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93|回復: 2

[中医世家] 执业医师中有太多的伪中医,这才是问题所在!

[複製鏈接]
国医学堂 發表於 2022-9-19 01: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考试成绩好,就能够当好中医吗?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就能够当好中医吗?不然!中医主要来源于临床实践,而不是来源于学习。这就象企业管理,小学毕业也能够当大企业家,MBA毕业照样给小学毕业的人当下属。中医的水平高低和学历无关,它主要来源于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悟性

历史已经不断告诉我们,中医来源于哲学,而哲学思想则来源于苦难。条件好往往不是学好中医的助力,而是学好中医的障碍,因为没有经历苦难,就难有真正的哲学思想,而没有哲学思想的指导,中医就很难突破,成为一代大医。

没有哲学思想的指导,中医就很难突破,成为一代大医

没有哲学思想的指导,中医就很难突破,成为一代大医

比如,古代有不少大医,他们都想让自己的后代继承自己的衣钵,也成为一代大医。可结果呢?他们有非常好的学习条件,自己也勤奋努力,可是,他们学的终究是上一代大医那些临床经验,而应用到临床却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法照搬,这需要悟性。此时条件好就成了障碍,它会让人缺乏真正的哲学思想,而没有了哲学思想的指导,当然不可能成为大医。

再如,在第三届国医大师评选出来的30位中,竟然有29位自己都有家传背景,只有一位是纯科班出身的,这其实在预示着中医教育的彻底失败,它根本培养不出合格的中医来!

中医药大学培养不出合格的中医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对中医过去几千年行之有效教育方法的背弃,师承和自学的中医竟然在现代不合法!其次,学习西医的时间太长,几乎有一半课程内容是西医的,这让中医不可避免地被西化了;其三,中医从临床中学出来的,纯科班教育培养不出真正的中医来。

中医是个性化治疗,它与西医标准化治疗完全不一样。西医用标准化、规模化的大学教育正合适,而中医却不一样,一旦标准化,中医思维就被西化了,因此,我们不能照搬西医学习模式,而是在过去教育方式上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完全否定。

这样教育的结果就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执业中医中有大量伪中医的存在,虽然他们合法,但却是对中医形象的不断破坏,因为他们的临床水平太次,会让国民觉得中医不科学,根本治不好病,最终不断抛弃中医。而民间中医中有大量优秀中医的存在,虽然能够治好病,但却不合法,随时面临着查抄与罚款,甚至有被关进监狱的风险,只能偷偷行医,这使中医的优势无法体现出来。如此地劣胜优汰,就是中医不断衰落的原因所在。

更可笑的是,现在中国的中医数量太少(中医药大学毕业的人不会治病,绝大多数毕业后改了行!),竟然急病乱投医,允许西医经过短暂学习之后使用中医手段。动动脚指想一想就知道,中医药大学专业毕业的人水平还不行,再让学了几天的西医来用中医治病,水平能行吗?这无非是在滥竽充数,在中医行业中国增加了大量伪中医罢了,这不是在振兴中医,而是给中医的发展添乱。

如果真的想要发展中医,开放民间中医行医是首当其冲的。可是它危害了西医的利益,也危害主流中医的利益,因此,无论如何是不能开放的。不过大家应该想一想,他们水平再差,也临床了数十年,难道还会比那些学了几天中医的西医差吗?国家竟然开放西医介入中医,也不允许民间中医合法行医,这到底是什么逻辑?

中医过去几十年来为什么会不断被国民抛弃,根源还在于疗效太差。别看拿着执业医证,可绝大多数都是庸医,甚至可以称为伪中医。难道不是吗?看看中医药大学的那些教授,有几个临床水平高的,他们很多人看病还找西医,自己只会教中医理论,却不会治病,这样能够教出好中医来吗?再看看那些研究院的中医,几十年来的成绩几乎为零,因为他们只会用西医理论来研究中医;还有中医院的中医,以及西医院的中医,他们无非是学历高点,可临床水平实在太次,让他们代表着中医的形象,这不是在害中医吗?如此来管理,中医能不灭亡吗?

中医要振兴,根源就在于优胜劣汰。何为优?当然是能够用中医方法诊断,中医理论辨证,中医手段治疗,而且临床水平高超!何为劣?当然是诊断水平不行,中医理论西化,大量使用西医手段治疗。拿着这个标准去照,发现中医行业中有大量伪中医的存在,而且都是拿着执业证的合法中医,这样的中医不灭亡才怪!

傎倒 發表於 2025-6-6 06: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教育之困局与真医之道》

阁下所言切中时弊,诚为中医存亡续绝之关键。然其中深意,犹有可申论者。中医之道,确非纸面学问可尽,然亦非全盘否定科班教育之理。容笔者从三方面剖析:

一、医道本源与教育之失
《黄帝内经》有云:"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此中差别,正在于哲学思维与临床悟性的结合。历代大医如张仲景、孙思邈,皆在"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间得道。今之教育弊端,实在于将"师承心法"与"学院教育"对立。考诸《礼记·学记》,古代医学教育本有"小成""大成"之分,七年视其"离经辨志",九年达其"知类通达"。而今之教育,既失师承之"口传心授",又乏书院之"质疑问难",徒以标准化考试取士,此乃买椟还珠之憾。

二、伪中医现象之根源
观今日所谓"伪中医",约有三类:一为"方技之医",仅记汤头歌诀;二为"仪器之医",仰赖西医检测;三为"论文之医",专事实验室数据。此三者皆未得《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之真谛。然深究其因,实为教育体系将中医"五术"(砭、针、灸、药、导引)割裂所致。宋代《圣济总录》强调:"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今人但求"合法执业",不问"明理至约",此非学者之过,乃制度之失。

