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9|回覆: 0

[儒家文化] 人的品行有九德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9 14: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古人品性九德怎麼解釋

古人品性九德怎麼解釋

【咎繇曰:『都!亦行有九德: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偽,則可知也。寬而栗,性寬弘而能莊栗也。柔而立,和柔而能立事。愿而恭,愨愿而恭恪也。亂而敬,亂,治也。有治而能謹敬也。擾而毅,擾,順也。致果爲毅也。直而溫,行正直而氣溫和也。簡而廉,性簡大而有廉隅也。剛而塞,剛斷而實塞也。強而義。無所屈撓,動必合義。彰厥有常,吉哉!』彰,明也。吉,善也。明九德之常,以擇人而官之,則政之善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咎繇曰:「都!亦行有九德: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偽,則可知也。

咎繇說:『啊!人的品行有九種德行。』說的是人的品行有九德,以九德來考察真偽就可以知人。

『寬而栗,性寬弘而能莊栗也。』 『栗,敬也,肅也。』性格寬宏而又能莊嚴敬肅。寬宏大度往往會令人覺得隨便、怠慢。

『柔而立,和柔而能立事。和柔而又能成立事業,把事干成。和柔之人容易導向軟弱,幹不成事。

『愿而恭,愨愿而恭恪也。』 『愨,質也,實也。』,質樸、忠實的意思。『恭恪』,恭敬、嚴謹。孔穎達疏:『願者,愨謹良善之名。謹愿者失於遲鈍,貌或不恭,故愨願而能恭恪,乃爲德。』質樸忠實的人容易失於遲鈍,外貌有時不恭敬,因此質樸忠實而又恭敬才是德

亂而敬,亂,治也。有治而能謹敬也。既有治理能力又能謹慎、恭敬。亂,治的意思。有治理能力的人容易恃才傲物,滋長傲慢之心。

『擾而毅,擾,順也。致果爲毅也。既和順又有決斷能力,做了決定會堅定地實現,達到結果。擾,和順的意思。能夠堅定地實現結果,叫做毅。和順之人容易失去主見,而且猶豫不決,沒有決斷能力。

『直而溫,行正直而氣溫和也。正直而能溫和。正直之人容易理直氣壯,態度不夠柔和。

『簡而廉,性簡大而有廉隅也。性格簡大而又有操守,不做邪曲、苟且之事。『廉隅』,堂屋的邊稱爲『廉』,角爲『隅』。也就是稜角的意思,比喻端方不苟的行爲。『端方』,不邪曲。『不苟』,不苟且。性格簡單,大而化之,容易隨波逐流。

『剛而塞,剛斷而實塞也。。剛斷而又平實不魯莽。『實塞』,平實,不魯莽。剛斷之人失於魯莽。

『強而義。無所屈撓,動必合義。』 『強』,無所屈撓,但不是堅持邪僻之事無所屈撓。堅持正義不屈不撓,所以舉動都符合道義。

『彰厥有常,吉哉!」彰,明也。吉,善也。明九德之常,以擇人而官之,則政之善也。

明白這九種常德,政治就是善政啊!彰,明白、知曉。吉,善的意思。人君明白九種美德的標準,依此選擇人才委以官職,那麼政治就美好了。

這段話的意思是,咎繇說:『人的品行大凡有九種德行:一是寬宏而能莊嚴;二是和柔而能立事;三是忠實而能恭敬;四是有治理能力而能謹敬;五是和順而能果敢堅毅;六是正直而能溫和;七是簡大而有廉隅;八是剛斷而又平實不魯莽;九是堅強不屈而又合於道義。人君明白這九種常德,政治就是善政啊。』

九德非常重要,【群書治要序】中魏徵也提到:『庶弘茲九德,簡而易從。』希望能夠弘揚這九種德行,這九種德行簡單而容易依從。

馮夕底 發表於 2025-6-5 1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九德之體用與當代修身之道】
——釋【尚書】咎繇九德說

