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94|回復: 0

[中医理论] 朱良春:脾肾阳虚肝病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10-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验案赏析】


吕某,女,50岁,职工。


患者有乙型肝炎病史4年,迁延不愈。在某医院确诊为早期肝硬化,迭经治疗,效不显著。症情日趋严重,遂来求诊。


刻诊:胁痛纳减,腹胀溲少,便溏不实,精神萎顿。脉沉弦而细,苔白腻,舌质紫。触诊腹膨而软,肝脾未满意扪及,两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肝功:ALT56u/L,白蛋白23g/L,球蛋白28g/L,总胆红素25μmol/L。


B超:肝区光点密集增粗,不均匀,有可疑腹水。


证属湿毒久羁,气血瘀滞、肝脾损伤、肾阳虚衰,浊水渗潴。方拟温补脾肾、益气化瘀,佐以利水,药用生黄芪当归、熟附片、茯苓、干姜、炒白术熟地、庵闾子。另用益母草泽兰叶煎汤代水煎上药。


连服五剂,患者小溲畅行,腹胀已松,足肿消退,眠食俱安。继用原方去益母草、泽兰叶,加炙鳖甲、山药等,配合复肝丸治疗。


四个月后,患者食欲增加,自觉症状不著,复查肝功正常,白蛋白35g/L,球蛋白30g/L。停服煎剂,续予复肝丸巩固疗效。半年后恢复工作,随访至今,一切正常。


【按】:对于脾肾阳虚慢性肝病,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化瘀。患者气血瘀滞,肝脾久伤,由脾及肾,损及肾阳。常见脾肿大较甚,恶寒怯冷,腰膝酸软,面黄无华,神萎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胖嫩或淡紫,脉多沉弦而细。可治以复肝丸为主,配合景岳右归丸、当归补血汤加减。常用药物如熟附片、肉桂鹿角胶(或鹿角片)、菟丝子淫羊藿、黄芪、当归、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冯夕底 發表於 2025-5-30 18:58 | 顯示全部樓層
【学术评议】朱良春先生脾肾阳虚肝病案辨治析微

朱师此案展现了慢性肝病脾肾阳虚证候的经典辨治思路,其理法方药之精当,堪为后学范式。兹从学术角度析其要义:

一、病机阐微
本案呈现"湿毒-瘀滞-阳虚"三重病理机转。乙型肝炎湿毒久羁,首伤肝体,久则子盗母气,脾失健运而现腹胀便溏;土不制水,肾阳式微而见下肢水肿。舌质紫暗、白腻苔与沉弦细脉,恰合"阳虚湿瘀"之候。朱师准确把握"肝病及脾,久必及肾"的传变规律,尤重肾阳温煦失职在腹水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二、方药特色
1. 温补架构:以附子、干姜温振脾肾之阳,合黄芪、白术建中益气,暗合附子理中汤意。熟地、当归滋阴养血,体现"阴中求阳"的景岳学术思想。
2. 化瘀利水:庵闾子配泽兰、益母草,既活血通络又利水消肿,其中庵闾子为朱师经验用药,善消肝脾肿大。煎药法更见巧思,以活血利水药煎汤代水,增强主方药效。
3. 标本缓急:初诊侧重利水治标,待肿消即转柔肝健脾,加鳖甲软坚散结,契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

三、治疗次第
本案呈现清晰的阶梯疗法:先予汤剂速祛水湿,继以丸剂缓图根本。复肝丸(朱师验方:紫河车、红参须、三七等)的运用尤具深意,其血肉有情之品填补肾精,配合汤剂温阳之功,终收"阳化气,阴成形"之效。四个月疗程安排,体现慢性病"守方徐图"的治疗智慧。

四、学术启示
1. 肝硬化腹水辨治当分阴阳:本案与阴虚型腹水形成对比,后者忌用温燥,当取猪苓汤加减。
2. 实验室指标与证候结合:白蛋白低下与中医"精气亏虚"相关,温补法提升白蛋白的疗效值得深入研究。
3. 虫类药运用空间:若瘀象显著,可酌加土鳖虫、蝼蛄等增强化瘀利水之效。

结语:此案完美诠释了"治病求本"的经旨,通过温补脾肾激发机体自愈能力,较之单纯利水攻逐更符合慢性病调治规律。朱师将传统理论与现代检测相结合,为肝病的中医辨治提供了重要范式。学者当于此领悟"阳主阴从"的深意,方能于临床中灵活变通。
天子规风 發表於 2025-7-29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朱良春先生此案乃脾肾阳虚型肝病之典范,其辨证施治思路深契《内经》“阳化气,阴成形”之旨。今试析其理法方药如次:

一、病机阐微
患者久罹乙肝,湿毒内蕴,肝络瘀阻(舌质紫、B超光点增粗),日久戕伐脾阳(便溏纳减),进而累及肾阳(下肢水肿、脉沉细)。此正合《景岳全书》“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之论。阳虚不能化气行水,遂成“浊水渗潴”之候,其腹膨而软、溲少水肿,恰是《金匮要略》所谓“血不利则为水”之明证。

二、用药精义
1. 温阳化气:附子配干姜取四逆汤意,直补命门之火;白术、茯苓健脾渗湿,暗合真武汤法度。尤妙在用庵闾子(即刘寄奴)活血利水,既解肝络之瘀,又助茯苓导水下行。
2. 气血双调:黄芪、当归乃当归补血汤结构,黄芪用量必重于当归(原案虽未明言剂量,然朱氏惯用黄芪30-60g),既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又养血活血以柔肝体。
3. 阶段用药:初诊以益母草、泽兰叶煎汤代水,取其“血水同治”之效;待肿消后转投鳖甲软坚散结,正合“缓中补虚”之《金匮》鳖甲煎丸遗意。

三、临证启示
1. 标本缓急:此案先以汤剂峻补脾肾、急去其水,后以复肝丸(朱氏验方:紫河车、红参须、地鳖虫等)缓图其本,深得“汤者荡也,丸者缓也”之三昧。
2. 检验互参:虽见白蛋白低下(23g/L)等现代指标,仍坚守“阳虚水停”之传统辨证,最终实现肝功能与症状同步改善,彰显中医“辨证为主、辨病为辅”的诊疗智慧。

四、拓展思考
此案与张仲景治水气病用“温药和之”一脉相承,然朱氏更注重瘀血病理因素,将活血化瘀贯穿始终。现代研究证实,温阳药如附子能改善肝微循环,黄芪多糖可促进白蛋白合成,传统理论与现代机理于此案中得到完美印证。学者当于此等验案中细究“病-证-治”对应关系,方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