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7|回覆: 0

[道學研究] 【列子】卷7楊朱詩解6衛端木叔財散情聚與眾不同至無而有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3-3 16: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7楊朱詩解6衛端木叔財散情聚與眾不同至無而有
題文詩:
衛端木叔,子貢世嗣,藉其先貨,家累萬金,
不治世故,放意所好.生民之所,欲為人意,
所欲玩,其無不為,無不玩也.牆屋台樹,
園囿池沼,飲食車服,聲樂嬪御,擬齊楚君.
,情所欲好,耳所欲聽,目所欲視,
口所欲嘗,殊方偏國,雖非齊土,之所產育,
無不致之,猶藩牆物.及其游雖,山川阻險,
途徑修遠,無不必之,猶行咫步.在庭賓客,
住,庖廚之下,不絕煙火,堂廡之上,
不絕聲樂.奉養之餘,先散宗族;宗族之餘,
次散邑里;邑里之餘,一國.行年六十,
氣干將衰,棄其家事,都散庫藏,珍寶車服,
一年之中,盡焉不為,子孫留財.及其病也,
無藥石儲;及其死也,無瘞埋資.一國之人,
受其施者,相與賦而,藏之反其,子孫之財.
禽骨厘聞,曰端木叔,狂人,辱其祖矣.
段干生聞,曰端木叔,達人,德過其祖,
其所行也,其所為也,眾意所驚,誠理所取,
衛之君子,多以禮教,我束,固未足以,
得此人心.財散情聚,財聚情散,至無而有.
【原文】

    衛端木叔者,子貢之世也①。藉其先貨,家累萬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為,人意之所欲玩者,無不為也,無不玩也。牆屋台樹,園囿池沼,飲食車服,聲樂嬪御,擬齊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聽,目所欲視,口所欲嘗,雖殊方偏國②,非齊土之所產育者③,無不必致之④,猶藩牆之物也⑤。及其游也,雖山川阻險,塗修遠,無不必之,猶人之行咫步也。賓客在庭者日百⑥,庖廚之下不絕煙火,堂廡之上不絕聲樂⑦。奉養之餘,先散之宗族;宗族之餘,次散之邑里;邑里之餘,乃散之一國。
行年六十,氣干將衰,棄其家事,都散其庫藏、珍寶、車服、妾媵⑧,一年之中盡焉,不為子孫留財。及其病也,無藥石之儲;及其死也,無瘞埋之資。一國之人受其施者,相與賦而藏之⑨,反其子孫之財焉。禽骨厘聞之⑩,曰:『端木叔,狂人也,辱其祖矣。』段干生聞之■,曰:『端木叔,達人也,德過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為也,眾意所驚,而誠理所取。衛之君子多以禮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注釋】

①世——後嗣。
②殊方偏國——殊方,異域他鄉。偏國,邊遠國家。
③齊土——中土,指中原地區。
④無不必致之——俞樾:『下文云:「雖山川阻險,塗逕修遠,無不必之。」則此文當云「無不必致」,誤衍「之」字。』
⑤藩牆——藩,籬笆。藩牆,猶藩籬,圍牆。
⑥住——俞樾:『「住」當為「數」,聲之誤也。【黃帝篇】:「漚鳥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張注曰:「住當作數。」是其證矣。』
⑦廡——音 wǔ(武),堂周的廊屋。
⑧媵——音 (映),隨嫁的人。
⑨賦而藏之——俞樾:『賦者,計口出錢也。』『藏,猶言葬也。【禮記·檀弓篇】:「葬也者,藏也。」故葬與藏得相通。』
⑩禽骨厘——又作禽滑厘、禽屈厘,戰國初人,墨子弟子。
(11)段於生——王重民:『【御覽】四百九十三引「段干生」作「段干木」,當從之。』段干木,戰國初魏國人。

【譯文】
衛國的端木叔,是子貢的後代。依靠他祖先的產業,家產達萬金。不再從事世俗雜務,放縱意念去追求享受。凡是活着的人所想做的,人們心中所想玩的,他沒有不去做,沒有不去玩的。高牆大院,歌台舞榭,花園獸囿,魚池草沼,甘飲美食,華車麗服,美聲妙樂,嬌妻艷妾,可以與齊國和楚國的國君相比擬。至於他的情慾所喜好的,耳朵所想聽的,眼睛所想看的,嘴巴所想嘗的,即使在遙遠的地方、偏僻的國家,不是中原所生產養育的,沒有搞不到手的東西,就像拿自己圍牆內的東西一樣。至於他出去遊覽,即使山河阻險,路途遙遠,沒有走不到的地方,就像一般人走幾步路一樣。庭院中的賓客每天以百計,廚房裡的煙火一直不斷,廳堂里的音樂一直不絕。自奉自養之後剩下來的東西,先施捨給本宗族的人,施捨本宗族剩下來的東西,再施捨給本邑里的人,施捨本邑里剩下來的東西,才施捨給全國的人。
到了六十歲的時候,血氣軀幹都將衰弱了,於是拋棄家內雜事,把他的全部庫藏及珍珠寶玉、車馬衣物、少婦 美女 ,在一年之中全部散盡,沒有給子孫留一點錢財。等到他生病的時候,家中沒有一點藥物;等到他死亡的時候,家中沒有一點埋葬用的錢財。一國之中受過他施捨的人,共同出錢埋葬了他,並把錢財都還給了他的子孫。禽骨厘聽到了這件事,說:『端木叔是個瘋狂的人,侮辱了他的祖先了。』段干生聽到了這件事,說:『端木叔是個通達的人,德行超過他的祖先了。他的行動,他的作為,一般人覺得驚訝,卻符合真實的情理。衛國的君子們多以禮教自我約束,本來就是不可理解端木叔這個人的本心的。』