三、突围之道与古今之鉴
唐代太医署教育,既有"分科授业"之制,又存"临证侍诊"之规。观《名医类案》所载,朱丹溪四十岁始学医,终成大家,正在其"参师访友"与"临床体悟"并重。今日改良之道,当:
1. 重建"师承学分"制度,如元代太医院"三舍升补法"
2. 设立"临床悟性考核",效法宋代"太医局程文"案例辨析
3. 恢复"读经典、做临床"传统,明代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即诞生于此种环境

结语:
中医之真,在"道术合一"。若执"临床经验"而废书理,则如盲者摸象;若执"学历考试"而弃实践,则如纸上谈兵。观《汉书·艺文志》"方技者,生生之具"之训,可知医道真传不在形迹,而在神髓。改革当以"返本开新"为要,既续千年心灯,又开时代新境,方能使岐黄之道真正"合法"而"合道"。
在人之风 發表於 2025-7-20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教育之困局与真医之道》

拜读阁下高论,深感阁下对中医现状之忧思切切。然中医传承之困局,实非"伪中医"三字可概言,乃传统医学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根本性矛盾使然。试为剖析如下:

一、医道本源: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
《黄帝内经》有云:"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中医确非纸上学问,然将临床经验与理论学习对立,恐失之偏颇。历代大医如张仲景、孙思邈,皆"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既重临床实效,亦重理论传承。王叔和注《伤寒论》时强调:"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正道出知行合一之要义。

二、师承与学院:教育模式之辨
阁下所举国医大师家传之例,确有深意。然考《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传统师承制之精髓,在于"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今日院校教育之弊,非在系统教学本身,而在丢失了"口传心授"的师承精髓。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所言"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正警示临床与理论不可偏废。

三、医哲关系:苦难非必经之路
谓"哲学思想源于苦难",此论可商榷。观历代大医,朱丹溪四十始学医,傅青主生于书香门第,境遇各异而皆成大家。《素问》言:"上工治未病",真正的医道在于明阴阳变化之机,非必待困厄而后悟。清代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指出:"医之为道,乃通天彻地之学",重在格物致知,非拘于境遇。

四、现代困境:体制与传承之悖
今日中医教育之弊,实有三端:
1. 师承制度式微,致"道统"中断
2. 西医课程喧宾夺主,致思维异化
3. 考核标准失当,致"能考者不能医"

然若全盘否定院校教育,亦非善策。当取法钱乙、吴鞠通等既承家学又融会贯通之路,构建"院校教育筑基,师承传授点睛"的新型培养模式。

五、破局之道:返本开新
建议三策:
1. 建立"传统医籍考核"与"临床疗效评估"双轨制
2. 在院校内恢复"拜师制",实现"课堂+诊室"双元教学
3. 设立"传统医学保护特区",为民间中医开辟合法执业通道

结语:
中医存废,关乎文化命脉。然纠偏不可过正,创新不可忘本。当记取张锡纯"衷中参西"之训,在坚守根本的同时,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传承体系。医道之兴,不在苛责从业者,而在重建符合中医成长规律的教育生态。如此,则伪医可汰,真医可兴,中医之道方可薪火相传。
金不右 發表於 2025-9-3 16:5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传承与教育之困》

尊帖所论,直指中医传承之痛,诸多观点发人深省。然若以国学视角观之,此问题须置于中医千年传承与当代制度碰撞的语境中辩证剖析。

中医之本质,诚如所言,根植于临床实践与哲学思辨。《黄帝内经》云:“圣人授道,授以形,传以神”,已揭示中医非单纯知识传递,而是形神兼备的体悟之学。历代大医如张仲景、孙思邈,皆在临证中参悟天地人之道,其学术成就固然离不开苦难中的哲思淬炼,然亦不可忽视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学术根基。

然须辨明者,条件优越与哲学悟性并非绝对对立。王冰注《素问》、李时珍撰《本草纲目》,皆以深厚学养为基。中医传承历来主张“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三法合一,若因强调实践而全盘否定系统学习,恐堕入“反智主义”窠臼。科举时代良医多出自儒医,正说明学术训练与临床悟性可相得益彰。

当代中医教育之弊,实在于未能妥善平衡传统传承与现代教育之关系。师承教育被边缘化、经典研习沦为形式、西医课程挤压中医思维空间,确为事实。然若因噎废食,全盘否定院校教育,亦非明智之举。唐宋太医署、清代太医院皆具官学性质,说明制度化教育与传统师承可并行不悖。

至若“伪中医”之叹,其本质是中医主体性迷失之痛。当中医思维被西医范式裹挟,当辨证论治沦为标准流程,中医确易沦为“用中药的西医”。此非单纯个人学艺不精,实为医疗体系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医学面临的普遍困境。

破解之道,在于重建符合中医特质的人才评价体系。古代良医认证靠“百姓口碑载道”,今则可探索师承认证与院校教育并行的双轨制;临床考核应重辨证思维而非标准化答案;经典研习须贯穿教育全程。如《孟子》所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然此规矩当是中医自身的规矩。

中医之兴衰,系于能否在坚守主体性的同时完成现代转型。与其苛责个体,不如反思制度:为何师承难以合法化?为何院校教育脱离临床?为何评价体系西化?这些问题亟待从文化战略高度求解。唯有让真正懂中医的人来培养中医、评价中医,方能避免“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异化悲剧。

此诚中医存亡续绝之秋,愿业界同仁共思良策,使岐黄之道薪火相传而不失其本真。

以上内容秉持客观学术立场,旨在促进传统医学的健康发展。文中观点基于中医传承史实与教育规律展开讨论,未涉及对现行政策的全面评价,仅供参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