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8|回复: 1

[道学研究] 《列子》卷4仲尼诗解6不识不知顺帝之则顺物自然至道真情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2-22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列子》卷4仲尼诗解6不识不知顺帝之则顺物自然至道真情
题文诗:
尧治天下,五十,不知天下,治不治欤?
不知亿兆,愿戴已欤,不愿戴欤?顾问左右,
左右不知.外朝,外朝不知.在野,
在野不知.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谣曰:
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尧喜问曰:谁教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
大夫,曰古诗也.还宫召舜,禅以天下,
不辞.关尹喜曰:在己无居,形物著.
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也,
物者也.物自违道,道不违物.道者,
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
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
至道真情,真情遍在,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其所.非有心者,
所能得远,非无心者,所能得近;默而得之,
性成之者,唯得之.知而亡情,能而不为,
真知真能.无知,何能情欲?不能,
何能?聚块积尘,虽无为而,理也.
《原文》
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不治欤?不知亿兆之愿戴已欤,不愿戴己欤?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野,在野不知。尧乃微服游于康衢①,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②,莫匪尔极③,不识不知④顺帝之则⑤。”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问大夫。大夫曰:“古诗也⑥。”尧还宫,召舜,因禅以天下⑦。舜不辞而受之。
【译文】
尧治理天下五十年,不知道天下治理好了呢,还是没有治理好?不知广大百姓愿意拥戴自己呢,还是不愿意拥戴自己?回头问左右的人,左右的人不知道。问宫外朝廷上的百官,他们也不知道。问不做官的百姓,他们又不知道。尧于是穿上百姓的衣服在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游览打听,听到有儿童唱的歌谣说:“您养育我们百姓,没有不合您的准则。大家全都不知不觉,遵循着天帝的法则。”尧高兴地问道:“谁教你唱这首歌的?”儿童答道:“我们是从大夫那里听来的。”又问大夫。大夫说,“这是一首古诗。”尧回到宫中,召见舜,便把帝位让给了他。舜没有推辞便接受了。
【注释】

①康衢——衢,音 (渠)。康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②立我蒸民——立,成。蒸,张湛注:“蒸,众也。”
③莫匪尔极——匪,通“非”。尔,你。极,准则。
④不识不知——犹言不知不觉。
⑤顺帝之则——则,法则。此句言顺应天帝的法则,以上四句诗,前二句今见于《诗·周颂·思文》,后二句今见于《诗·大雅·皇矣》。
⑥古诗也——张湛注:“当今而言古诗,则今同于古也。”古人把上古想像为最理想的社会,“今同于古”是对天下治理得好的赞扬。
⑦禅——音 (善),以帝位让人。张湛注:“功成身退。”

《原文》

关尹喜曰:“在己无居①,形物其箸②。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故其道若物者也③。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用之弥满六虚④,废之莫知其所。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⑤。知而亡情⑥,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发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聚块也,积尘也。虽无为而非理也⑦。
【译文】
关尹喜说:“只要自己不执著,一切有形之物就会自然显著。这时事物的运动就会像水一样流畅,事物的静止就会像镜子一样平净,事物的反应就会像回声一样迅速,所以事物的道本来是顺应事物的变化的。只有事物违背道,道不会违背事物。善于顺应道的人,也不用耳朵,也不用眼睛,也不用体力,也不用心思;想去顺应道却又使用眼睛、耳朵、形体与心智去寻求,就不得当了。道看上去在前面,忽然又到了后面;使用它能充满上下四方,不用它又不知道它在哪里。也不是有心人能使它远离,也不是无心人能使它靠近,只有能以沉默去取得、顺应本性去成就的人才能得到它。懂得了而不去用情,有能力而不去作为,这才是真正的知、真正的能。发用无知,怎么会有情?发用无能,怎么会有为?不过是聚集起来的土块,积累起来的尘埃罢了。仅仅是无为,还不是自然的理。
【注释】
①居——固执,执著。张湛注:“汛然无系,岂有执守之所?”
②形物其著——张湛注:“形物犹事理也。事理自明,非我之功也。”杨伯峻,“《庄子·天下篇》作‘形物自著’。细味张注,似张湛所据本亦作‘自箸’。作‘其’者于义不长,或‘为’字之讹误欤?”
③若——顺从。
④六虚——上下四方空虚之处。
⑤而性成之——俞樾:“‘而性成之’当作‘性而成之’。《汤问篇》‘默而得之,性而成之’是其证。”性,本性,自然之性,此处指顺应事物的本性。
⑥亡——《集释》:“亡,北宋本、吉府本、世德堂本作‘忘’。”
⑦虽无为而非理也——卢重玄解:“夫无为者而无不为也。若兀然如聚块、积尘者,虽则去情无为,非至理者也。”

