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89|回覆: 0

[道學研究] 【列子】卷5湯問詩解10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伯牙琴覓子期知音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2-25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5湯問詩解10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伯牙琴覓子期知音
題文詩:
薛譚,謳於秦青,未窮青技,自謂盡之,
遂辭.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
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終身,
不敢言歸.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
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去而,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其人弗去.
過逆旅舍,旅人辱之.韓娥因乃,曼聲哀哭,
鄉鄰,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娥還復爲,曼聲長歌,里老幼,
喜躍,弗能自禁,忘向悲乃,厚賂發之.
雍門之人,故至今也,歌哭,放娥遺聲.
伯牙者也,鼓琴,鍾子期也,琴.
伯牙鼓琴,志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伯牙游於,
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
援琴而鼓.伯牙初爲,霖雨之操,而後更造,
崩山之音.每奏曲,鍾子期皆,輒窮其趣.
伯牙舍琴,嘆曰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
猶吾心也,於何,逃聲?高山流水,
知音難覓.古琴有情,情通古今,宇內一情.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①,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②,撫節悲歌③,聲振林木,響遏行雲④。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秦青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⑤,匱糧,過雍門⑥,鬻歌假食⑦。既去而餘音繞梁⑧,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⑨,一里老幼悲愁⑩,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11,娥還,復爲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12,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13。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14。』

【注釋】
①薛譚學謳於秦青——張湛註:『二人,秦國之善歌者。』謳,歌唱。
②餞於郊衢——餞,以酒食送行。衢,四通八達的道路。
③撫節——打著節拍。
④遏——阻止。
⑤韓娥——張湛註:『韓國善歌者也。』
⑥雍門——【釋文】:『雍門,地名。杜預:齊城門也。』
⑦鬻歌假食——鬻,音 (育),賣。假食,寄食,依靠別人吃飯。
⑧梁——■,音 (麗),棟,中梁。梁,又作梁麗,棟梁。
⑨曼聲——長聲。張湛註:『曼聲猶長引也。』
⑩一里——【釋文】:『一里,一本作十里。』
(11)遽——急。
(12)舞——因歡欣而鼓掌跳舞。(抃,鼓掌
(13)厚賂發之——賂,贈送財物。發,送。張湛註:『發猶遣也。』
(14)放——通『仿』,仿效。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 唱歌,還沒有把秦青的本領完全學到手,自以爲沒有什麼可學的了,於是告辭回家。秦青也不制止,還在郊外的大路口爲他餞行,並打著節拍唱著悲傷的歌曲,聲音振動了樹林,迴響擋住了行雲。薛譚這才認錯並請求返回繼續學習 ,終身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秦青曾對他的朋友說:『過去韓娥往東到齊國去,糧食吃完了,經過雍門時;便依靠賣唱來維持生活。她走了以後,留下來的聲音還在屋梁間迴蕩,三天沒有停止,周圍的人還以爲她沒有離開。韓娥經過旅館時,旅館裡的人侮辱了她。於是韓娥拖長了聲音悲哀地哭泣,周圍一里以內的老人和小孩也都隨之悲哀憂愁,相對流淚,三天沒有吃飯。旅館裡的人急忙追趕她,向她賠情道歉,韓娥回來後,又拖長了聲音長時間地唱歌,周圍一里之內的老人和小孩也都歡喜雀躍地拍著手跳起舞來,誰也不能自己停下來,都忘記了剛才的悲哀。然後給她很多錢財送她回家去。所以雍門附近的人直到現在還喜歡唱歌和悲哭,那是在模仿韓蛾留下來的聲音啊!』
【原文】
    伯牙善鼓琴①,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②,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爲【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④。吾於何逃聲哉?』5【譯文】
伯牙善於彈琴,鍾子期善於聽音。伯牙彈琴時,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說:『好啊!斑大莊嚴地像泰山!』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好啊!浩浩蕩蕩地像江 河!』伯牙想到什麼,鍾子期一定能領會到。伯牙在泰山北面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中悲哀,於是拿起琴彈了起來。先彈【霖雨之操】,又彈【崩山之音】,每彈一曲,鍾子期都能領會它的旨趣。於是伯牙放下琴嘆道:『你聽琴的本領真是太高了,太高了!你心中想的簡直和我想的一樣,我哪裡逃得掉你對聲音的識別能力呢?』
【注釋】
①伯牙——春秋時善彈琴者。【呂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戰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爲世無足復爲鼓琴者。』
②志在登高山——衛叔岷:『「登」字疑衍。「志在高山」與下「志在流水」相對。【記纂淵海】五二、七八、【合壁事類·前集】五七、【韻府群玉】八引皆無「登」字。【呂氏春秋·本味篇】、【韓詩外傳】九、【說苑·尊賢篇】並同。』
③霖雨之操——霖雨,連綿的大雨。操,琴曲的一種。應劭【風俗通·聲音】:『其遇閉塞憂愁而作者,命其曲曰操。』
④志想像猶吾心——張湛註:『言心暗合與己無異。』
(5)逃聲:在聲音中隱藏自己的真情實感。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6-26 19:36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湯問】所載"餘音繞梁"與"伯牙絕弦"二則,實爲華夏美學中"聲氣相通"與"知音難覓"之雙重典範。本文試從道藝相生的角度,剖析其中蘊藏的生命境界。

