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45|回復: 0

霞客行(图)

[複製鏈接]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6-2 13: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602484937759069.jpg
- O" t" X1 T# h+ Q1 U8 n: `* a
  
/ L3 l. E0 W3 ]3 q     对明末贵州交通行旅情况,体会最深、记叙最详的当属徐霞客。
$ z# Q" u5 k" d& Z9 p0 W: r$ G
9 v) j) D0 u$ ^1 n9 ~    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底,当这位中国古代大旅行家从南丹(今广西)进入贵州时,就深感“其石极嵯峨,其树极蒙密,其路极崎岖”。一连说了三个“极”,活现他的万般惊叹。 3 F% F# q; b" h
% X* u" H3 b9 e; Z0 h) y$ k7 Q
    徐霞客虽无官身,但家道殷实,结交甚广,一路行旅,多有人照顾,陆行也多为骑马。他来到黔粤之界后,陪行的南丹差骑“至此辞去”,有“夷人”答应为他雇“钙铩保他等候了很久,才找到“二父旱Hァ保挥帧按游缰聊海始得骑。”骑马行走在贵州境内的感受,徐霞客是这样记述的:“……石齿如锯,横锋坚锷,莫可投足。时已昏暮,跃马而下,此骑真堪托死生也……马蹄得得,险甚”。当然,也有较好的地段。他出独山后,就发觉“随溪南岸西行,道路开整,不复以蜀道为苦”。
6 t% _, s" D6 a7 e7 s9 }6 P0 G& A$ I* f, X
    不过,只要有机会,他总是选择与马帮结伴而行。这在他的《黔游日记》中多有记载。在普安(今盘县境)关岭铺,“忽有陀骑(按:亦称驼马,即马帮)至,尚余其一,遂倩之。议至交水。以筐囊装马上,令之先行。余饭而后往”。此后,类似的记载较多,如“驼马前发,余饭而出旧城西门”;“遇驼马方牧,余先发”;“余入憩阁间.取笔楮记游,而驼马已前去。久之乃行”;“驼马已发,余乃饭”等等,皆说明在贵州山间,多有马帮穿行,他与马帮同行,可以减少路遇不测之虞。 $ I, B" o. z% G$ A# Z5 v) y
1 Q3 m3 U5 }" i/ G, x' z
    在行旅中,徐霞客也曾乘坐肩舆,特别是在粤西与贵州相邻地区旅行时:“夫自龙头村来,始缚竹为舆,既而北行”;“乃伐竹缚舆;舆成而候夫”;“缚舆换夫”;“待夫久之,晚而缚舆,昏黑就道”等等。可见即使在很偏远的黔桂边界乡间,肩舆仍是有钱者常用的代步工具。而这肩舆,大约相当于现在尚可见到的“滑竿”。 ; D7 s8 a* y% a