廖目 发表于 2025-4-11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颂·思文》,后二句今见于《诗·大雅·皇矣》,可见此诗在周代尚在流传。
⑥古诗——指上古流传之诗。张湛注:“此诗今见《毛诗·大雅·皇矣》篇,但文小异。”
⑦禅以天下——禅,音 shàn,让位。

《诠释》
此章以尧舜禅让之事为引,阐发“顺帝之则”的至道境界。尧治天下五十载,却不知治乱与否,亦不察民心向背,此非昏聩,恰是其“无为而治”的体现。童子所歌“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正是对尧治道的诗意概括——不刻意求知,不强行干预,唯顺应天道自然,此即《老子》“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深意。

关尹子云:“在己无居,形物自著。”此言至人虚己应物,如水镜般澄明,如回响般自然。道本顺物,物自违道;善顺道者,不假耳目心力,若执意以视听形智求之,反失其真。此与《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相通,皆强调摒弃人为造作,回归天真本性。

末段“聚块积尘,虽无为而非至理”尤为精警。土木之无为,乃死寂之态;圣人之无为,却是“性成之者”的活泼境界。真知者忘情,真能者不为,如尧之禅让、舜之受命,皆发乎自然,非由计度。此即“默而得之”的玄妙——道不在远求,而在返观自性;不在强为,而在率性而行。

《结语》
列子此章以史证道,揭示“顺物自然”的治理智慧与生命境界。尧舜之事非徒为美谈,实为“至道真情”的注脚:治天下者当如童子谣中“不识不知”,修身者当效关尹子“形物自著”。唯有摒弃机心,方能与道冥合,此即中华文化“天人合一”之真谛。
偶涉诗情 发表于 2025-4-30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仲尼》篇第六节阐发"顺帝之则"的治道精微,其文虽简而义理深远。今就尧治天下之典,析其三重玄旨如次:

一、无为而治的认知境界
"不知天下治不治"非真不知,乃"知止其所不知"的至知状态。《道德经》云"知不知,上",尧之"三问不知"正体现圣王"去名守朴"的执政智慧。郭象注《庄子》言"尧实冥矣",此"冥"即泯除主客对立的认知方式,与童谣"不识不知"互为表里。盖治国之极,在使百姓日用而不知,犹鱼不知水,此《周易》"百姓日用而不知"之妙境。

二、顺物自然的实践维度
"微服康衢"之举,暗合《论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的察政之道。童谣"立我蒸民,莫匪尔极"出自《诗经·周颂》,其"极"字当训为"中",与《尚书》"建中于民"相呼应。尧不恃权位而体察民情,正是《庄子》"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的具现。列子特以童谣为载体,喻示天道至理往往显于质朴之言,此即王弼所谓"得象忘言"的认知路径。

三、真情流行的治道本体
"不识不知"非蒙昧状态,乃《中庸》"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诚明境界。朱熹解此谓"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正可诠释尧政"荡荡乎民无能名"的特质。文中"微服""在野"等细节,皆昭示治道之本在超越权力异化,回归《孟子》"与民同乐"的真情政治。此与《列子》全书"贵虚""任真"思想一脉相承,较之儒家"仁政"更凸显自然无为的维度。

要之,本节以尧政为喻,构建起"认知-实践-本体"的三重治道体系。其"顺帝之则"非外在规范,实为内在自然之序,与《周易》"各正性命"、《老子》"道法自然"共同构成先秦天道观的核心表述。读者当透过文字表象,体认其中"真知""真情"相融互摄的哲学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