薛譚學謳一事,展現了藝術傳承的深層維度。秦青"撫節悲歌"時"聲振林木,響遏行雲",非僅技藝之高超,實乃【莊子】所謂"天籟"之境。其聲腔中蘊含的"氣",已突破生理限制而達"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天下】)的化境。薛譚"終身不敢言歸",正是體悟到藝術修爲乃"進乎技"而"入於道"的永無止境。此中暗合【禮記·學記】"學然後知不足"的爲學真諦。

韓娥之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其審美效應遠超物理聲響的延續。【樂記】云"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韓娥"曼聲哀哭"能使"里老幼悲愁垂涕","復爲曼聲長歌"又令"里老幼喜躍抃舞",正是聲氣感應的典型體現。這種藝術感染力,與【周易·繫辭】"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宇宙感應原理深度契合。雍門之人"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恰說明真正的藝術能重塑群體的審美基因。

伯牙子期故事,則將音樂提升至存在論層面。鍾子期能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非僅聽覺敏銳,實達【文心雕龍·知音】所言"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的審美同構。伯牙"破琴絕弦",表面是知音逝去的悲愴,深層卻揭示藝術本質的孤獨性——當"應感之會"(【文賦】)消失,藝術便成絕響。這種"得一知己而可無憾"的境界,與【論語·憲問】"莫我知也夫"的慨嘆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

三則典故共同構建了古典藝術哲學的三重維度:薛譚故事彰顯"藝無止境"的縱向追求,韓娥傳說展現"聲氣感應"的橫向傳播,伯牙絕弦則揭示"知音難遇"的深度共鳴。三者皆指向【列子】核心思想——真正的藝術必是"心物玄同"的產物,既是技藝的錘鍊,更是生命的修行。今人研習傳統藝術,當於此三境有所體認,方不負古人"餘音繞梁"之深意。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7-2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湯問】所載"餘音繞梁"與"伯牙絕弦"二事,實爲華夏美學中"聲氣感應"與"知音範式"之雙重典範。本文試從道藝相生的角度,剖析其中蘊含的三種境界。

一、技進乎道:秦青歌嘯的天地共鳴
薛譚"自謂盡之"而辭歸,恰如【莊子·養生主】所言"技經肯綮之未嘗",秦青郊衢一曲"聲振林木,響遏行雲",非徒炫技,實展"大音希聲"之道。【淮南子·天文訓】云"人主之情上通於天",歌者以丹田之氣激盪雲木,正是【樂記】"人心動,物使之然"的生動體現。其撫節悲歌時"弗止"的寬容,暗合老子"大制不割"的教化智慧。

二、音通於神:韓娥哀樂的時空穿透
韓娥"鬻歌假食"而"餘音繞梁三日",此非誇張修辭,實乃【周易·繫辭】"感而遂通"的具象化。【列子】特著"逆旅人辱"與"追謝"情節,揭示藝術感染力超越時空的辯證關係:既需"匱糧"的物質困境激發真情,又因真情產生"曼聲長哭,一里老幼悲愁"的群體共鳴。雍門之地遂成精神坐標,恰如【文心雕龍】"志在山水,琴表其情"的物化見證。

三、道器相生:伯牙絕弦的知音範式
伯牙"志在登高山"而子期"峨峨兮若泰山",此非簡單比喻,實爲【樂緯·動聲儀】"音之起,由人心生"的完美詮釋。琴者"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正是莊子"坐忘"境界的藝術呈現。子期死而伯牙破琴,非僅個人情誼,乃【白虎通·禮樂】"聞其宮聲,使人溫良而寬大"的禮樂精神斷絕。後世"高山流水"的符號化過程,恰是道器關係在藝術接受史中的經典重構。

此三境次第相生:由技術錘鍊而通天地(秦青),經情感投射而貫古今(韓娥),終至精神契合而成永恆(伯牙)。【列子】將三者並置湯問篇,實暗喻藝術本質的三重維度:物理性的聲波振動、心理性的情感共鳴、哲學性的道體顯現。今日觀之,猶見古人"以藝載道"的深刻智慧,非徒爲藝林佳話而已。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三日辰時|(小暑) 2025/7/7/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