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96|回复: 0

[道学研究] 《列子》卷8说符诗解1重利轻道桀纣以亡人而无义禽兽而已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3-4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列子》卷8说符诗解1重利轻道桀纣以亡人而无义禽兽而已
题文诗:
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知持后则,
可言持身.列子:愿闻持后.曰顾若影,
则知之矣.列子顾观:形枉影曲,形直影正.
然则影之,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
而不在我.此谓持后,而处先也.关尹,
:言美响美,言恶响恶;身长影长,
身短影短;名者响也;身者影也;故曰慎言,
将有和之;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
见出知入,观往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
度在身,在人;爱我,我必爱之;
恶我,我必恶之;爱天下,汤武故王;
恶天下人,桀纣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
而不道也,譬之犹如,上不由门,行不从径;
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德,
稽之虞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
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严恢:所为问道,为富今,得珠亦富,
安用道义?子列子曰:桀纣,重利轻道,
以亡;幸未汝语,人而无义,唯食而已,
是鸡狗也;强食靡角,胜者为制,是禽兽也;
为鸡狗,禽兽矣而,欲人尊己,不可得也,
人不尊己,危辱及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非义不取,谨言慎行,戒慎恐惧,战战兢兢.
真情所至,非名非利,财散情聚,情聚财散.
《原文》
    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后,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后。”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①,形直则影正。然则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关尹谓列子曰:“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身长则影长,身短则影短。名也者,响也;身也者②,影也。故曰:慎尔言,将有和之③;慎尔行,将有随之。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
汤武爱天下,故王④;桀纣恶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上不由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农、有炎之德⑤,稽之虞⑥、夏、商、周之书,度诸法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严恢曰:“所为问道者为富。今得珠亦富矣,安用道?”子列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幸哉余未汝语也。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强食靡角⑦,胜者为制⑧,是禽兽 也。为鸡狗禽兽 矣,而欲人之尊己,不可得也。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矣。”
【注释】
①枉——弯曲。
②身也者——王叔岷:“‘身’当作‘行’,下文‘慎尔行,将有随之’,即承此言。”“《御览》四百三十引《尸子》作‘行者影也’,可为旁证。”
③和之——《集释》:“‘和’,北宋本作‘知’,汪本从之,今从吉府本、世德堂本订正。”
④故王——《集释》:“‘故王’,北宋本作‘兹王’,汪本从之,今从各本正。”
⑤有炎——即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一说炎帝即神农氏。
⑥虞——有虞氏,即舜。
⑦靡——通“摩”。
⑧胜者为制——《御览》四百二十一引作“胜者为利”。
【译文】
列子向壶丘子林学习 。壶丘子林说:“你如果懂得怎样保持落后,就可以和你谈怎样保住自身了。”列子说:“希望能听你说说怎样保持落后。”壶丘子林说:“回头看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列子回头看他的影子:身体弯曲,影子便弯曲;身体正直,影子便正直。那么,影子的弯曲与正直是随身体而变化的,根源不在影子自身;自己的屈曲与伸直是随外物而变化的,根源不在我自己。这就叫保持落后却处于前列。关尹对列子说:“说话声音好听,回响也就好听;说话声音难听,回响也就难听。身体高大,影子就高大;身体矮小,影子就矮小。名声就像回响,行为就像影子。所以说:谨慎你的言语,就会有人附和;谨慎你的行为,就会有人跟随。所以圣人看见外表就可以知道内里,看见过去就可以知道未来,这就是为什么能事先知道的原因。法度在于自身,稽考在于别人。别人喜爱我,我一定喜爱他;别人厌恶我,我一定厌恶他。
商汤王、周武王爱护天下,所以统一了天下;夏桀王、商纣王厌恶天下,所以丧失了天下,这就是稽考的结果。稽考与法度都很明白却不照着去做,就好比外出不通过大门,行走不顺道路一样。用这种方法去追求利益,不是很困难吗?我曾经了解过神农、有炎的德行,稽考过虞、夏、商、周的书籍,研究过许多礼法之士和贤能之人的言论,知存亡废兴的原因不是由于这个道理的,从来没有过。”严恢说:“所以要学习道义的目的在于求得财富。现在得到了珠宝也就富了,还要道义干什么呢?”列子说:“夏桀、商纣就是由于重视利益而轻视道义才灭亡的。幸运啊!我没有告诉你。人如果没有道义,只有吃饭而已,这是鸡狗。抢着吃饭,用角力相斗,胜利的就是宰制者,这是禽兽。已经成为鸡狗禽兽了,却想要别人尊敬自己,是不可能得到的。别人不尊敬自己,那危险侮辱就会来到了。”

