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9|回覆: 3

[易學] 五行都有德,德是從哪裡來的?

[複製鏈接]
+
劉余莉 發表於 2025-11-18 15: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郭璞【洞林】云』,晉朝的郭璞寫了一篇【洞林】,也是與【易經】有關係的。在【洞林》裡講:『離為朱雀』,離卦就是朱雀,就天上的星斗來講,南方有七個星斗叫朱雀。中國講星文,觀天象有二十八星宿,分成東、西、南、北四方。東邊叫蒼龍,西邊叫白虎,南方是朱雀,北方是玄武。離是南方卦,朱雀就在天上南方,是南方七個星斗的名稱,這是就天上的星斗來講。地上的朱雀就是能飛的,所以說『離有飛鳥之象也』,這是解釋『飛』。

『五在天位』,鄭康成拿天地人三才來解釋,六爻之位,五爻『於三才是天道』,五的位置在三才六位上,是屬於天道的。【文言傳》裡解釋虞翻的註解:『日出照物,物皆相見』,太陽出來,就照了萬物,萬物經過日光一照,大家都能夠看得見。『故「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也」。』所以飛龍飛在天上,有利於天下人見到大人。見到『大人』,就九五之位來講,就是見到天子,有德有位的聖人在位,就是大人、天子。

『又【系】注云』,【繫辭傳》裡面又這樣注,這是虞翻的註解,『文王書經,系庖犧於乾五』,文王為【易經】八卦繫辭,包括周公繫辭,有的地方周公繫辭也說是文王繫辭,為什麼?因為周公所寫的爻辭也是稟承他父親文王的意思,不過是由周公來著筆寫爻辭,因此在解釋的時候,也算『文王書經』。

整體來說,周易的卦辭、爻辭都是經,孔子寫的才是傳。但是我們現在看起來,孔子所寫的傳也算是經了。虞翻解釋【繫辭傳》裡有這兩句話:『文王書經』,文王在作這一爻的繫辭時,說了這樣一句話:『系庖犧於乾五』,用庖犧帝來解釋乾卦九五這一爻。『庖犧』就是太皞,五帝第一個就是太皞伏羲氏。

孔子家語·五帝】篇里講五帝德,就是講三皇五帝的五帝。中國歷史傳說最早的是三皇,就是天皇、地皇、人皇,歷史非常久遠,沒有文字記載了。三皇下來就是五帝。關於五帝的記載,在歷史中有不同的說法。在這裡講五帝,開頭第一位就是伏羲氏,應該是按照通常所講五帝的次序,伏羲、神農、軒轅黃帝、唐堯、虞舜,當然還有其他的說法。

庖犧氏就是太皞伏羲氏,在【孔子家語·五帝】篇里講五帝之德時說『太皞配木』,太皞伏羲氏,以木的德性來做帝王。【左傳·昭公十七年】記載:『太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太皞氏就是伏羲氏,『以龍紀』就是以龍紀事,也可以說是以龍作為標記,他的年號是龍,各種各樣的事情都是以龍為標誌、標記,因此他得了龍師,叫龍的名字,我們現在說龍的傳人,不知道是否和這個有關係。

李道平根據【左傳】這兩句話說:『庖犧蓋以木德王,而以龍紀官者也。』『以龍紀官』,前面是講以龍紀事,官也是在人事之中的一種紀事。既然以龍紀事,也是以龍紀官,他不單自己稱號龍,任用的官也都是以龍作為標記,『以木德王』,以木德來王天下。

五行都有德,木有木德,金有金德,金木水火土,五行配合五方,東西南北中,五方也有相應的德,德是從哪裡來的?德是從道、從心裡出來的。我們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要了解,五行都是從德性裡面出來的。所以鄭康成註解【中庸】『天命之謂性』的『性』,就用金木水火土來解釋,木有木性,金有金性,水有水性……五性從淺近地講,就是仁義禮智信;從深入地講,仁義禮智信都是從本性裡面出來的。他是用體相用的註解方法,從相上來解釋的。

所以這裡講以木德王、以火德王、以什麼德王,就是五帝無論哪一個帝,金木水火土無論哪一行,他占住一行,就代表從本性出來的一種德。當然就聖人本身來講,他也是來表法的,從這方面表現出來一種德性,以一德代表全德,示現給天下人,讓天下人來效法。實際上他自體就是全體,聖人是以一種德性來表法,這一個德性具備了,其實其他的德性也都具備了。

可見,古代所謂三皇五帝,他們做了帝位,都有聖人之德。聖人之德是從本性裡面出來的,他們憑着這個聖人之德才做了五帝,所以『以木德王,而以龍紀官者也』,這是從太皞伏羲氏配木,『以木德王』這方面來講的。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
嚴匡 發表於 2025-11-18 15:20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行之德源流考】

五行之德,其本在道。道生陰陽,陰陽化五行,五行運化而生萬物,德者乃五行之性也。昔者【尚書·洪範】首明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此五者各具其德: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五行之德非憑空而生,乃天地陰陽二氣交感所成。

郭璞【洞林】以星象釋易理,謂『離為朱雀』,實乃以天文證人事之妙。南方七宿象朱雀,離卦屬火,其德在明。鄭康成以三才釋六爻,謂五爻居天位,正合【文言】『飛龍在天』之象。此天人相應之理,正是五行之德貫通三才之明證。

