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05|回復: 0

[儒家文化] 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6-8 10: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b461c3a88a35ab03e70ff0529074583e.jpg

养父母之身,让父母衣食无忧,经济有保障,这仅仅是孝养父母最起码的要求。有一个弟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现在的人认为赡养父母就尽到了孝道,但是对于养狗、养马而言,也同样是养。如果仅仅赡养而不尊敬父母,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呢?所以,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从内心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除了养父母之身外,还要养父母之心。而养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还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仅为儿女的疾病担忧,完全没必要为儿女其他事情担忧,这才是真正的孝子。

比如,一个孩子在小学时,功课不好,父母会担忧,这就是不孝;初中开始上网吧、打游戏,不好好学习耽误功课,也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到了高中,每天与不好的朋友交往,不务正业,也会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走上工作岗位,不专心工作,不珍惜工作的机会,对领导不尽忠,也会让父母担忧,这还是不孝;还有现在社会中出现的『啃老族』,年纪已经不小了,还和父母要钱,让父母有很大的负担,这都是不孝。

所以,一个真正的孝子,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中国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因为孝子几乎在德行上没有欠缺,父母对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非常放心,这是养父母之心。

孔子又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侍奉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能可贵的。父母有事情儿女去代劳,有好东西让父母先吃,你以为这就是孝吗?意思是说,这远远不是孝,那怎样才是孝呢?〖礼记〗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个对父母有深爱的孝子,他和父母说话时,一定是和颜悦色,而且愉色婉容,面容很柔和,说话声音也温柔,这才是对父母有深爱的孝子的自然表现。

还要养父母之志,父母培养儿女,都对儿女有期望,希望儿女能够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孝经〗中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儿女能够立身行道,自己修养得很好,处处走在道上,甚至能够扬名于后世。后世的人提起他,都对他非常尊敬、佩服,这才会让父母感到非常自豪。所以,这种孝才尽到了完美。

除了养父母之志,还要养父母之慧。父母年纪大了,一般年纪大的人对财看得比较重,所以要经常劝导他们:『人生七十古来稀,要那么多钱有什么意义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且年纪这么大了,不要再操心儿女,自己能够身心健康,有积极的思维、乐观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儿孙自有儿孙福。』儿女要给父母讲道理。

父母有过失时,〖弟子规〗上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并不是说父母所作所为都正确,如果父母所作所为有违大道,儿女就要委婉地劝谏,让父母更改。但是劝谏的态度,一定要『怡吾色,柔吾声』,不能因为自己是正确的就对父母厉声戾气,很不耐烦。所以,要提升父母的智慧,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也学习圣贤教诲,能够求圣求贤,这一生才没有白过。所以,善事父母实际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孝很重要,怎样才能在全国推行孝道?〖大学〗中说:『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领导者能够尊敬老年人,国家才会兴起孝养之风;领导者能够尊敬尊长,国家才能兴起友悌的风气;领导者能够体恤孤儿,照顾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人们才不会产生背离之心。所以,领导者要率先垂范,做出孝的榜样。

历史上,汉文帝之所以能够开创『文景之治』,使社会太平,因为汉文帝是一个孝子。汉文帝的生母薄太后生病三年,汉文帝在旁边照顾,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因为他时时要侍奉在母亲身旁,困的时候只能打一个盹,甚至睡觉时衣服都没有解开。每次给母亲进奉汤药时,汉文帝一定要先尝一尝温度合不合适,才给母亲进奉。汉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下面的奴仆非常多,只要他说一声,哪一个人不会尽心尽力地伺候薄太后呢?但是,汉文帝作为孝子,能够从内心表达出对母亲的关爱,事必躬亲,结果『上行而下效』,整个社会兴起孝悌之风,实现天下大治。

所以,领导者率先垂范,能够力行孝道并进而提倡孝道,这才是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根本。

【摘自〖群书治要·论语〗讲记】

安琪 發表於 2025-6-21 21:0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孝道中"色难"之精义与践行层次》

