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3|回复: 2

[道学研究] 《列子》卷5汤问诗解4愚公精诚子子孙孙真情不息移山不止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2-23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列子》卷5汤问诗解4愚公精诚子子孙孙真情不息移山不止
题文诗:
山与,王屋山也,方七百里,高万,
在冀州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面山而居.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聚室谋曰:与汝,毕力平险,通豫南,
达于汉阴,其则可乎?杂然相许.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且如太行,
王屋何哉?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遗男,其虽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河曲智臾,笑止之曰:不惠甚矣!
以残年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何苦不平?
河曲智叟,以应.操蛇之神,闻惧不已,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山,
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南,之阴,
断焉.愚公精诚,薪火相传,移山不止.

《原文》

太形、王屋二山①,方七百里,高万,本在冀州之南②,河阳之北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④,出入之迂也⑤,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⑥,达于汉阴⑦,可乎?”杂然相许⑧。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⑨,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臾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八千丈,原来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山北面有位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苦于大山堵塞了山北往山南的去路,出入都要绕着山走,于是召集全家商议,说:“我和你们用毕生精力削平险峻,使道路直通豫州之南,到达汉水之阴,行吗?”全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他的老伴提出了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一个小小的土丘也动不了,又能对太行山、玉屋山怎样呢?而且挖出来的土块石头又安放到哪里呢?”大家纷纷说:“倒到渤海的海边,隐土的北边。”愚公于是就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敲石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的海边。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到换牙齿的年龄,蹦蹦跳跳地也跑来帮忙。冬夏季节变换一次,才能往返一趟。河曲一位叫智叟的人笑着劝阻他们,说:“你愚蠢得也太厉害了!以你快要死的年纪,剩下的一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根毫毛也毁不掉,又能对土块和石头怎样呢?”北山愚公长叹道:“你的思想太顽固,顽固得无法说通,连寡妇和小孩都不如。即使我死了,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山却不会再增高,为什么要担心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回答。操蛇的山神听说了,怕他们真的挖个不停,便报告了天帝。天帝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起这两座山,一座放到了朔州的东面,一座放到了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之南、汉水之阴再没有山丘阻塞了。
【注释】
①太形、王屋二山——张湛注:“‘形’,当作‘行’。太行在河内野王具,王屋在河东垣县。”
②冀州——古九州之一,在今河北、山西两省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
③河阳——邑名,春秋属晋国,故城在今河南孟县西 35 里。
④惩——《释文》:“《韩诗外传》云:惩,苦也。”
⑤迂——迂曲,绕远路。
⑥豫——古九州之一,今河南省地区。
⑦汉阴——汉,水名,主干在湖北,流入长江 。阴,水的南岸。
⑧杂然——杂,都,共同。杂然,同声貌。
⑨魁父之丘——张湛注:“魁父,小山也,在陈留界。
⑩隐土——《淮南子·地形训》:“东北薄州曰隐土。”
(11)龀——音 (趁),同“龀”,儿童换齿,因指童年。旧说男八岁,女七岁换齿。
(12)跳——跳跃。《汉书·高帝纪》:“汉王跳。”晋灼曰:“跳,独出意也。”本文作此解亦可通。
(13)彻——通。
(14)苦——《道藏》本、《释文》本、吉府本均作“若”,当据改。
(15)操蛇之神——张湛注:“《大荒经》云:山海神皆执蛇。”
(16)厝同措,安置。朔,地名,当今山西北部。
(17)雍——古九州之一,在今陕西、甘肃二省及青海一部分地区。
(18)陇断——断面高的岗垄,本文指山岗。(陇通垄)


破魔狂魈 发表于 2025-4-25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章义疏

章旨探微
《汤问》篇所载愚公事,非徒述移山之奇,实彰"精诚不息"之道。列子以寓言体阐发《易传》"穷变通久"之理,愚公之"惩山北之塞",正是对生命困局的觉醒;其"聚室而谋",则显"通天下之志"的共同体精神。

文本析义
"方七百里,高万仞"之山势描写,非为夸诞,实取《周髀算经》"极数知来"之法。古以"三"为天数、"七"为地数(见《汉书·律历志》),"万仞"合《考工记》"山形九仞"之制而增益之,皆喻不可移之常理。然愚公"叩石垦壤"之象,恰合《周易·艮卦》"艮其背,不获其身"的笃行义——此老明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道家"反者道之动"的实践注脚。

精诚哲学发微
1. 时间观突破
"子子孙孙无穷匮"之论,解构了线性时间桎梏。此与《庄子·养生主》"薪尽火传"说相表里,将个体生命纳入永恒传承的洪流中。河曲智叟"残年余力"之讥,恰成儒家"逝者如斯"(《论语·子罕》)的庸常认知的反衬。

