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50|回覆: 2

[儒家文化] 禮,正邪於未形。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12 00: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禮所起的教化作用是很微妙的

禮所起的教化作用是很微妙的

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正邪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此之謂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七【禮記】

禮所起的教化作用是很微妙的,潛移默化,能夠防範邪惡於未形成之前,讓人不知不覺中天天向善德靠近,而遠離罪惡,所以先王都崇尚禮的教化作用。禮,禁於將然之前,是防患於未然,所以說是『正邪於未形』,在邪惡甚至是邪念還沒有產生之前,就使人端正,讓人不知不覺之中向善德靠近,遠離惡行。

禮防患於未然的作用,可以與中醫類比。中醫也是防病於未然,上醫治未病,不治已病。所以按照自然節律來飲食起居,自然就會遠離疾病,但是在這種按照自然節律飲食起居的過程中,使自己遠離了疾病卻不知不覺。

同樣的道理,按照禮的教化來做,自然就會遠離邪惡,並且不知不覺。【易經】中說:『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君子都是重視事物的開始,在開始時若有一絲一毫的偏差,結果會造成千里之遠的錯誤。

在【史記·宋微子世家】中記載,商紂王剛剛開始使用象牙筷子的時候,他的叔父箕子就能夠預測到商紂王會亡國。箕子推論:他用象牙做的筷子,一定會搭配玉石做的酒杯;用了玉石做的酒杯,他就會想把全國各地的珍寶都據爲己有,奢侈的車馬宮殿也會漸漸由此興起,到時就無法挽救了。所以箕子屢次進諫,但紂王根本不聽,還逼走了微子、剖殺了比干。

最後果然如箕子所料,紂王驕奢淫逸、積重難返,最後被天下人唾棄,遭到武王的討伐,最後赴火而亡。

唐太宗說:『凡大事皆起於小事,小事不論,大事又將不可救,社稷傾危,莫不由此』。就像樹木剛剛開始生長時,只需除根就可以拔掉,但是等到樹木長成參天大樹後,就很難砍掉了。火焰剛剛點燃時,很容易撲滅,但是等到火勢變大後,就很難撲滅了。這都是提醒人們,在事物有不良開端、剛露出苗頭之時,就要加以制止,防微杜漸。

古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通過禮來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通過對一切人事物,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培養起恭敬的態度,達到『絕惡於未萌,而起敬於微眇』的作用,在小事上培養起恭敬之心,在惡尚未萌發之時就加以杜絕。

這就是『正邪於未形』,在人邪惡、邪思、邪行沒有產生、或沒有形成時,就將其端正,這樣就使人『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不知不覺地向著善德去前進,而遠離了罪惡。這是禮的作用。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3-31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教防微杜漸之功用】

【禮記】所言"禮之教化也微",實爲聖賢教化之精義。禮非止於外在儀軌,實乃心性涵養之樞機。其妙處在於"正邪於未形",猶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此中深意,可比擬中醫"上工治未病"之道——不待疾作而調陰陽,不俟邪生而正心術。

觀【易】曰"慎始",箕子見象箸而知殷鑑,皆明"幾微之際,吉凶攸分"之理。禮教之設,正是於此纖毫處著力:制節謹度以養其體,升降揖讓以調其氣,使人心向善如草木之向陽,去惡若雪之見晛,皆在不知不覺間完成性命之轉化。

今人每謂禮爲束縛,豈知先王制禮之本意?譬如江河堤防,非爲阻水,實乃導水;禮之約束,非桎梏人性,實爲養人性之正。故隆禮非崇古,實爲立人極於當下。學者當於此顯微之間,體會"徙善遠罪"之妙用,方不負先王垂教之深心。
盧色凸 發表於 2025-5-4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之"正邪未形"的教化機理與當代價值】

禮之爲教,其精微處正在於"正邪於未形"的預防性教化功能。此語出自【群書治要】引【禮記】之文,實爲儒家禮教思想的核心要義。考諸經籍,"禮"字在甲骨文中作"豊",象祭祀器皿之形,其本義即蘊含以器物規範促進行爲規訓的深意。

禮教之妙,首重其"禁於將然之前"的預防機制。【大戴禮記·禮察】有云:"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此二者實爲互補的治理體系。禮通過日常儀軌的反覆演練,在主體意識層面建構起"恥感倫理",使人在邪念萌動之前即產生內在約束。漢代鄭玄注【禮記】時特別強調"禮者,體也,履也",正是揭示其兼具價值本體與實踐規範的雙重特性。

從發生學角度考察,禮的防邪機制體現爲三重維度:其一爲"節文"作用,通過儀式化的行爲程式規範情感表達;其二爲"別異"功能,以尊卑等差確立社會秩序;其三爲"養欲"效應,以適度滿足引導欲望升華。如【荀子·禮論】所言:"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禮正是在欲望與規範之間建立動態平衡的調節器。

以箕子諫紂的典故觀之,禮的預警系統實包含"見微知著"的認知智慧。這種"慎始"哲學與【周易】"履霜堅冰至"的思維模式一脈相承,形成中國特有的"徵兆政治學"。唐代孔穎達疏解【禮記】時指出:"禮之防人,如堤防之水",此喻深刻揭示了禮作爲社會"柔性基礎設施"的防洪功能。

當代社會治理中,禮的"正邪未形"理念仍具重要啟示。在法律制度等硬性規範之外,更需要重建"恥感文化"的軟性約束。王陽明【傳習錄】云"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禮教的價值正在於培養內在的道德自律機制。考諸日本學者和辻哲郎的"風土倫理"理論,可見類似東方智慧在不同文明中的迴響。

要之,禮之教化如春風化雨,在潛移默化中完成道德主體的建構。這種"徙善遠罪而不自知"的轉化機制,實爲中華文明對人類治理智慧的特殊貢獻。在價值多元的現代社會,重釋"正邪未形"的古典智慧,或可爲構建"非強制性規範體系"提供重要思想資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一日申時| 2025/5/18/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