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2|回復: 0

[儒家文化] 礼的四个主要的功用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12 00: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礼的作用,是用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

礼的作用,是用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七〖礼记〗。

礼的作用,是用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断定疑难事情的恰当做法,分别尊卑地位的同异,明辨是非对错。这是礼的四个主要功用。

首先『定亲疏』。礼的功用之一,就是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丧礼中的五服制度。五服,就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依据人们穿着的丧服不同,就可以判断出他和亡者的亲疏程度,这就叫五服制。

跟亲人关系最近的直系亲属,穿的衣服最粗。最粗代表这个时候他的悲思是毫不修饰以尽哀痛。跟亡者的关系愈远,穿的衣服会愈细。这就是根据五服的礼制,确定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

在〖贞观政要·论礼乐〗中说,礼『非从天下,非从地出,人情而已矣。人道所先,在乎敦睦九族。九族敦睦,由乎亲亲,以近及远。亲属有等差,故丧纪有隆杀,随恩之薄厚,皆称情以立文』。这句话是说,礼的来源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地下出来,而是根据人情事理来制定的。而人道最首要的就是使九族亲睦。

九族和睦,要从孝敬父母开始,由近及远。亲属之间有亲疏的差别,所以丧礼也有隆重和简省的差别,都是依据恩情的厚薄不同,合乎人情来确定的标准。就是礼的第一个功能,确定人与人之间的远近亲疏。

礼的第二个功用是『决嫌疑』。就是一件事情合乎礼才可以避嫌,不引起误会。譬如,『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为什么礼有这样的规定?因为古庙里有很多珍贵的器物,如果一个人进入古庙,一旦庙中的器物毁损或者遗失,那么这个人的嫌疑最大,而且没有人为他作证。

所以为避嫌疑,一人不入古庙。两人不看深井,因为深井很危险,两个人一起看深井,万一其中一人失足掉下去,别人会误以为是另一个人把他推下去的,那么就算费尽口舌也解释不清,因为只有两个人在场,所以要避免两个人一起看深井,这也是避嫌疑。

再譬如『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到了瓜田不要去系鞋带,因为当一个人在瓜田系鞋带,别人会误以为他是在偷西瓜。李下不整冠,到了李树下面,也包括一切果树下面,不要整理帽子,因为一个人一抬手,别人会误以为他是在偷果子。这都是为了避免误解。所以礼的这些规定是为了避免嫌疑。

在〖曲礼〗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为什么叫曲礼?就是曲曲折折,细微曲折之处都考虑得很周道,规定得很具体。如果做到这些礼,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避免嫌疑。所以人们学习这些规定,就会很清楚怎样的处境应该避免,在怎样的环境应该怎样做,就不会让别人因为自己的行为而生起嫌疑。

第三个作用就是『别同异』。『别同异』就是礼也有分别地位的同异作用。譬如我们说师徒如父子,师徒如父子,但是还不是父子,这就是有同有异。所以父母过世要守丧三年,要穿孝服;老师过世,也要守心丧三年,就是说要在心里常常思念老师,能够感念老师的恩德,不忘记老师的教诲,但是不需要穿孝服,这就是礼『别同异』的效果。

『明是非』。一件事究竟是对还是错?是该做还是不该做?都要通过礼来明确。譬如父子有亲,父子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才叫做亲?是否父子就应该像朋友一样直呼其名才显得亲近?像外国人就不把父母称父母,而是直呼其名。父亲怎样在家庭中保持应有的尊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这在礼上也有规定。譬如,祖可以弄孙,父不可以弄子。爷爷可以让孙子承欢膝下,享受天伦之乐,可以和孙子玩耍,但是父亲跟儿子就不可以。

为什么呢?因为父亲在家庭里要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所以要时刻表现出一种威严,如果父亲失去这种威严,孩子对他很轻慢,对他的话不放在心上,就会很造次,作为父亲就无法教育他。如果人们不懂得这些道理,等到孩子长大,教育出问题,再后悔也悔之晚矣。

明白这些礼,对于现在世间一些流行的说法、做法,人们就能够知道它是对还是错,是应该还是不应该。不仅父子之间如此,君臣之间、师生之间也是如此。如果不懂礼,领导没有领导者的威仪,老师没有老师的尊严,结果下属不尊敬领导,学生不尊敬老师,确实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所以有礼,这个社会才有秩序,人们才有规矩;如果没有礼,社会就会出现礼崩乐坏、人伦关系混乱的状况。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7-22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礼之四维功用及其当代价值》

【礼之本源与功能总论】
《礼记·曲礼》所载"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四语,实为礼制精义之纲目。郑玄注云:"礼者,体也,履也。统之于心曰体,践而行之曰履。"此四功既具形上之道,复含形下之器,诚如孔颖达《正义》所言:"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今试析之。

