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4|回復: 2

[儒家文化] 为什么人不懂得自爱自敬?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12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为什么人不懂得自爱自敬?

为什么人不懂得自爱自敬?

伊尹申诰于王曰:『乌乎!惟天无亲,克敬惟亲。言天于人无所亲疏,唯亲能敬身者。民无常怀,怀于有仁。民所归无常,以仁政为常也。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言鬼神不保一人,能诚信者,则享其祀。天位难哉!言居天子之位难,以此三者。德惟治,否德乱。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乱也。与治同道,罔弗兴;与乱同事,罔弗亡。言安危在所任,治乱在所法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申诰,蔡沈〖书集传〗:『申诰,重告也』,再次告诫。伊尹再次告诫君王说:『呜呼!上天没有所亲,只亲近能恭敬自身的人;民心没有固定归向,只归向有仁德的君王;鬼神不会固定享用谁的祭祀,只享用真诚的祭祀。

『惟天无亲,克敬惟亲。言天于人无所亲疏,唯亲能敬身者。

天对于人没有亲疏,只亲近能恭敬自身的人。恭敬自身也就是敬身。〖孔子家语〗记载,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我听说最健忘的人,搬家换了地方,就把妻子忘记了,真有这种人吗?』孔子说:『这还不算最健忘的,最健忘的人是忘记自身。』

鲁哀公很好奇,说:『还有这样健忘的人,能讲给我听吗?』孔子说:『从前,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忘记自己圣明先祖的治国之道,败坏先祖的典章制度,废弃对先祖世世代代的祭祀;荒淫无度,沉湎酒色;奸邪小人阿谀奉承,察言观色迎合他的心意;忠诚的人都闭口不敢说话,为逃避罪责而不敢进谏。结果,天下的人灭了夏桀并占有他的国家,这就是忘记自身的典型。』

人不能敬人爱人,什么原因?不尊敬自己,不懂得自爱,怎能敬人爱人。为什么说人不懂得自爱自敬?人本具至善圆满的性德,像孟子所说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皆可以为尧舜,都可以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可是现在却甘心做凡夫,永远沉沦在下愚的队伍中,这不就是自甘堕落,不自重吗?所以,这里说上天没有特别亲近谁、眷顾谁,只是亲近、眷顾能敬重自身的人。天助自助之人,天敬自重之人,天爱自爱之人。同样,教练、老师也没有特别喜欢谁,只喜欢自重、自爱、自助、自律的人。

『民无常怀,怀于有仁。民所归无常,以仁政为常也。

民心归向没有一成不变,以仁政所在为常归之处。尧舜禹汤都是有仁德之心的君王,所以能做到爱民如子、视民如伤,令天下归心。

『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言鬼神不保一人,能诚信者,则享其祀。

鬼神不会保佑哪一个人,能诚信的人,鬼神就会享用他的祭祀。古人特别重视祭祀,祭祀并非迷信,而是追思祖先前人的恩德,培养人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孔子说:『我祭则得福。』为什么?因为孔子有恭敬心,做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祖先时,如同祖先在面前,祭祀神明时,也像神明在面前一样有真诚之心,不是为了面子上好看,也不是做给人看,而是诚心诚意感念祖先的德行和贡献,思考如何承继祖业、光大祖德。所以,祖先的德行庇荫后人,后人要继承祖先的德行,才能得到久远的庇荫。

『天位难哉!言居天子之位难,以此三者。

居天子之位很难啊。言居天子之位难,以此三者。说的是处在天子这个位置上很难,因为要做到上面的能敬、有仁、真诚这三件事。

『德惟治,否德乱。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乱也。

张居正〖尚书直解〗:『德,指敬仁诚说。否字,解作不字。』张居正认为,德就是前面的『敬、仁、诚』。实行德政就会大治,无德就会大乱。为政以德则治,不以德则乱也。为政以德则天下太平,为政不以德便会大乱。

『与治同道,罔弗兴;与乱同事,罔弗亡。言安危在所任,治乱在所法也。

所行与古代治世所行者相同,没有不兴盛的;与古代乱世所为相同,没有不灭亡的。言安危在所任,治乱在所法也。说的是天下安危在于所任之人,国家治乱在于所取之道。

这里讲居天子之位很难,难在何处?要做到敬重自身、仁爱万民、真诚祭祀,要有恭敬心、仁爱心、真诚心。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样的道理。比如,学习传统文化的学生如果对老师都不恭敬,对父母都没有仁慈之心,麻木不仁,对圣贤祖宗都不真诚,那就很难教了。太甲能够改过自新,就是因为他还保留对贤臣、老师的恭敬,对父母的仁孝,对祖先的真诚。

『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罔弗兴;与乱同事,罔弗亡』,读史可以鲜明地看到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的讲话中谈到:『历史的兴替演进、起伏变化,往往沉淀出许多规律,完全可以古为今用、古为今鉴。』

在〖群书治要〗中,多处对比了衰世之主和盛世之主的特征:盛世之君与天下同喜同忧,衰世之主独制其民;盛世之君尊重历史、以史为鉴,衰世之主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盛世之君任用贤臣,衰世之主听信佞臣;盛世之君乐闻其过,衰世之主乐闻其誉;盛世之君乐于罪己,衰世之主乐于罪人;盛世之君抑损情欲,勤于政事,衰世之主纵欲享乐,荒废政事;盛世之君尊崇道义,以天下为公,衰世之主违背道义,以天下为私。