1 o6 `2 y+ Y) p0 R    在安南卫(今晴隆境)的山路上,他曾遇见官员出巡的队伍,“时旌旗穿关逾坳,瞻眺之,空山生色,第随其后抵安南,不免徒骑杂沓,五里之程,久乃得至”。在新铺的白基观,他曾遇见了驱赶大象去京城朝贡的南国使者,“有象过,二大二小,停寺前久之。象奴下饮,濒去,象辄跪后二足,又跪前二足,伏而候升”。可见那一带的道路应该还是较为宽阔的。
( t0 Q+ \* t, }0 v  o& D# B
. ]1 p8 W1 B; e8 e. V    在与云南罗平交界的南盘江一带,徐霞客看见,人们“架木为栈,嵌石隙中,非悬崖沿壁,而或断或续,每每平铺当道,想其下皆石孔眢井,故用木补填之也”;“溪上流……架木为小桥以渡”。这些记录,说明当时人们的出行受制于自然地理。当他路过板桥城一带的软桥哨时,看见“有巨石梁南北跨溪上,即所谓软桥也。”他有些不明白:明明是座石桥,怎么称之为“软桥”?他怀疑是“冉姓者所成”,将“冉”讹传为“软”,后来他看到了真武庙前的断碑,才知道这里原来的桥是“以篾索为之”,现在“已易之石,而犹仍其名耳”。这些石梁桥的修建,沟通了深壑,替代了“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然”的篾索桥。这是明代贵州行旅交通的大进步。
2 q5 d; Y. s" r! n3 P2 P# ~) V% h0 h5 i
    正因为如此,当徐霞客看到始建于崇祯三年(1630年)的盘江铁索桥时,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桥以铁索,东西属两崖上为经.以木板横铺之为纬。东西两崖,相距不十五丈,而高且三十丈。水奔腾于下,其深又不可测。”以往从这里过江必须舟渡,但因水势凶险,沉船溺水之患不绝;后来又垒石为桥,但始终无法建成。而此时出现在徐霞客眼前的这座铁索桥,该是何等壮观:“以大铁链维两崖,链数十条,铺板两重。其厚仅八寸,阔八尺余,望之飘渺,然践之则屹然不动,日过牛马千百群,皆负重而趋者。桥两旁,又高维铁链为栏.复以细链经纬为纹。两崖之端,各有石狮二座,高三、四尺,栏链俱自狮口出。东西又各跨巨坊……桥两端碑刻祠字甚盛”。这座位于晴隆县城东北北盘江河谷的“滇黔锁钥”,几经战事损毁。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就只有在原址上建于抗战时期的链式吊桥了。
- g* |1 m& b; R1 L( \
1 @8 u* X  M. ~6 S6 w* l; B8 [5 c9 t/ \    鉴于“黔省石山峻岭,上则登天,下则履壁”,人们行旅艰难,以至于“柑б徽荆势必足破肩穿;马走一站,亦必蹄痂脊烂”。其实,到明代中后期,驿站邮传的弊端已经突显,被当时人称为“普天之下,极苦极累,为民间第一”祸害。繁重的差役,使肝尴⒓缰日,民无喘息之时。“贵州、云南两省,原无驿福以军民为福道里长远,山势险峻,每敢幻,帮贴数名,始得成役。昼不得力耕,夜不得安枕,月支米不过数斗,亦良惨矣”。当时贵州有驿站32处,均由军卒代役,军少差繁,马匹缺乏,难以支撑,日夜扛抬,苦楚万状。大批军卒不堪忍受,纷纷逃亡。
9 l! }. U, n" [+ Y. `$ v2 x. `5 s: _* h; @7 P
    我曾读到过明代的《边军谣》和《担夫谣》,写的就是这种情形: # e+ q9 u6 r; [/ E) y/ G
0 x9 i7 h; N$ ~% h
    边军苦,边军苦,自恨生长向行伍。月文几斗仓底粟,一半泥沙不堪煮。尽将易卖办科差,颗粒那曾入锅釜。官逋私债还未足,又见散银来籴谷。去年籴谷揭瓦偿,今年瓦尽兼拆屋。官司积谷为备荒,岂知剜肉先成疮。近闻防守婺川贼,尽遣丁男行运粮。老弱伶俜已不保,何况对阵临刀枪。宛宛娇儿未离母,街头抱卖供军装。闾阎哭声日震地,天远无路闻君王。君不见京师养军三十万,有手何尝捻弓箭。太仓有米百不愁,饱食且傍勾栏游。
, @% i" i! N2 {
& ^8 P& n2 }, ~4 e. t  a- j0 z    担咐矗担咐矗尔何为者军当差。朝廷养军为杀贼,遣作担杆爱惜。自从少小被编差,垂老奔走何曾息。只今丁壮逃亡尽,数十残兵浑瘦黑。可怜风雨雪霜时,冻饿龙钟强驱逼,手抟麦屑淘水{。头面垢腻悬虮虱。高山大岭坡百盘,衣破肩穿足无力,三步回头五步愁。密箐深林多虎迹。归来息足未下坡,邮亭又报官员过。朝亦官员过,暮亦官员过。贵州都来手掌地,焉用官员如许多。太平不肯恤战士,一旦缓急将奈何?噫吁嘻!一旦缓急将奈何? ( _. [' M9 W9 e& N6 y4 a1 y6 a

/ r6 M, {3 |7 _& I( P, i, b* p; I  |    这歌谣,是明嘉靖年间因“挺直敢言”而被谪贬为贵州都镇驿丞的陆粲所辑或所作。其中提到了“婺川”、“贵州”,据说当时“黔人能歌之”。这位曾经官至“工科给事中”的陆粲,与其前辈王阳明命运相似,终日与代役的驿站军卒担该窍啻Γ体会当然是十分真切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