【群書治要】所載咎繇九德之說,實爲上古聖賢察人論世之精要。此九德非並列之條目,乃陰陽相濟之體用,今試析其深義,以明修身之要。

一、九德之辯證結構
九德皆以"而"字爲樞機,暗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之理。如"寬而栗",寬者體也,栗者用也。寬弘易流於疏慢,故以莊栗爲制衡,此即【中庸】"發而皆中節"之體現。考諸【禮記·玉藻】"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遬",正與此德相契。

二、德性之現代轉譯
"柔而立"者,尤契當代領導力學。柔者,【老子】"柔弱勝剛強"之智;立者,【論語】"己欲立而立人"之功。觀今日商界翹楚,多具此和柔而不失決斷之質。至若"擾而毅",實爲團隊協作之要義,曾國藩所謂"和易而不流,強毅而不戾"者,即此德之註腳。

三、實踐之雙重維度
九德皆含破執之妙:"愿而恭"破質樸者之木訥,"剛而塞"克剛愎者之躁進。此與佛家"對治習氣"之說暗通。王陽明【傳習錄】云"在事上磨鍊",正謂此類德性須在具體事務中達成動態平衡。如"直而溫",非曲學阿世,乃【詩經】"溫溫恭人,惟德之基"的實踐智慧。

四、當代鏡鑒
今人觀"簡而廉",當思【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之訓。所謂廉隅,非僅指財物不苟取,更在思想作風之端方。蘇軾【赤壁賦】"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即此德之文學表達。至若"強而義",尤宜爲企業家戒,當以孟子"富貴不能淫"爲行事準則。

結語
九德之說,非徒爲選官標準,實乃修身圭臬。張載【正蒙】言"爲天地立心"者,必自此九德始。今人若能在"寬栗相濟""剛柔並施"中體認中華德性智慧,則個人修養與社會治理,皆可臻於"彰厥有常"之境。學者當以【近思錄】"涵養須用敬"之功,日日體察此九德妙義。

(全文798字)
福耨沙星 發表於 2025-7-15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九德之體用與爲政之要】

【尚書·皋陶謨】所載九德之說,誠爲觀人論世之圭臬。皋陶以"寬而栗"至"強而義"九者相濟之德,實開中國德性論之先河。今試析其要義:

一、德性相濟的辯證智慧
九德之妙,盡在"A而非B"的辯證結構。"寬而栗"者,謂弘闊者當輔以莊敬,若子產之"寬猛相濟";"柔而立"者,如周公吐哺握髮,柔婉而不失剛斷。此與【論語】"溫而厲,威而不猛"同契,皆示人以中庸之道。宋儒朱熹【中庸章句】所謂"過猶不及",正可爲此九德作注。

二、德目解析的治世深意
"亂而敬"之"亂"訓爲"治",尤見古聖微旨。【周禮】六官皆以"亂"爲職守,此德要求治事者既具幹才,復存敬畏,恰如周公制禮作樂時的"一沐三捉發"。至若"剛而塞",非謂剛愎自用,實指如商湯"網開三面"之剛德中含惻隱。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言"仁可過,義不可過",正與此相通。

三、銓選之道的現代啟示
"彰厥有常"的擇人標準,在漢代察舉制中衍爲"光祿四行"(質樸、敦厚、遜讓、節儉)。今觀【群書治要】所引馬融注,尤重"九德之常"的穩定性。司馬光【才德論】分人爲四等,其"德才全盡"之聖人,即九德兼備者。現代組織管理中的"勝任力模型",其精神內核未嘗不與九德之說暗合。

四、修身與爲政的統一性
九德既是個人修養準則,亦爲治國綱要。王安石變法時曾引"柔而立"自勉,而"強而義"更見【孟子】"浩然之氣"的影子。清儒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言"遂己之欲,亦遂人之欲",恰可解"直而溫"的現代意義——正直當以同理心爲邊界。

【韓詩外傳】云:"德者,得也。"九德之說,非徒爲品藻人物而設,實乃成就內聖外王之階梯。今人若能在"簡而廉"中培養專業操守,於"擾而毅"間錘鍊執行力,則古聖先賢之智慧,未嘗不可爲現代人生提供精神資糧。學者錢穆曾謂:"中國學問重會通。"九德之教,正是此種會通精神的生動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