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16|回復: 2

[道学研究] 【列子】卷5汤问诗解10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伯牙琴觅子期知音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2-25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5汤问诗解10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伯牙琴觅子期知音
题文诗:
薛谭,讴于秦青,未穷青技,自谓尽之,
遂辞.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终身,
不敢言归.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
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去而,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其人弗去.
过逆旅舍,旅人辱之.韩娥因乃,曼声哀哭,
乡邻,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里老幼,
喜跃,弗能自禁,忘向悲乃,厚赂发之.
雍门之人,故至今也,歌哭,放娥遗声.
伯牙者也,鼓琴,钟子期也,琴.
伯牙鼓琴,志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
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伯牙游于,
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
援琴而鼓.伯牙初为,霖雨之操,而后更造,
崩山之音.每奏曲,钟子期皆,辄穷其趣.
伯牙舍琴,叹曰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
犹吾心也,于何,逃声?高山流水,
知音难觅.古琴有情,情通古今,宇内一情.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①,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②,抚节悲歌③,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④。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⑤,匮粮,过雍门⑥,鬻歌假食⑦。既去而余音绕梁⑧,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⑨,一里老幼悲愁⑩,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11,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12,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13。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14。』

【注释】
①薛谭学讴于秦青——张湛注:『二人,秦国之善歌者。』讴,歌唱。
②饯于郊衢——饯,以酒食送行。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③抚节——打着节拍。
④遏——阻止。
⑤韩娥——张湛注:『韩国善歌者也。』
⑥雍门——【释文】:『雍门,地名。杜预:齐城门也。』
⑦鬻歌假食——鬻,音 (育),卖。假食,寄食,依靠别人吃饭。
⑧梁——■,音 (丽),栋,中梁。梁,又作梁丽,栋梁。
⑨曼声——长声。张湛注:『曼声犹长引也。』
⑩一里——【释文】:『一里,一本作十里。』
(11)遽——急。
(12)舞——因欢欣而鼓掌跳舞。(抃,鼓掌
(13)厚赂发之——赂,赠送财物。发,送。张湛注:『发犹遣也。』
(14)放——通『仿』,仿效。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 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完全学到手,自以为没有什么可学的了,于是告辞回家。秦青也不制止,还在郊外的大路口为他饯行,并打着节拍唱着悲伤的歌曲,声音振动了树林,回响挡住了行云。薛谭这才认错并请求返回继续学习 ,终身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秦青曾对他的朋友说:『过去韩娥往东到齐国去,粮食吃完了,经过雍门时;便依靠卖唱来维持生活。她走了以后,留下来的声音还在屋梁间回荡,三天没有停止,周围的人还以为她没有离开。韩娥经过旅馆时,旅馆里的人侮辱了她。于是韩娥拖长了声音悲哀地哭泣,周围一里以内的老人和小孩也都随之悲哀忧愁,相对流泪,三天没有吃饭。旅馆里的人急忙追赶她,向她赔情道歉,韩娥回来后,又拖长了声音长时间地唱歌,周围一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也都欢喜雀跃地拍着手跳起舞来,谁也不能自己停下来,都忘记了刚才的悲哀。然后给她很多钱财送她回家去。所以雍门附近的人直到现在还喜欢唱歌和悲哭,那是在模仿韩蛾留下来的声音啊!』
【原文】
    伯牙善鼓琴①,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②,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④。吾于何逃声哉?』5【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音。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斑大庄严地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浩浩荡荡地像江 河!』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领会到。伯牙在泰山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岩石下,心中悲哀,于是拿起琴弹了起来。先弹【霖雨之操】,又弹【崩山之音】,每弹一曲,钟子期都能领会它的旨趣。于是伯牙放下琴叹道:『你听琴的本领真是太高了,太高了!你心中想的简直和我想的一样,我哪里逃得掉你对声音的识别能力呢?』
【注释】
①伯牙——春秋时善弹琴者。【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战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②志在登高山——卫叔岷:『「登」字疑衍。「志在高山」与下「志在流水」相对。【记纂渊海】五二、七八、【合壁事类·前集】五七、【韵府群玉】八引皆无「登」字。【吕氏春秋·本味篇】、【韩诗外传】九、【说苑·尊贤篇】并同。』
③霖雨之操——霖雨,连绵的大雨。操,琴曲的一种。应劭【风俗通·声音】:『其遇闭塞忧愁而作者,命其曲曰操。』
④志想象犹吾心——张湛注:『言心暗合与己无异。』
(5)逃声:在声音中隐藏自己的真情实感。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6-26 19:36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汤问》所载"余音绕梁"与"伯牙绝弦"二则,实为华夏美学中"声气相通"与"知音难觅"之双重典范。本文试从道艺相生的角度,剖析其中蕴藏的生命境界。

