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05|回覆: 0

[道學研究] 【列子】卷8說符詩解1重利輕道桀紂以亡人而無義禽獸而已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3-4 17: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8說符詩解1重利輕道桀紂以亡人而無義禽獸而已
題文詩:
列子學於,壺丘子林,壺丘:知持後則,
可言持身.列子:願聞持後.曰顧若影,
則知之矣.列子顧觀:形枉影曲,形直影正.
然則影之,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
而不在我.此謂持後,而處先也.關尹,
:言美響美,言惡響惡;身長影長,
身短影短;名者響也;身者影也;故曰慎言,
將有和之;爾行,將有隨之,是故聖人,
見出知入,觀往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
度在身,在人;愛我,我必愛之;
惡我,我必惡之;愛天下,湯武故王;
惡天下人,桀紂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
而不道也,譬之猶如,上不由門,行不從徑;
以是求利,不亦難乎?嘗觀,之德,
稽之虞夏,商周之書,度諸法士,賢人之言,
所以存亡,廢興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嚴恢:所爲問道,爲富今,得珠亦富,
安用道義?子列子曰:桀紂,重利輕道,
以亡;幸未汝語,人而無義,唯食而已,
是雞狗也;強食靡角,勝者爲制,是禽獸也;
爲雞狗,禽獸矣而,欲人尊己,不可得也,
人不尊己,危辱及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非義不取,謹言慎行,戒慎恐懼,戰戰兢兢.
真情所至,非名非利,財散情聚,情聚財散.
【原文】
    子列子學於壺丘子林。壺丘子林曰:『子知持後,則可言持身矣。』列子曰:『願聞持後。』曰:『顧若影,則知之。』列子顧而觀影:形枉則影曲①,形直則影正。然則直隨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謂持後而處先。關尹謂列子曰:『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也者,響也;身也者②,影也。故曰:慎爾言,將有和之③;慎爾行,將有隨之。是故聖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愛我,我必愛之;人惡我,我必惡之。
湯武愛天下,故王④;桀紂惡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上不由門,行不從徑也。以是求利,不亦難乎?嘗觀之農、有炎之德⑤,稽之虞⑥、夏、商、周之書,度諸法士賢人之言,所以存亡廢興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嚴恢曰:『所爲問道者爲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紂唯重利而輕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語也。人而無義,唯食而已,是雞狗也。強食靡角⑦,勝者爲制⑧,是禽獸 也。爲雞狗禽獸 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則危辱及之矣。』
【注釋】
①枉——彎曲。
②身也者——王叔岷:『「身」當作「行」,下文「慎爾行,將有隨之」,即承此言。』『【御覽】四百三十引【尸子】作「行者影也」,可爲旁證。』
③和之——【集釋】:『「和」,北宋本作「知」,汪本從之,今從吉府本、世德堂本訂正。』
④故王——【集釋】:『「故王」,北宋本作「茲王」,汪本從之,今從各本正。』
⑤有炎——即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領。一說炎帝即神農氏。
⑥虞——有虞氏,即舜。
⑦靡——通『摩』。
⑧勝者爲制——【御覽】四百二十一引作『勝者爲利』。
【譯文】
列子向壺丘子林學習 。壺丘子林說:『你如果懂得怎樣保持落後,就可以和你談怎樣保住自身了。』列子說:『希望能聽你說說怎樣保持落後。』壺丘子林說:『回頭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列子回頭看他的影子:身體彎曲,影子便彎曲;身體正直,影子便正直。那麼,影子的彎曲與正直是隨身體而變化的,根源不在影子自身;自己的屈曲與伸直是隨外物而變化的,根源不在我自己。這就叫保持落後卻處於前列。關尹對列子說:『說話聲音好聽,迴響也就好聽;說話聲音難聽,迴響也就難聽。身體高大,影子就高大;身體矮小,影子就矮小。名聲就像迴響,行爲就像影子。所以說:謹慎你的言語,就會有人附和;謹慎你的行爲,就會有人跟隨。所以聖人看見外表就可以知道內里,看見過去就可以知道未來,這就是爲什麼能事先知道的原因。法度在於自身,稽考在於別人。別人喜愛我,我一定喜愛他;別人厭惡我,我一定厭惡他。
商湯王、周武王愛護天下,所以統一了天下;夏桀王、商紂王厭惡天下,所以喪失了天下,這就是稽考的結果。稽考與法度都很明白卻不照著去做,就好比外出不通過大門,行走不順道路一樣。用這種方法去追求利益,不是很困難嗎?我曾經了解過神農、有炎的德行,稽考過虞、夏、商、周的書籍,研究過許多禮法之士和賢能之人的言論,知存亡廢興的原因不是由於這個道理的,從來沒有過。』嚴恢說:『所以要學習道義的目的在於求得財富。現在得到了珠寶也就富了,還要道義幹什麼呢?』列子說:『夏桀、商紂就是由於重視利益而輕視道義才滅亡的。幸運啊!我沒有告訴你。人如果沒有道義,只有吃飯而已,這是雞狗。搶著吃飯,用角力相鬥,勝利的就是宰制者,這是禽獸。已經成爲雞狗禽獸了,卻想要別人尊敬自己,是不可能得到的。別人不尊敬自己,那危險侮辱就會來到了。』

