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60|回覆: 0

[儒家文化] 『善人常得謗』是真的嗎?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5 13: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善人常得謗』是真的嗎?

『善人常得謗』是真的嗎?

中國有些古話特別值得人尋味,比如『曲高和寡』『自古聖賢多寂寞』『善人常得謗,善事常易敗』。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

首先,由於『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現象比較普遍。小人的境界平平,做事都以名利為出發點和推動力。當他看君子做事的時候,會以自己的境界推測君子。聖賢人也和一般人一樣穿衣、吃飯、走路、喝茶,但他的用心卻和一般人不一樣,他做事是在內不在外,所以不被一般人所知。小人就會用自己的心去揣測聖人的心,往往把聖人的行為都看錯,就出現了對君子的誤解,甚至誹謗。

【弟子規】:『流俗眾,仁者稀。』在社會中,遭遇仁者都稀有難逢,遇到聖賢更是如珍如瑞。所以聖賢人難遇知音、寂寞寥然也就在所難免,只有境界相同的人才能夠惺惺相惜。像孔老夫子周遊列國,也希望找到能夠認識他,並推廣他智慧學說的人,解民於倒懸之中,救民於水火,拯天下於陷溺。這時候如果遇到明君,其結果必然是【書經】中:『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不世』,不是世世代代都能出現的君主,也就是卓越的君主。有卓越的君主才能用卓越的臣子,用卓越的臣子才能立下不朽的功勳。如果孔子在世的時候就遇到這樣一位明君,這位明君一定也會因為重用孔子而創下一代輝煌盛世,被載入史冊。人類歷史可能也會因他而改寫。

然而可惜的是當時的君主,或為眼前富國強兵的小利遮蔽雙眼;或為不能放下私慾而中途退縮;或為孔子弟子多賢德,恐後世會取而代之而放棄。再看現代,很多學者把孔子都解讀為『官迷』,以為他周遊列國是為了獲得一官半職,這更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還有很多學者把愚昧、落後、封建等詞形容孔子的思想言行,這更是誣枉聖人。

孔子雖然不得志於當時,但他的思想在漢代以後被發揚光大,成為推動中國幾千年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至今仍然閃爍着智慧的光芒。孔子的後人一直承傳到今天,保持兩千多年長盛不衰,代代仍有賢人出現。【中庸】上說:『夫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祿,必得其壽』。孔子所得的是素王之位,萬世之名,百代之祿,無疆之壽。

所以,要從長遠的眼光看歷史,不能因為他一時不得意,就覺得古人所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報時不到』是靠不住的。實際上從歷史來看,這個規律還是一定的。所以古人說『不論一身而論天下,不論一時而論久遠』。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7-24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善人常得謗"之歷史辯證】

"善人常得謗"現象實為中華文明對人性深刻觀察之結晶。此論非謂善行必招非議,實乃揭示道德實踐過程中必然遭遇之認知困境。【論語·衛靈公】載"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正為此現象提供解鑰。

考諸史冊,謗善之因有三重境界:其一為認知局限所致。莊子所謂"井蛙不可以語於海"(【秋水】),常人囿於經驗局限,往往以己度人。顏回"一簞食,一瓢飲"(【論語·雍也】)之樂,在世俗眼中反成矯飾。其二為利益衝突使然。君子"喻於義"與小人"喻於利"(【論語·裏仁】)之根本差異,必然導致價值衝突。商鞅變法時"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史記·商君列傳】),即為此理。其三為道德反襯效應。柳下惠"坐懷不亂"之德,反使常人自慚形穢,遂生謗心。此即【孟子】"觀於海者難為水"(【盡心上】)之心理機制。

然歷史長河終顯真章。孔子雖遭"累累若喪家之狗"(【史記·孔子世家】)之譏,然其"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八佾】)之預言終得印證。司馬遷所謂"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報任安書】),正道出謗議反成淬礪之資的辯證關係。王陽明龍場悟道前遭廷杖之辱,終成"致良知"之學,恰證【周易】"困而不失其所亨"(【困卦】)之理。

今人當以三重智慧應對此困:其一要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論語·子罕】)的歷史耐心;其二當具"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的精神高度;其三需持"不以譽喜,不以毀怒"(明·海瑞【令箴】)的修養功夫。司馬光【資治通鑑】載魏徵諫言時"陛下導臣使言"之語,揭示明君賢臣相遇之難得,恰為"善人得謗"現象的最佳反證。

要之,"善人常得謗"非道德規律,實為文明進程中的階段性現象。老子云"大道甚夷,而人好徑"(【道德經】五十三章),正道出善惡認知的永恆辯證。歷史終將如大浪淘沙,使真金顯現。吾輩當以"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孟子·盡心上】)自勉,方不負先賢垂訓。
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7-25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善人常得謗"之歷史辯證】

"善人常得謗"現象實為文明演進中的常態病理,其本質是道德認知的"境界差序"所致。【周易·繫辭】所言"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正揭示了認知主體境界對客體評價的絕對制約性。小人以利害衡德行,猶如井蛙議海,非海之過,乃蛙之限也。

考諸史冊,謗議之生有三重機理:其一為"認知遮蔽效應"。王陽明【傳習錄】云"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然世人多為私慾所蔽,如明鏡蒙塵,不能照見聖賢本真。孔子周遊列國時,齊景公謂"若季氏則吾不能",恰是權力恐懼導致的認知扭曲。其二乃"價值對沖律"。【韓非子·孤憤】指出"智術之士明察聽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善人之行本質構成對庸常價值的批判,自然招致反噬。其三為"時位錯位律"。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中揭示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命題,需要放在"三世觀"(現世、來世、史世)中才能完整呈現。

然謗議不足損善人之光,反成其德之鑑證。班固【漢書·古今人表】將人物分為九等,而"上智"與"下愚"之辨不在毀譽,在其本心。孔子雖生前困厄,然其"素王"地位恰由歷代謗議淬鍊而成。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特別強調"聖人之心,天地之心也",正因謗者眾,方顯聖道之尊。

現代性語境下的誤讀實為雙重遮蔽:一者科學主義範式對道德境界的消解,二者功利思維對超越性價值的矮化。王夫之【讀通鑑論】早有預見:"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歷史長河的淘洗終將使真金顯現,此即【尚書】"協和萬邦"之道在時間維度上的展開。

今人當持"三際觀照"之法:現世看因,來世看緣,史世看果。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正是應對謗議的究竟法門。善人之得謗,非道之虧,實乃道之將興的徵兆,此即【道德經】"明道若昧"的深層意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