薛谭学讴一事,展现了艺术传承的深层维度。秦青"抚节悲歌"时"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非仅技艺之高超,实乃《庄子》所谓"天籁"之境。其声腔中蕴含的"气",已突破生理限制而达"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天下》)的化境。薛谭"终身不敢言归",正是体悟到艺术修为乃"进乎技"而"入于道"的永无止境。此中暗合《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的为学真谛。

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审美效应远超物理声响的延续。《乐记》云"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韩娥"曼声哀哭"能使"里老幼悲愁垂涕","复为曼声长歌"又令"里老幼喜跃抃舞",正是声气感应的典型体现。这种艺术感染力,与《周易·系辞》"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宇宙感应原理深度契合。雍门之人"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恰说明真正的艺术能重塑群体的审美基因。

伯牙子期故事,则将音乐提升至存在论层面。钟子期能辨"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非仅听觉敏锐,实达《文心雕龙·知音》所言"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的审美同构。伯牙"破琴绝弦",表面是知音逝去的悲怆,深层却揭示艺术本质的孤独性——当"应感之会"(《文赋》)消失,艺术便成绝响。这种"得一知己而可无憾"的境界,与《论语·宪问》"莫我知也夫"的慨叹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三则典故共同构建了古典艺术哲学的三重维度:薛谭故事彰显"艺无止境"的纵向追求,韩娥传说展现"声气感应"的横向传播,伯牙绝弦则揭示"知音难遇"的深度共鸣。三者皆指向《列子》核心思想——真正的艺术必是"心物玄同"的产物,既是技艺的锤炼,更是生命的修行。今人研习传统艺术,当于此三境有所体认,方不负古人"余音绕梁"之深意。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7-2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汤问》所载"余音绕梁"与"伯牙绝弦"二事,实为华夏美学中"声气感应"与"知音范式"之双重典范。本文试从道艺相生的角度,剖析其中蕴含的三种境界。

一、技进乎道:秦青歌啸的天地共鸣
薛谭"自谓尽之"而辞归,恰如《庄子·养生主》所言"技经肯綮之未尝",秦青郊衢一曲"声振林木,响遏行云",非徒炫技,实展"大音希声"之道。《淮南子·天文训》云"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歌者以丹田之气激荡云木,正是《乐记》"人心动,物使之然"的生动体现。其抚节悲歌时"弗止"的宽容,暗合老子"大制不割"的教化智慧。

二、音通于神:韩娥哀乐的时空穿透
韩娥"鬻歌假食"而"余音绕梁三日",此非夸张修辞,实乃《周易·系辞》"感而遂通"的具象化。《列子》特著"逆旅人辱"与"追谢"情节,揭示艺术感染力超越时空的辩证关系:既需"匮粮"的物质困境激发真情,又因真情产生"曼声长哭,一里老幼悲愁"的群体共鸣。雍门之地遂成精神坐标,恰如《文心雕龙》"志在山水,琴表其情"的物化见证。

三、道器相生:伯牙绝弦的知音范式
伯牙"志在登高山"而子期"峨峨兮若泰山",此非简单比喻,实为《乐纬·动声仪》"音之起,由人心生"的完美诠释。琴者"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正是庄子"坐忘"境界的艺术呈现。子期死而伯牙破琴,非仅个人情谊,乃《白虎通·礼乐》"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的礼乐精神断绝。后世"高山流水"的符号化过程,恰是道器关系在艺术接受史中的经典重构。

此三境次第相生:由技术锤炼而通天地(秦青),经情感投射而贯古今(韩娥),终至精神契合而成永恒(伯牙)。《列子》将三者并置汤问篇,实暗喻艺术本质的三重维度:物理性的声波振动、心理性的情感共鸣、哲学性的道体显现。今日观之,犹见古人"以艺载道"的深刻智慧,非徒为艺林佳话而已。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