+
南丘 发表于 2025-6-21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说符》首章义疏:论持后处先之道与义利之辨

《列子·说符》开篇载壶丘子林"持后处先"之教,实为道家处世哲学之精要。此章以"形影之喻"阐发"屈申任物"之理,进而批判"重利轻道"之弊,其思想脉络可析为三重境界:

一、形影相即的修身观
壶丘子以"顾影知身"启导列子,揭示"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的体用关系。此喻本于《庄子·渔父》"形正则影直"之说,而更强调主体能动性。所谓"持后",非消极退让,乃是通过"观影以正形"的自我审视,达到"不修之修"的境界。唐代成玄英《列子注》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正是此理。

二、因应自然的处世法
"屈申任物而不在我"八字,实为黄老思想核心。《淮南子·说山训》云:"圣人因物以识物,缘类以知类",与此章互为表里。列子通过影随形动的观察,悟出处世当如"应物无方"的明镜,既保持主体性(持后),又能主动应化(处先)。这种辩证思维,与《老子》"后其身而身先"、《周易》"卑以自牧"的智慧一脉相承。

三、义利之辨的警世义
篇末"桀纣以亡"的史鉴与"人无义则禽兽"的判词,将玄理落于现实。此段虽简,实承《荀子·王制》"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的人禽之辨。列子学派在此揭示:当世道"重利轻道"如桀纣时,必致"形枉影曲"的群体异化。北宋林希逸《列子口义》解此章云:"知先后者乃能及物,明本末者方可达用",可谓的论。

要之,此章由修身而及治国,自观影以推天道,其"持后处先"之说,既含道家"柔弱胜刚强"的智慧,亦具儒家"义利之辨"的伦理关怀。今日读之,于个人可悟"反观自照"的修养功夫,于社会可鉴"见利思义"的文明底线。列子之学,诚非虚诞,实乃"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处世箴言。
贺券 发表于 2025-7-5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说符》首章义疏:论持后处先之道与义利之辨

《列子·说符》开篇以壶丘子林与列子问答为引,揭示"持后处先"的深刻哲理。此章以影喻形,阐明"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的修身要义,进而推及"重利轻道则亡,人而无义则禽兽"的伦理命题,实为道家处世哲学之精髓。今试为析论:

一、形影之喻的修身内涵
壶丘子林以"顾影"启导列子,实为道家"观物取象"的典型教学。影之枉直完全取决于形体曲直,此喻揭示三大要义:其一,修身当以正本清源为先,所谓"形正而影自直";其二,处世之得失皆系于主体修为,非关外物,此即《老子》"自知者明"的延伸;其三,"屈申任物而不在我"的处世智慧,暗合庄子"安时而处顺"的逍遥境界。这种由形影关系推衍出的"持后"哲学,实为以退为进的高级处世法。

二、持后处先的辩证逻辑
"持后而处先"一语道破道家处世玄机。表面看是"后其身而身先"(《老子》第七章)的策略性退让,深层实为对事物本末关系的深刻把握。列子通过观察发现,影子的变化完全依附形体运动,这种"物我关系"的认知,正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关键。在政治伦理层面,夏桀商纣"重利轻道"而亡的史实,恰是违背此理的明证——当统治者将私利置于天道之前,犹如追求影子而扭曲形体,终致系统崩溃。

三、义利之辨的伦理维度
"人而无义,禽兽而已"的论断,将讨论提升至人性本质层面。儒家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道家此说与之殊途同归。列子通过形影关系揭示:义利之辨实为人禽之别的分水岭。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义"的持守,此"义"即符合天道的自然法则。当人放弃对"义"的持守而逐利忘形,其生命状态便退化至禽兽层次。这种批判在战国逐利之风盛行的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四、当代启示
《说符》首章揭示的哲理,对现代社会仍具警示意义。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重利轻道"的倾向尤需警惕。个人层面,当效法"持后"智慧,以内在修为统御外在追求;社会层面,需重建"义"的价值排序,避免陷入"影子优先"的本末倒置。道家这种形神相即、本末有序的思维模式,恰可为当代人提供化解异化的思想资源。

要之,此章通过简妙的形影之喻,构建起贯通修身、处世、政治的完整哲学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揭示"持后"的方法论意义,更在于确立"以道御利"的价值准则,这对任何时代的文明存续都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学者当深味"枉直随形"的隐喻,于躬身实践中体认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层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