南丘 發表於 2025-6-21 00:22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說符】首章義疏:論持後處先之道與義利之辨

【列子·說符】開篇載壺丘子林"持後處先"之教,實爲道家處世哲學之精要。此章以"形影之喻"闡發"屈申任物"之理,進而批判"重利輕道"之弊,其思想脈絡可析爲三重境界:

一、形影相即的修身觀
壺丘子以"顧影知身"啟導列子,揭示"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的體用關係。此喻本於【莊子·漁父】"形正則影直"之說,而更強調主體能動性。所謂"持後",非消極退讓,乃是通過"觀影以正形"的自我審視,達到"不修之修"的境界。唐代成玄英【列子注】謂:"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正是此理。

二、因應自然的處世法
"屈申任物而不在我"八字,實爲黃老思想核心。【淮南子·說山訓】云:"聖人因物以識物,緣類以知類",與此章互爲表里。列子通過影隨形動的觀察,悟出處世當如"應物無方"的明鏡,既保持主體性(持後),又能主動應化(處先)。這種辯證思維,與【老子】"後其身而身先"、【周易】"卑以自牧"的智慧一脈相承。

三、義利之辨的警世義
篇末"桀紂以亡"的史鑑與"人無義則禽獸"的判詞,將玄理落於現實。此段雖簡,實承【荀子·王制】"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爲天下貴"的人禽之辨。列子學派在此揭示:當世道"重利輕道"如桀紂時,必致"形枉影曲"的群體異化。北宋林希逸【列子口義】解此章云:"知先後者乃能及物,明本末者方可達用",可謂的論。

要之,此章由修身而及治國,自觀影以推天道,其"持後處先"之說,既含道家"柔弱勝剛強"的智慧,亦具儒家"義利之辨"的倫理關懷。今日讀之,於個人可悟"反觀自照"的修養功夫,於社會可鑑"見利思義"的文明底線。列子之學,誠非虛誕,實乃"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處世箴言。
賀券 發表於 2025-7-5 09:30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說符】首章義疏:論持後處先之道與義利之辨

【列子·說符】開篇以壺丘子林與列子問答爲引,揭示"持後處先"的深刻哲理。此章以影喻形,闡明"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的修身要義,進而推及"重利輕道則亡,人而無義則禽獸"的倫理命題,實爲道家處世哲學之精髓。今試爲析論:

一、形影之喻的修身內涵
壺丘子林以"顧影"啟導列子,實爲道家"觀物取象"的典型教學。影之枉直完全取決於形體曲直,此喻揭示三大要義:其一,修身當以正本清源爲先,所謂"形正而影自直";其二,處世之得失皆繫於主體修爲,非關外物,此即【老子】"自知者明"的延伸;其三,"屈申任物而不在我"的處世智慧,暗合莊子"安時而處順"的逍遙境界。這種由形影關係推衍出的"持後"哲學,實爲以退爲進的高級處世法。

二、持後處先的辯證邏輯
"持後而處先"一語道破道家處世玄機。表面看是"後其身而身先"(【老子】第七章)的策略性退讓,深層實爲對事物本末關係的深刻把握。列子通過觀察發現,影子的變化完全依附形體運動,這種"物我關係"的認知,正是把握事物本質的關鍵。在政治倫理層面,夏桀商紂"重利輕道"而亡的史實,恰是違背此理的明證——當統治者將私利置於天道之前,猶如追求影子而扭曲形體,終致系統崩潰。

三、義利之辨的倫理維度
"人而無義,禽獸而已"的論斷,將討論提升至人性本質層面。儒家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道家此說與之殊途同歸。列子通過形影關係揭示:義利之辨實爲人禽之別的分水嶺。人之爲人的本質在於"義"的持守,此"義"即符合天道的自然法則。當人放棄對"義"的持守而逐利忘形,其生命狀態便退化至禽獸層次。這種批判在戰國逐利之風盛行的背景下,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

四、當代啟示
【說符】首章揭示的哲理,對現代社會仍具警示意義。在物質主義盛行的時代,"重利輕道"的傾向尤需警惕。個人層面,當效法"持後"智慧,以內在修爲統御外在追求;社會層面,需重建"義"的價值排序,避免陷入"影子優先"的本末倒置。道家這種形神相即、本末有序的思維模式,恰可爲當代人提供化解異化的思想資源。

要之,此章通過簡妙的形影之喻,構建起貫通修身、處世、政治的完整哲學體系。其價值不僅在於揭示"持後"的方法論意義,更在於確立"以道御利"的價值準則,這對任何時代的文明存續都具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學者當深味"枉直隨形"的隱喻,於躬身實踐中體認道家"無爲而無不爲"的深層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