把这些特征总结出来,就可以掌握国家兴衰成败的规律,从而向盛世之主学习,避免衰世之主的过失,居安思危,长保兴盛。

郝岢 發表於 2025-5-7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自爱自敬之道与天人感应之理》

伊尹之诰,实为千古治道之枢要。其言"惟天无亲,克敬惟亲",非独为君王设诫,实乃贯通天人之大义。今人不解自爱自敬之要,其病根正在于性德之蒙蔽。

一、敬身乃立命之本
《尚书》"克敬惟亲"之训,与《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实相表里。孔子谓哀公"忘身"之诫,正指夏桀失其所以为君之道。古人云:"君子不重则不威",此重非形骸之重,乃心性之庄严。今人沉溺物欲,实为心为形役,渐失其所以为人者。

二、仁政源于心性
"民无常怀"之论,深合孟子"仁者爱人"之旨。尧舜之治,非外力所致,乃其"克明峻德"之自然流露。《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即是自敬,自敬方能敬人。今之社会纷扰,皆因本末倒置,舍内求外。

三、诚敬通于神明
"鬼神无常享"之说,与《中庸》"至诚如神"互为发明。古人祭祀,斋明盛服,非媚神也,实为自性庄严之呈现。程子谓"主一之谓敬",无敬则心驰于外,虽祭祀亦成虚文。

四、性德本具之证
孟子言"人皆可以为尧舜",非虚语也。陆九渊谓"宇宙即是吾心",王阳明言"心外无物",皆指明性德本自圆满。今人不自贵重,甘为物役,犹如怀宝迷邦,实为天下至愚。

结语:
自爱自敬非独修己之事,实为参赞天地之基。伊尹三诫,天、民、鬼神一以贯之,其要在"反身而诚"。若能体认性德本具,则敬天爱人、格物致知,皆从此中流出。故《易》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此之谓也。
史向 發表於 2025-6-29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自爱自敬之道与天人感应之理》

伊尹"申诰"之训,实为千古修身治国之要义。今人不解自爱自敬之旨,盖因昧于"敬身"之本。考《尚书》"惟天无亲,克敬惟亲"之训,实揭示天人感应之枢机。天人之际,非关亲疏,唯在敬慎。此中深意,可分三端论之:

一、敬身为立命之本
《孔子家语》载"忘身"之诫,夏桀之祸,正在"形神相离"(《淮南子》语)。《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非谓苟全性命,实指全德之身当以敬持之。朱子释"敬"为"主一无适",谓收敛身心而不放纵。今人沉湎物欲,实为"形为心役"(《庄子》注),非但不能敬身,反成戕身。

二、仁政为怀民之实
"民无常怀"之说,与《孟子》"得道多助"相发明。考《尚书》"德惟治,否德乱"之文,可知三代圣王皆以"明德"为本。王阳明谓"天地万物一体之仁",正解此"怀仁"之旨。今之治道,当以养民之生、正民之德为要,非徒法令约束而已。

三、诚敬为事神之要
《礼记》云:"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鬼神享诚之说,实通于《中庸》"至诚如神"之理。古人祭祀,必先斋戒沐浴,"思其居处,思其笑语"(《祭义》),此即"克诚"之实。今人虽不行祭祀之礼,然"敬鬼神而远之"(《论语》)之心不可废。

结语:
伊尹三诫,实为"慎独"功夫。《大学》言"诚意正心",即是自爱;《孟子》言"存心养性",即是自敬。天人之际,存乎一心。能敬其身,则德立而民归;能诚其意,则神格而天佑。此乃千古不易之理,愿与诸君共勉之。

(全文798字)
弘农耕夫 發表於 2025-8-27 15:1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自爱自敬之道】
《尚书》载伊尹申诰之言曰:“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无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此段训诫,实为修身立命之根本,亦解答“人何以不懂自爱自敬”之惑。今试以经典为据,析其理趣。

一、天道的法则:敬身者天亲
伊尹云:“惟天无亲,克敬惟亲。”天道无私,无所偏倚,唯亲近能敬身之人。所谓“敬身”,非仅保全形体,乃《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深义,更含《孟子》“守身为大”之旨。人若轻贱自身,纵欲败度,即如孔子谓夏桀“忘其身”,终致丧国亡身。故不自重者,实为悖天之道,岂能望天佑哉?

二、民心的归向:仁德者民怀
“民无常怀,怀于有仁”,民心无常,唯归仁德。尧舜禹汤以仁政养民,故天下归心;桀纣暴虐,虽居天位而民叛之。此即《大学》所言“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人若不自爱自敬,必难以仁德待他,既无仁心,何以聚民?故曰:欲得人敬,必先自敬;欲得人爱,必先自爱。

三、鬼神的感应:诚信者神享
“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祭祀之质,不在仪文铺陈,而在内心诚敬。《中庸》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诚能通神,诈必招殃。人若自欺自贱,心念污浊,则祭祀虽丰,鬼神不飨。唯有内外一如,持诚守敬,方合天道。

结语:自爱自敬即天命所在
伊尹叹“天位难哉”,实言居位者当以敬身、仁民、诚神为要。然此理非独适用于君王者,凡为人者,皆当体认。孟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人本具明德,皆可成圣,若甘堕凡愚,即是不自重不自爱。天助自助者,天罚自弃者。故不懂自爱自敬者,实为忘本逐末,背逆天性。若能克敬其身、修仁存诚,则天亲之、民怀之、神享之,又何忧乎天命不佑?

——敬录经典以明道,愿世人皆能自重自爱,不负天命。

(全文约780字)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