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0|回覆: 0

[道學研究] 【莊子】雜篇卷6讓王詩解7非其義者不受其祿無道之世不踐其土

[複製連結]
+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2-7 15: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6讓王詩解7非其義者不受其祿無道之世不踐其土
題文詩:
舜以天下,讓其,北人無擇,曰異哉,
後為人,居畎畝中,游堯之門;不若是而,
又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見之.自投,
清冷之淵.湯將伐,因卞隨謀,卞隨:
非吾事也.湯曰孰可?曰吾不知.因督光謀,
瞀光:非吾事也.湯曰孰可?曰吾不知.
乃問:伊尹何如?瞀光對:強力忍垢,
不知其他.遂與伊尹,謀伐,攻而克之.
以讓卞隨,卞隨辭曰:之伐,謀乎我必,
以我為賊;勝桀讓必,以我為貪;吾生亂世,
無道之人,再來漫我,以其辱行,不忍數聞!
乃自投,稠水而死.於是,讓瞀光曰:
者謀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胡不立乎?瞀光辭曰:廢上非義;殺民非仁;
人犯其難,我享其利,非廉也,吾聞之曰:
非其義者,不受其祿;無道之世,不踐其土;
況尊我乎!不忍久見.乃負石而,自沉廬水.
至廉至潔,至清至正,仁至義盡,君子真情,
情真義深,義薄雲天,取之有道,必正必義.
【原文】

  舜以天下讓其友北人無擇(1),北人無擇曰:『異哉,後之為人也(2),居於畎畝之中(3),而游堯之門(4)。不若是而已(5),又欲以其辱行漫我(6)。吾羞見之。』因自投清冷之淵(7)。  湯將伐(8),因卞隨而謀(9),卞隨曰:『非吾事也。』湯曰:『孰可(10)?』曰:『吾不知也。』湯又因督光而謀(11),瞀光曰:『非吾事也。』湯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湯曰:『伊尹何如(12)?』曰:『強力忍垢(13),吾不知其他也。』湯遂與伊尹謀伐桀,克之(14)。以讓卞隨,卞隨辭曰:『後之伐也謀乎我,必以我為賊也(15);勝桀而讓我,必以我為貪也。吾生乎亂世,而無道之人再來漫我以其辱行(16), 吾不忍數聞也(17)!』乃自投稠水而死(18)。湯又讓瞀光,曰:『知者謀之(19), 武者遂之(20),仁者居之(21),古之道也。吾子胡不立乎(22)?』瞀光辭曰:『廢上(23),非義也;殺民(24),非仁也;人犯其難(25),我享其利,非廉也。吾聞之曰:「非其義者,不受其祿;無道之世,不踐其土。」況尊我乎(26)!吾不忍久見也。』乃負石而自沉於廬水(27)。【譯文】
   舜把天下讓給他的朋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說:『奇怪啊,國王的為人,本來處于田畝之中,而卻遊歷於堯帝之門。不就是如此而已,還要用他的恥辱行為來法污於我。我見到他感到羞恥。』因而自己投入清冷之淵而死。
    商湯要討伐夏桀,就這件事與卞隨商量,卞隨說:『這不是我的事情。』商湯說:『跟誰說可以?』說:『我不知道。』商湯又就此事同務光商量,務光說:『這不是我的事情。』商湯說:『跟誰說可以?』說:『我不知道。』商湯說: 『伊尹怎樣?』曰:『他能勉強己力而忍受恥辱,我不知道他別的了。』湯 就和伊尹策謀討伐夏桀,戰勝了夏桀。湯讓位給卞隨,卞隨推辭說:『君主伐桀時找我謀劃,一定以為我是殘忍的人:戰勝了夏桀而讓位給我,一定認為我是個貪婪的人。我生活在亂世,而無道的人一再用恥辱的行為來玷污我, 我不能忍受屢次的攪擾!』於是自投稠水而死。商湯又讓位給務光,說:『有智慧的人策謀之,武勇的人完成之,仁義的人來就位,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 你為什麼不即位呢?』務光推辭說:『廢黜君上,不是義;殺害人民,不是仁;別人犯難,我享其利,不是廉。我聽說:「不合於義的,不接受它的利祿;無道的社會,不踏它的土地。」何況是把我尊奉君位呢!我不忍心長久地目睹這種情況。』於是背負石頭而自沉干廬水。
【注釋】

