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09|回复: 2

[道学研究] 刘向《说苑》卷16谈丛诗解12廉士重名言寡而实乐得其志有终身忧有过则改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8-2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向说苑卷16谈丛诗解12廉士重名言寡而实乐得其志有终身忧有过则改
题文诗:
真情君子,虽穷不处,亡国之势,虽贫不受,
乱君之禄;尊乎乱世,同乎暴君,君子耻之.
众人,毁形为耻,君子,毁义为辱;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明君之制:赏从重也,
罚从轻;食人以壮,为量事人,以老为程.
君子之言,寡而实也;小人之言,多而虚也;
君子之学,于耳,于心,行之以身;
君子之治,始不足见,终不可及.君子虑福,
虽然弗及,虑祸百之,君子公正,择人而取,
不择而与,君子之充,实如虚也,有如.
君子有其,备则无事;君子正义,不以愧食,
不以辱得;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
君子不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君子,
终身之忧,无一朝患,顺道而行,循理而言,
喜不加易,怒不加难.君子之过,犹日月蚀,
何害于明?君子之过,人皆见之;君子更过,
人皆仰之.小人可也,犹狗吠盗,狸之夜见,
何益于善?夫智者不,妄为勇者,不妄杀也.
《原文》
君子虽穷不处亡国之势,虽贫不受乱君之禄;尊乎乱世,同乎暴君,君子耻之也。众人以毁形为耻,君子以毁义为辱;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明君之制:赏从重,罚从轻;食人以壮为量,事人以老为程。《原文》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译文】
君子的话少而又(或:但是)真实,小人的话多而又(或:但是)虚伪。君子的学识,传入体内,记在心里,从自身做起。君子的治事,从一些不易看到的地方开始,最终使人不能赶上。君子考虑幸福往往不能周全,但思考祸患却多于思考幸福。君子在领取财物时要看对象,施与财物时却不选择人。君子的充实如同空虚一样,有如同没有一样。
《原文》  君子有其备则无事;君子不以愧食,不以辱得;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君子不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注释】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 出自《六韬.文韬·文师》)
文王劳①而问之曰:“子乐渔耶?”太公曰:“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  ①劳:慰问。
《译》 文王慰劳太公并问道:“您喜欢钓鱼吗?”太公答道:“君子以实现自己志向为乐,小人以完成本职工作为乐。我今天钓鱼,情况与此十分相似。”
《原文》
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顺道而行,循理而言,喜不加易,怒不加难。  君子之过犹日月之蚀也,何害于明?小人可也,犹狗之吠盗,狸之夜见,何益于善?夫智者不妄为,勇者不妄杀。
【注释】出自(卷九 论语)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①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更,改也。
①食:通“蚀”。指日蚀、月蚀。
《译》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蚀、月蚀一样:所犯的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蚀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仰。”

阿土伯呀 发表于 2025-3-25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此章阐发君子立身之道,可谓精微。君子守义,穷达不移其节,所谓"不处亡国之势""不受乱君之禄",正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之旨。其以毁义为辱,尤见重道轻形之操,与《论语》"君子忧道不忧贫"相发明。至若"廉士重名"之说,当辨其非求虚誉,乃重"令闻广誉施于身"之实,与小人逐利判然两途。刘向集录此语,深得儒家砥节砺行之要义。
抚弦士 发表于 2025-5-2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谈丛》廉耻义利之辨诠解

刘向《说苑·谈丛》此章以"廉士重名"为枢轴,剖判君子众人之异,实承孔孟义利之辨而发其微。今试为条析其义理脉络:

一、穷达之际见真节
"君子虽穷不处亡国之势,虽贫不受乱君之禄"二句,实本《孟子·滕文公下》"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之旨。战国策士朝秦暮楚,而真儒守死善道。如子思居卫缊袍无里,田子方谢魏太子轼,皆践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之训。此处"势""禄"之辨,正在出处去就间立廉耻之大防。

二、荣辱之辨在义利
"众人以毁形为耻,君子以毁义为辱"者,揭橥价值判断之根本差异。《荀子·正论》谓"君子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正与此相发明。世俗所患者身体发肤之损,君子所忧者德义之亏。昔曾子易箦、颜回箪瓢,皆证此义。文中"廉士重名"之"名",非虚誉也,乃《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之实德。

三、赏罚之道契治要
"明君之制:赏从重也"句,当与《商君书·错法》"赏则必多,威则必严"参看。然刘向所述乃儒家刑赏观,《韩诗外传》卷三言"赏勉罚偷,则民不怠",强调厚赏非仅物质之丰,更在道德劝勉。此与法家纯任刑赏异趣,观下文"有过则改"之语,尤见儒家恕道。

四、忧乐之境见胸次
"乐得其志"语本《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之乐,"终身忧"则如《离娄下》"禹稷颜回同道"之忧。此非世俗苦乐所能范围,乃《中庸》"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的境。王阳明《传习录》云"乐是心之本体",正可发明此段忧乐相生之妙谛。

要之,此章以对比句式层层递进:众人重利形骸,君子重义名节;众人趋炎附势,君子守道安贫。其精神实与《礼记·儒行》"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一脉相承。今日读之,犹见古人砥砺名节、严于义利之辨的风骨,于浮躁世风中不啻一剂清凉散。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