑、尺弱。

就診時令:夏至。

證屬:脾氣虛弱,衛表不固。

治法:疏風祛濕,運脾和胃。

方藥:五爪龍30克,生黃芪15克, 炒蒼朮15克,炒白朮12克,防己15克,防風15克,蟬衣12克,桂枝8克,赤白芍(各)12克,地膚子15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炒三仙(各)12克,砂仁8克,黃連6克,炒枳實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 六一散(包)15克, 生薑1片爲引, 14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服藥後效微,餐後腹脹,食欲不振,伴左側季肋隱痛,夜寐多醒,子時後盜汗,甚則如水淋漓,身躁熱,間斷出現風團狀紅斑,伴癢,神疲乏力,倦怠嗜臥,大便不成形,1日1~2次,大便前腹微痛,畏寒四肢欠溫。望其神疲語微,面色晄白,舌體適中、質紅絳、苔薄黃,診其脈沉細小滑。

證屬:路志正據其脈證,知系濕熱蘊滯,同時兼有中土脾胃虛寒之象。

治法:運脾胃,清濕熱,化濁邪,疏風和營。

方藥:於上方去地膚子 、砂仁、黃連。加入鹽知柏各6克,炮姜6克,荷葉12克,炒蒺藜12克。桂枝改10克, 炒三仙改各15克,白花蛇舌草改20克,上方共計14劑,水煎服 ,日1劑。

茶飲方:太子參12克,炒薏苡仁40克,荷葉12克,丹皮12克,赤小豆15克,蟬衣10克,綠萼梅9克,玫瑰花8克,蘆葦根各15克,共計7劑,代茶飲,2日1劑。

同時,路志正建議飲食宜清淡,少食油膩肥甘。

三診:患者述服藥後,食慾有增,腹脹、左側季肋痛減。夜寐易醒較前有所改善,子時盜汗減,以胸至頭部爲甚;近期未出現風團狀紅斑,身畏寒,全身乏力好轉,昏昏欲寐,大便較前成形,1日2次,小便調,咽干噴嚏。望其面色不華,舌體適中、舌質暗紅、苔薄膩。診其脈沉小滑無力。

治法:路志正見已收效,遂適時化裁,施以溫膽寧心,清化濕熱爲治。

方藥:五爪龍30克,功勞葉15克, 荷葉12克,蟬衣10克,炒蒼耳子8克,炒黃芩10克,蓮子心8克,青蒿15克,鹽知柏各6克,炒棗仁20克,合歡皮15克,白芍15克, 桂枝6克,甘草6克,生龍牡(先煎)各30克。

茶飲方:上方去赤小豆加西洋參(先煎)6克,麥冬10克,桑葉8克,共計7劑,代茶飲,2日1劑。

四診:患者述服藥後,子時盜汗、夜寐易醒較前大爲改善,身畏寒,昏昏欲寐、全身乏力、咽干噴嚏好轉,大便較前成形,1日2次,小便調,望其面色轉澤,舌體適中、舌質暗紅、苔薄膩。診其脈診沉小滑。

方藥:路志正見已收效,遂效不更方,再進14劑,茶飲方繼進7劑,其病告愈。

【按】:盜汗是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早在【內經】中即對汗的生理及病理有相當認識。如【素問•宣明五氣論】:『五臟化液,心爲汗。』【素問•評熱病論篇】:『汗者,精氣也。』【證治準繩•盜汗自汗】說:『眠熟而汗出者,曰盜汗,又名寢汗。』【丹溪心法•盜汗】說:『盜汗屬血虛、陰虛。』臨床治療多以滋陰降火、清肝泄熱、化濕和營爲法。癮疹多爲衛表不固、風邪襲表而成。本案乃脾氣虛弱,衛表不固所致,故國醫大師路志正先期治以疏風祛濕,運脾和胃、固表斂汗之法乏效。二診時辨爲濕熱蘊滯,兼有中土脾胃虛寒之象,在上方基礎上,改加運脾胃,清濕熱,化濁邪,疏風和營之品(鹽知柏、炮姜、荷葉、炒蒺藜、桂枝、 炒三仙、炒薏苡仁、赤小豆等);收功後,適時化裁,再以溫膽寧心,清化濕熱爲治。俾脾胃調和,運化復常,衛表得固,濕熱得清、陰陽調和,則汗斂疹消,諸症得蠲。

陸行 發表於 2025-4-30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先生此案精妙地展現了"異病同治"的辨證思維,誠如【內經】所言"治病必求於本"。患者雖以盜汗、蕁麻疹爲主訴,然細察其病機,實爲脾虛濕蘊、營衛失調之證。今試析其理法方藥如下:

一、病機探賾
1. 脾虛爲本:患者納呆脘脹、便溏乏力,顯系脾陽不振。【脾胃論】有云:"脾胃虛則陰火上行",此案夜間盜汗如油、舌邊尖赤,正是脾虛陰火之象。
2. 濕郁爲標:脈象沉滑、苔膩,兼見風團瘙癢,乃濕郁化熱,外發肌表之徵。夏至時節,暑濕當令,更易引動伏邪。

二、方藥析義
首診以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化裁,妙在:
1. 五爪龍配生黃芪:取補氣托毒之意,尤宜於虛人外感
2. 桂枝白芍調和營衛:暗合"桂枝湯"法度,針對盜汗惡風
3. 防己、薏苡仁、六一散:三焦分消濕濁,體現"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三、轉方精要
二診見舌絳苔黃,乃濕熱郁久入血,故:
1. 加知柏清相火:取法滋腎通關丸意
2. 炮姜佐桂枝:辛開苦降,既溫中又通陽
3. 茶飲方輕清靈動:尤妙在用綠萼梅、玫瑰花疏肝醒脾,契合"治肝可以安胃"之旨

四、臨證啟示
1. 時序辨證:夏至陽亢陰生,方中荷葉、赤小豆正應時令
2. 標本緩急:先和營衛治標,後溫膽寧心治本,層次分明
3. 藥食並重:強調飲食調攝,體現"藥補不如食補"之訓

此案啟示後學:臨證當以病機爲綱,縱使症現百端,只要病機相類,便可異病同治。路老用藥輕靈而不失法度,看似平淡卻暗含機杼,深得"疏瀹氣機,升降相因"之三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