(1)北人無擇:人名,姓北人,名無擇。
(2)後:指君主。
(3畎:田間水溝。畎畝:指田間。
(4)游堯之門:游於天子之門。
(5)若:但,不如。是:如此,這。已:止。
(6)辱行:可恥的行為。漫:污弄。
(7)清泠(líng):江中的淵名。 (8)湯,商湯。桀:夏桀。
(9)因,就,從事,卞隨:人名,姓卞名隨,當時的隱者。
(10)孰:誰。
(11)瞀光:即務光,夏人。
(12)伊尹:商初的大臣,名伊,尹是官名,奴隸出身。
(13)強力:自勉頑強。忍垢:忍受恥辱。
(14)克,勝。
(15)賊:殘忍。
(16)辱行:恥辱的行為。
(17)數(shuò):屢次。聞:攪擾。
(18)椆(zhōu)水:即桐水,在穎川。
(19)知,通智。知者謀之,指伊尹。

(20)遂:完成,武者遂之:指湯自己。
(21)居之:居天子的地位。仁者:指瞀光。
(22)吾子:你。胡:何,立:古位字。
(23)廢上:指湯放桀。
(24)殺民:指湯用兵。
(25)人犯其難:別人冒險。
(26)尊我,推我為君。
(27)廬水:廬江,當在安徽,舊注說其在遼東不可信。

陳之膛 發表於 2025-4-25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莊子·讓王】"非義不祿,無道不居"義疏
【讓王】篇載舜讓天下於北人無擇、湯謀卞隨二事,以"非其義者不受其祿,無道之世不踐其土"為綱,深契莊子"尊生輕物"之旨。此二子之拒祿投淵,非沽名之行,實為道家"葆真守朴"之極致體現,今試析其義理。

一、北人無擇之"恥德"
北人無擇斥舜"居畎畝之中,游堯之門",謂其先隱後仕為"辱行漫我"。此語直指道家"德行之純"。【刻意】篇云:"純素之道,唯神是守",舜之由隱入仕,在無擇眼中已成"喪己於物"(【繕性】語)。其投清冷之淵,非畏死也,乃以死明"不染世垢"之志。郭象注"清冷"為"至潔之所",正合【逍遙遊】"神人無功"之境——寧捨生全真,不委身濁世。

二、卞隨之"黜智"
湯伐桀而謀卞隨,卞隨拒答而投椆水,此中深意有三:其一,兵者兇器,"謀"即涉不祥,【老子】"戰勝以喪禮處之"可互參;其二,卞隨"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間世】),以沉默瓦解湯之權謀;其三,椆水之沉,猶【盜跖】篇"鮑焦抱木而死",以極端方式否定整個暴力更迭的合法性。成玄英疏謂"避害全真",未若視作對"以暴易暴"歷史的徹底棄絕。

三、莊學"讓王"之本懷
此二事非倡輕生,實喻"天下至重不可輕受"(呂惠卿說)。【讓王】篇連舉辭讓之事,皆申【養生主】"為善無近名"之義:
1. 祿位之辨:受祿必涉義利權衡,道家以"無道則隱"截斷眾流,較儒家"天下有道則見"更顯決絕。
2. 土地之喻:"不踐其土"非僅地理隔絕,更象徵精神上"無何有之鄉"(【應帝王】)的構建。
3. 生死之觀:投淵之舉,實以形骸之毀成全"懸解"(【大宗師】),較之苟活於濁世,反得"大歸"。

結語
北人無擇、卞隨之烈,乃莊子對"喪己於物,失性於俗"(【繕性】)的終極批判。其"非義不祿"近於孟子"非其道一簞食不可受",而"無道不居"之徹底性,則唯莊學獨有。讀者當透過"讓王"表象,體認其中"尊生—外物—守神"的哲學鏈環,方不負漆園示現之深心。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訓詁為基,融匯郭象、成玄英、呂惠卿諸家注,參以【老子】【莊子】內篇互證,力避空疏之弊。莊學"讓王"非史實記錄,乃寓言寄意,解讀者當以哲學視角觀其精神內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