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59|回复: 0

[中医理论] 路志正:异病同治因病机 疏风和营清湿热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延章 发表于 2015-8-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病案》

刘某,女,44岁。

初诊(2014年6月21日):患者主诉夜间盗汗2年,阵发性荨麻疹半年。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盗汗,汗出如油,未规律服药,近半年出现阵发性慢性荨麻疹,呈风团状红斑,瘙痒难忍,一周自行消退,全身乏力,精神困顿,昏昏欲睡,纳谷不馨,餐后胃脘胀痛,嗳气,平素嗜食生冷辛辣,畏寒恶风,多梦易醒,大便不调,2日1次,不成形,小便调。望其形体适中,面色不华,舌质暗红、边尖赤,苔薄白,诊其脉沉小滑、尺弱。

就诊时令:夏至。

证属:脾气虚弱,卫表不固。

治法:疏风祛湿,运脾和胃。

方药:五爪龙30克,生黄芪15克, 炒苍术15克,炒白术12克,防己15克,防风15克,蝉衣12克,桂枝8克,赤白芍(各)12克,地肤子15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炒三仙(各)12克,砂仁8克,黄连6克,炒枳实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 六一散(包)15克, 生姜1片为引, 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后效微,餐后腹胀,食欲不振,伴左侧季肋隐痛,夜寐多醒,子时后盗汗,甚则如水淋漓,身躁热,间断出现风团状红斑,伴痒,神疲乏力,倦怠嗜卧,大便不成形,1日1~2次,大便前腹微痛,畏寒四肢欠温。望其神疲语微,面色晄白,舌体适中、质红绛、苔薄黄,诊其脉沉细小滑。

证属:路志正据其脉证,知系湿热蕴滞,同时兼有中土脾胃虚寒之象。

治法:运脾胃,清湿热,化浊邪,疏风和营。

方药:于上方去地肤子 、砂仁、黄连。加入盐知柏各6克,炮姜6克,荷叶12克,炒蒺藜12克。桂枝改10克, 炒三仙改各15克,白花蛇舌草改20克,上方共计14剂,水煎服 ,日1剂。

茶饮方:太子参12克,炒薏苡仁40克,荷叶12克,丹皮12克,赤小豆15克,蝉衣10克,绿萼梅9克,玫瑰花8克,芦苇根各15克,共计7剂,代茶饮,2日1剂。

同时,路志正建议饮食宜清淡,少食油腻肥甘。

三诊:患者述服药后,食欲有增,腹胀、左侧季肋痛减。夜寐易醒较前有所改善,子时盗汗减,以胸至头部为甚;近期未出现风团状红斑,身畏寒,全身乏力好转,昏昏欲寐,大便较前成形,1日2次,小便调,咽干喷嚏。望其面色不华,舌体适中、舌质暗红、苔薄腻。诊其脉沉小滑无力。

治法:路志正见已收效,遂适时化裁,施以温胆宁心,清化湿热为治。

方药:五爪龙30克,功劳叶15克, 荷叶12克,蝉衣10克,炒苍耳子8克,炒黄芩10克,莲子心8克,青蒿15克,盐知柏各6克,炒枣仁20克,合欢皮15克,白芍15克, 桂枝6克,甘草6克,生龙牡(先煎)各30克。

茶饮方:上方去赤小豆加西洋参(先煎)6克,麦冬10克,桑叶8克,共计7剂,代茶饮,2日1剂。

四诊:患者述服药后,子时盗汗、夜寐易醒较前大为改善,身畏寒,昏昏欲寐、全身乏力、咽干喷嚏好转,大便较前成形,1日2次,小便调,望其面色转泽,舌体适中、舌质暗红、苔薄腻。诊其脉诊沉小滑。

方药:路志正见已收效,遂效不更方,再进14剂,茶饮方继进7剂,其病告愈。

《按》: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早在《内经》中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相当认识。如《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化液,心为汗。”《素问•评热病论篇》:“汗者,精气也。”《证治准绳•盗汗自汗》说:“眠熟而汗出者,曰盗汗,又名寝汗。”《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临床治疗多以滋阴降火、清肝泄热、化湿和营为法。瘾疹多为卫表不固、风邪袭表而成。本案乃脾气虚弱,卫表不固所致,故国医大师路志正先期治以疏风祛湿,运脾和胃、固表敛汗之法乏效。二诊时辨为湿热蕴滞,兼有中土脾胃虚寒之象,在上方基础上,改加运脾胃,清湿热,化浊邪,疏风和营之品(盐知柏、炮姜、荷叶、炒蒺藜、桂枝、 炒三仙、炒薏苡仁、赤小豆等);收功后,适时化裁,再以温胆宁心,清化湿热为治。俾脾胃调和,运化复常,卫表得固,湿热得清、阴阳调和,则汗敛疹消,诸症得蠲。

陆行 发表于 2025-4-30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志正先生此案精妙地展现了"异病同治"的辨证思维,诚如《内经》所言"治病必求于本"。患者虽以盗汗、荨麻疹为主诉,然细察其病机,实为脾虚湿蕴、营卫失调之证。今试析其理法方药如下:

一、病机探赜
1. 脾虚为本:患者纳呆脘胀、便溏乏力,显系脾阳不振。《脾胃论》有云:"脾胃虚则阴火上行",此案夜间盗汗如油、舌边尖赤,正是脾虚阴火之象。
2. 湿郁为标:脉象沉滑、苔腻,兼见风团瘙痒,乃湿郁化热,外发肌表之征。夏至时节,暑湿当令,更易引动伏邪。

二、方药析义
首诊以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化裁,妙在:
1. 五爪龙配生黄芪:取补气托毒之意,尤宜于虚人外感
2. 桂枝白芍调和营卫:暗合"桂枝汤"法度,针对盗汗恶风
3. 防己、薏苡仁、六一散:三焦分消湿浊,体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三、转方精要
二诊见舌绛苔黄,乃湿热郁久入血,故:
1. 加知柏清相火:取法滋肾通关丸意
2. 炮姜佐桂枝:辛开苦降,既温中又通阳
3. 茶饮方轻清灵动:尤妙在用绿萼梅、玫瑰花疏肝醒脾,契合"治肝可以安胃"之旨

四、临证启示
1. 时序辨证:夏至阳亢阴生,方中荷叶、赤小豆正应时令
2. 标本缓急:先和营卫治标,后温胆宁心治本,层次分明
3. 药食并重:强调饮食调摄,体现"药补不如食补"之训

此案启示后学:临证当以病机为纲,纵使症现百端,只要病机相类,便可异病同治。路老用药轻灵而不失法度,看似平淡却暗含机杼,深得"疏瀹气机,升降相因"之三昧。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