(引题)
《论语·为政》载子夏问孝,孔子以"色难"二字点破孝道真谛。此二字实为千年孝道实践之圭臬,今试析其三层境界,以明孝道之全貌。

一、养身易而敬心难
《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今人常止步于物质奉养,此乃孝之基址耳。孔子以"犬马之养"为喻,正谓若无诚敬之心,则人伦之道与禽兽何异?《礼记·内则》详载晨昏定省之礼,非在仪节繁缛,实为"形敬"以育"心敬"。昔老莱子彩衣娱亲,王祥卧冰求鲤,皆是以形传心之典范。

二、愉色婉容见真章
"色难"之要,在于将"不得已而养"化为"不容已而爱"。程子释此曰:"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能养志者鲜矣。"观今世子女,或声色俱厉如训稚子,或面若冰霜似对路人,此皆"心敬"未至之征。《大戴礼记》言"孝子之养也,乐其心",张廷玉三十年晨起问安,曾国藩日写家书,皆是以婉容愉色养亲心之实证。

三、养志成慧达至孝
孝道之极,在于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此非劝人追名逐利,实谓子女德业有成,方为父母精神之养。范仲淹"先忧后乐"而母含笑九泉,岳飞"精忠报国"而姚氏刺字励子,皆养志之至高境界。至于养父母之慧,尤需子女以"谏亲之道"导正亲过,如荀子言"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非忤逆,实乃大孝。

(结语)
《孟子》有言:"大孝终身慕父母。"由物质奉养至精神承欢,由婉容愉色至德业显亲,孝道三境如登阶然。今人若能体认"色难"真义,于人工智能时代重振人伦纲常,方不负先哲"百善孝为先"之训。孝道之践行,终归是"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德性工夫,此乃中华文明历久弥新之人文密码也。

(全文798字)
平民百姓 發表於 2025-7-13 1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孝道之本:和颜悦色与心性修养

孔子言"色难",诚哉斯言!今人论孝,多止于物质供养,殊不知孝道之精髓,正在于"和颜悦色"四字。此非表面之容色修饰,实乃心性修养之外显。养父母之身易,养父母之心难;养父母之心易,养父母之志难;养父母之志易,养父母之慧难。而贯穿始终者,正是这一份由内而外的和悦之色。

《礼记》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语道破孝道真谛。和颜悦色非技巧,实为心性之自然流露。今人侍奉父母,或物质丰赡而面色冷漠,或言语恭敬而心怀怨怼,此皆非真孝。真孝者,必先正其心,诚其意,而后色自和,言自温。明代大儒王阳明言"知行合一",正可为此作注:知孝而不行孝非真知,行孝而心不和悦非真行。

养父母之身,不过孝道之始。《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然今之"啃老族"辈,徒耗父母积蓄而不能自立,此乃大不孝。养父母之心,要在使父母无忧。孔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人子者,当修身慎行,使父母不因己身之过而忧虑。北宋司马光《家范》中载:"凡为人子,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此日常之礼,皆在和颜悦色中见真情。

至于养父母之志,更为深层次的孝道。《孝经》言:"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古之孝子如曾参、子路,皆因德行高尚而使父母显荣。此非追求虚名,实为以自身之德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养父母之慧,则需子女以智慧开导父母看淡物质,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之境,正是晚年父母应有之心态。

今人论孝,多重形式而轻实质,多讲物质而略精神。殊不知,孝道之难,正在于日常相处时那一份恒常的和悦之色。此色非伪装可得,必源于内心的真诚敬爱。清代大儒曾国藩在家书中屡次强调"敬"字,谓:"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此中深意,值得今人三思。

和颜悦色之为难,正因其是不间断的心性功夫。非一时一地之表现,而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修养。唯有内心真正将孝道视为天经地义,方能做到"婉容愉色"而不勉强。此乃中华孝道文化之精髓,亦为现代家庭伦理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