偽貌 發表於 2025-7-25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楊朱】篇所載衛端木叔之事,誠為道家"至無而有"思想之具象化詮釋。此章以子貢後裔為敘事載體,通過"財散情聚"之悖論,深刻揭示了道家哲學中"與眾殊"的生命境界,其義理可析為三:

一、遺形取神之財富觀
端木叔"藉其先貨,家累萬金"而"不治世故",實乃對儒家"貨殖"觀念之解構。【周易·繫辭】言"崇高莫大乎富貴",然端木叔以"放意所好"為用財之道,暗合【老子】"聖人不積"之旨。其"牆屋台樹園囿池沼"之奢,非沉溺物慾,恰是"即色游玄"的實踐——通過窮極人慾而超越形器之限,此即【莊子·天下】篇"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的真人境界。

二、情通萬物的存在論
"生民之所欲為人意之玩"的表述,彰顯獨特的"情本體"哲學。不同於楊朱"貴己"說之個體主義,端木叔以"無不玩"的態度將主體情志對象化於萬物,其"聲樂嬪御擬齊楚君"非僭越禮制,乃【淮南子】所謂"萬物玄同"的體現。這種"情聚"狀態,實為通過極致的感官體驗達到"坐忘"之境,與【文子·九守】"精神本乎無始而甘冥乎無何有之鄉"的描寫若合符節。

三、有無相生的辯證智慧
篇末"情所欲好"三疊句,暗藏道家認識論精義。【列子】張湛注云:"任耳目之自為,而不役心智於分外。"端木叔之"至無",非枯槁寂滅,而是通過窮盡"有"的維度(耳聽目視)實現對本真之"無"的體認。這種"即欲見性"的工夫,與後世禪宗"煩惱即菩提"的思維路徑遙相呼應,較之【周易】"窮神知化"說更顯道家特色。

要之,此章以寓言形式重構了"富而好禮"的儒家命題。端木叔之"與眾不同",非在行為之異,而在其以道家"葆光"智慧將物質享樂轉化為精神超越之媒介。錢鍾書【管錐編】論列子"貴虛"思想時,特舉此例為"虛者實之所依"的明證,可謂的評。讀者當透過文字表象,領會其中"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的深層哲學意蘊。
陸行 發表於 2025-7-25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楊朱】篇所載衛端木叔之事,實為道家"至無而有"思想之具象化演繹。此段文字以極簡筆墨勾勒出一位超越世俗價值之智者形象,其行止暗合【老子】"聖人不積"之旨,又得【莊子】"逍遙"之趣,值得深入剖析。

端木叔之為世所罕覯者,在其以"散財"達致"聚情"之生命境界。作為子貢後裔,其不囿於"家累萬金"之物質基礎,反以"不治世故,放意所好"為處世準則,此正與儒家"克己復禮"形成張力。然細究其"生民之所欲為人意之所欲玩,無不為"之行徑,實非縱慾,乃是通過極致的外在滿足,抵達內在的虛無之境。此種"至奢入儉"的修行路徑,恰如【文子·九守】所言"嗜欲不載,虛之至也"。

其生活形態"擬齊楚之君"的表象下,隱藏着深刻的哲學實驗:以"牆屋台樹園囿池沼"為道具,以"飲食車服聲樂嬪御"為媒介,通過窮盡耳目之娛來驗證【列子·天瑞】"有形者生於無形"的命題。這種將物質享樂推向極致以突破物質束縛的實踐,與後世禪宗"煩惱即菩提"的修行理路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情所欲好,耳所欲聽,目所欲視"的表述。此處之"欲"非世俗貪慾,而是【淮南子·原道訓】所謂"達於道者,反於清淨"的修行階梯。端木叔通過徹底滿足感官需求,最終超越感官局限,實現【老子】"為道日損"的終極目標。這種"至有而歸無"的生命實踐,較之禁慾苦修更顯道家"和光同塵"的智慧。

此段文字雖簡,卻完整呈現了道家生命哲學的辯證邏輯:以有為入無為,藉形下通形上。端木叔之"與眾不同",正在於其洞悉"至無而有"的玄機,將【莊子·天下篇】"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境界,落實為"財散情聚"的具體人生。此種處世智慧,對當代物質過剩時代的精神困局,仍具重要啟示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