2. 真情为体
"杂然相许"四字最堪玩味。《礼记·礼运》云:"人情者,圣王之田也。"愚公家族"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坚持,非由外力驱使,实本于血脉相濡的真情。此情上通《尚书·尧典》"克谐以孝"的伦理自觉,下达《孟子》"掘井及泉"的工夫论。

3. 神格化转折
操蛇之神"惧其不已",暗合《中庸》"至诚感神"之说。列子在此化用《山海经》"神祇司山"的传统意象,却赋予其新的伦理内涵——当人力臻于极致,"天命"亦为之改易。帝命夸娥氏二子负山,实喻自然法则向人文精神的妥协。

当代启示
此章对勘《墨子·非攻》"志不强者智不达"可知:华夏先哲早悟"精神动能"之要义。愚公之"愚",恰是破除工具理性的生命智慧。今人当思:在"计算理性"盛行的时代,是否更需要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愚公精神?

(全文798字,依传统注疏体例,谨呈管见)
水亦寒 发表于 2025-6-3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章义理发微

《列子·汤问》篇所载愚公移山寓言,实为道家"至诚感通"哲学之形象诠释。本文拟从三个维度剖析其深层意蕴:

一、形器之碍与心志之恒的辩证
文本以"方七百里,高万仞"极言山体之巨,而"年且九十"强调形骸之衰,构成双重否定性前提。然愚公"聚室而谋"之举,恰彰显《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本质。其"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的具体实践,正合《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的修为路径。这种以有限生命对抗无限障碍的壮举,实为道家"反者道之动"的生动体现。

二、家族伦理与道统传承的隐喻
"子子孙孙无穷匮"的宣言,表面言血脉延续,深层暗喻道统承传。列子在此化用《尚书》"世世享德"的典训,将个体生命纳入永恒的精神谱系。智叟"残年余力"之讥,恰如《庄子》中讥笑大鹏的学鸠,代表世俗认知的局限。而"山不加增"的理性判断,实为对《老子》"大曰逝,逝曰远"天道观的具象化演绎。

三、神话结局的哲学解码
帝"感其诚"而命夸娥氏二子负山的超现实结局,当解读为《周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意象化表达。此与《淮南子》"神农憔悴,尧瘦癯,舜霉黑"的圣王叙事同出一源,共同构建了道家"至德通神"的认知范式。郭象注《庄子》所谓"有情而自得者"正可为此作注。

要之,愚公形象实为列子塑造的"道体人格化"典范。其移山壮举既蕴含《易经》"穷变通久"的辩证思维,又暗合《大学》"止于至善"的修为境界。今日重读此篇,于"精诚不息"的古老训诫中,犹可感受中华文明"生生不已"的永恒精神。学者当超越字面解读,在"子子孙孙"的永恒承诺中,体认民族文化基因中的不朽生命意志。
陆行 发表于 2025-9-6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汤问》所载“愚公移山”之事,诚为华夏精神之瑰宝,其寓意深远,非止于寓言表相,更蕴藏国学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要义。今试以专业之视角,析其文理,明其精神。

一、地理之困与人心之恒
文中以太行、王屋二山为象,其“方七百里,高万仞”,非仅状山势之巍峨,更喻人生际遇中不可回避之艰阻。愚公“面山而居”,苦于“出入之迂”,乃聚室而谋,欲“毕力平险”。此非匹夫之勇,实为智者之思:以有限之生命,直面无限之自然,其志在通“豫南”“汉阴”,乃求通达之道,暗合《易经》“穷则变,变则通”之理。

二、子子孙孙与天道不息
愚公言:“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此语实为全篇精神核心。儒家重血脉赓续,更重道统传承;道家亦言“生生之谓易”。愚公以家族之绵延,应山川之永恒,正是以“人道”契“天道”,以不息之真情,应无穷之变化。其志非在一己之功,而在世代之业,此即《中庸》所谓“至诚无息”之境。

三、智叟之辩与大道之辩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相讥,此代表世俗功利之见。而愚公答以“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实则以动态之发展观,破静态之局限论。此间暗含《庄子》“小知不及大知”之思辨,亦与儒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训相合。智叟见形,愚公见神;智叟计利,愚公怀道。

四、神助之缘与诚感天地
结局中“帝感其诚”,命神负山,非迷信之谈,乃象征“至诚动天”之哲学理念。《尚书》云:“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愚公之诚,非求神助,而神自助之,正是“天人感应”之体现。此与《孟子》“尽心知性则知天”一脉相承:人之精诚至极,可通于天心。

结语
愚公移山之事,非倡人力胜天,乃彰“真情不息”之道。其精神内核在于:以世代相承之志,破时空之限;以精诚不懈之心,通天地之道。今人读此,当悟“移山”非在移山,而在移心——心障既除,万壑可平。此诚中华文化中“力行近仁”“至诚如神”之永恒明证。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