一、定亲疏:人伦之经纬
五服制度乃"定亲疏"之显例。《仪礼·丧服》详载斩衰三年至缌麻三月之等差,贾公彦疏谓:"五服之制,称情立文。"实则《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已肇其端。观《开元礼》所载,斩衰用极粗麻布,针脚外露以示悲怆无饰;而缌麻仅服细麻布,此非徒服饰之别,实为"爱有差等"之人伦投射。司马光《书仪》更推展至宗族祭祀之序,使"亲亲尊尊"之理具象化。

二、决嫌疑:防患之机制
"瓜田李下"之诫见于《乐府诗集·君子行》,然其理早寓于《周易·艮卦》"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王弼注曰:"各止其所,不侵官也。"《唐律疏议》载"夜无故入人家"条,正与"一人不入古庙"同契——皆本于《周礼·秋官》"禁暴氏"职守。吕大钧《乡约》更将"嫌疑避就"细化为日常规范,如"男女不同席""授受不亲"等,此非拘泥,实为建构社会信任之基石。

三、别同异:名分之昭彰
《荀子·乐论》云:"礼别异,乐合同。"《春秋繁露·度制》谓:"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故宫建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与《周礼·考工记》"面朝后市"之制相应;而《大明集礼》载百官补服纹样,自一品仙鹤至九品鹌鹑,皆"辨位表德"之具。顾炎武《日知录》特论"座次方位"之礼,揭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深层秩序观。

四、明是非:价值之准绳
《礼记·仲尼燕居》言:"礼乎礼,所以制中也。"朱熹释为"天理之节文"。观《唐律》"十恶"条,其"不孝""不睦"诸罪皆以礼为断;《大明会典》载"乡饮酒礼",通过齿序排列彰明长幼之序。王阳明《南赣乡约》更将礼化为"致良知"之实践,谓"约之以礼,则民耻且格"。

【当代镜鉴】
今人每谓礼为繁文缛节,然观《朱子家礼》"通古今之变"的调适智慧,可知礼实为动态伦理系统。现代职场之商务礼仪、国际交往之仪节惯例,莫不是"礼之时义"的当代显现。若能参酌《五礼通考》"因革损益"之法,使古礼精神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则"定亲疏"可转化为组织管理之道,"决嫌疑"可发展为风险预防机制,其现代价值岂可轻忽?

(全文798字)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25-7-29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礼之四维功用及其人伦实践价值》

礼之为用大矣哉!《礼记》所载"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四端,实乃礼制精髓所在。今试析其要义,以明先王制礼之深意。

一、定亲疏:人伦之经纬
五服制度实为"定亲疏"之典范。《仪礼·丧服》郑玄注云:"衰者,哀痛之至也。"斩衰三年之服,非徒粗麻在身,实乃孝子"创巨痛深"之情的外显。贾公彦《疏》谓:"五服之差,本乎天道。"由斩衰至缌麻,既是血缘亲疏的量化表征,更是"称情立文"的伦理实践。观《唐律疏议》"准服制论刑"之条,可知礼制亲疏实为社会治理之基。

二、决嫌疑:防微之智慧
"一人不入古庙"之训,深合《周易》"履霜坚冰至"的预见精神。孔颖达《礼记正义》释"曲礼"云:"委曲说礼之事。"此等细微规定,实为古人"见几而作"的处世智慧。如《周礼·秋官》"司约"之职专掌契约文书,正是为避免"嫌讼"而设。昔管子言"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此之谓也。

三、别同异:秩序之建构
"别同异"非徒辨尊卑,实乃"天地定位"的秩序体现。《白虎通义》云:"礼者,天地之序也。"观《周礼》六官之分职,《仪礼》宾主之定位,皆在建立"贵贱有等,长幼有差"的社会差序。郑玄注《礼记》特重"辨位"之义,谓"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此实为"维齐非齐"的治理智慧。

四、明是非:价值之准绳
"明是非"之功,尤见于《春秋》笔削。《礼记·经解》云:"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董仲舒《春秋繁露》更明言"礼者,庶于仁、文,质而成体者也"。是知礼制实为道德判断的客观标准,如《唐律》"十恶"之条,皆本于礼以定罪。

要而论之,礼之四维功用,实为"缘情制礼"的完整体系。程子有言:"礼者,理也。"今日研习古礼,当透过仪文表象,体察其"因人情而为之节文"的本质。明乎此,则知《群书治要》引此经义,非徒述古,实为万世立人极也。学者若能于此四端深察而力行之,则近乎"克己复礼"之旨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