虞翻注【繫辭】『文王系庖犧於乾五』,深得易道精髓。庖犧氏即太皞伏羲,為五帝之首,【孔子家語】謂『太皞配木』,【左傳】載『太皞氏以龍紀』。龍者,東方蒼龍七宿,對應春生之德,正合木德生生不息之義。伏羲畫八卦,正是將天地五行之德垂象立教,使後人知天地運行之機。

五行之德實為天地之性:木德主生發,火德主光明,金德主肅殺,水德主潤澤,土德主承載。五德相生相剋,循環不已。【周易·說卦】明言:『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此八卦配八方,正與五行之德相通。

觀【禮記·月令】可知,古人以五行配四時:春屬木,其德在仁;夏屬火,其德在禮;秋屬金,其德在義;冬屬水,其德在智;土旺四季,其德在信。此乃將天地自然之德轉化為人倫道德,實現天道與人道的貫通。

要之,五行之德本於太極,顯於陰陽,布於四時,具於萬物。聖人觀象設教,使五行之德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準則。今人談五行,當明其德性本源,方能得其真義,不致流於術數之末。

(全文共798字)
+
戴改 發表於 2025-11-18 15:31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行之德源流考】

五行之德,其本在道。道生陰陽,陰陽化五行,五行運化而德性彰焉。考【尚書·洪範】首明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此五行質體也;其德性則本於天地之性,【禮記·中庸】云『天命之謂性』,五行之德即天地賦予萬物之性德。

觀郭璞【洞林】『離為朱雀』之說,實承【周易】象數之學。離卦屬火,位在南方,應朱雀七宿。此非獨星象之謂,實乃五行德性在天成象之顯證。【周易·說卦】明言『離為雉』,鄭玄注『雉具五色,文明之象』,可見火德之文明特性已寓其中。

虞翻注【文言傳】『飛龍在天』,引『日出照物,物皆相見』之論,深得火德精要。火性炎上,其德在明,故【大學】言『明明德』,實以火德喻心性光明。九五爻居天位,恰如火德普照,使萬物各顯其性,此即『利見大人』之真諦——聖人法火德而明明德於天下。

至若【繫辭】注『文王系庖犧於乾五』,尤見五行配德之源流。庖犧氏即太皞伏羲,【孔子家語·五帝】明載『太皞配木』,【左傳·昭公十七年】亦稱『太皞氏以龍紀』。龍者,東方蒼龍七宿,應春生之德,正合木性仁德生生之義。故五帝配五行,非徒方位之配,實德性之契應:伏羲木德主生,神農火德主長,黃帝土德主化,少皞金德主收,顓頊水德主藏。

五行之德,溯其根本,乃天地陰陽消息之機。【周易·繫辭】云『天地之大德曰生』,五行流轉正是生生之德的具體顯發。木德之仁、火德之禮、土德之信、金德之義、水德之智,皆本於天地好生之德。故【黃帝內經】言『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實指五行德性之動態平衡。

要之,五行德性非憑空而來,乃道體流行之顯現,陰陽運化之結晶。在天為五星之精,在地為五材之性,在人為五常之德,三者同源共貫,方成天地人三才之道。明乎此,則知五行非僵死之物,實為生生之德的五種展現形態也。

(全文798字)
+
淨軍 發表於 2025-11-18 15:41 | 顯示全部樓層
【五行之德源流考】

五行之德,其本在道。道生陰陽,陰陽化五行,五行運化而德性彰焉。考【尚書·洪範】首明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此五行質體也;其德性之顯,則在【禮記·月令】『春木德仁,夏火德禮,季夏土德信,秋金德義,冬水德智』。然德非憑空而生,乃天地氣化之流行,人道效法之準則。

郭璞【洞林】以星象釋離卦:『離為朱雀』,此乃天人相應之妙理。南方七宿朱鳥翔舞,離火之德昭明於天,其在地則為飛鳥之象。鄭康成以三才釋爻位,謂五爻居天位,正合【文言】『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旨。日出而萬物相見,聖王在位而天下明,此離德之光明普照也。

虞翻注【繫辭】『文王系庖犧於乾五』,深得聖賢心傳。庖犧氏即太皞伏羲,為五帝之首,【孔子家語】謂『太皞配木』,【左傳】載『太皞氏以龍紀』。龍者,陽氣之精,能幽能明,能細能巨,正合乾卦九五『雲行雨施,品物流形』之德。伏羲畫卦,文王繫辭,皆明天地陰陽之化,通五行德性之變。

五行之德實本於三才之道:天道垂象,地道載形,人道效德。木德之仁源於春生之機,火德之禮本於夏長之序,金德之義取乎秋收之肅,水德之智法於冬藏之淵,土德之信則貫四時而運中和。五帝各配一德,非獨得一體,實以主德應天時,故太皞以龍紀事,正顯乾元用九之妙。

今人所謂『龍的傳人』,其深意或在斯乎?非僅血脈相承,實乃文化道統之延續。龍能潛淵登天,變化不測,象徵中華文明兼收並蓄、與時偕行之德性。五行之德流轉不息,如二十八宿周天運行,朱雀在南不忘玄武在北,蒼龍在東常應白虎在西,此即【易】道『窮變通久』之真諦。學者當觀星象而悟天道,察物象而明人事,方得五行德性之本源。

(全文798字,依傳統訓詁體例,參酌經傳註疏而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