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7|回复: 2

[道学研究] 《庄子》杂篇卷6让王诗解7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2-7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篇卷6让王诗解7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
题文诗:
舜以天下,让其,北人无择,曰异哉,
后为人,居畎亩中,游尧之门;不若是而,
又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见之.自投,
清冷之渊.汤将伐,因卞随谋,卞随:
非吾事也.汤曰孰可?曰吾不知.因督光谋,
瞀光:非吾事也.汤曰孰可?曰吾不知.
乃问:伊尹何如?瞀光对:强力忍垢,
不知其他.遂与伊尹,谋伐,攻而克之.
以让卞随,卞随辞曰:之伐,谋乎我必,
以我为贼;胜桀让必,以我为贪;吾生乱世,
无道之人,再来漫我,以其辱行,不忍数闻!
乃自投,稠水而死.于是,让瞀光曰:
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
胡不立乎?瞀光辞曰:废上非义;杀民非仁;
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之曰:
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
况尊我乎!不忍久见.乃负石而,自沉庐水.
至廉至洁,至清至正,仁至义尽,君子真情,
情真义深,义薄云天,取之有道,必正必义.
《原文》

  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1),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2),居于畎亩之中(3),而游尧之门(4)。不若是而已(5),又欲以其辱行漫我(6)。吾羞见之。”因自投清冷之渊(7)。  汤将伐(8),因卞随而谋(9),卞随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10)?”曰:“吾不知也。”汤又因督光而谋(11),瞀光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曰:“吾不知也。”汤曰:“伊尹何如(12)?”曰:“强力忍垢(13),吾不知其他也。”汤遂与伊尹谋伐桀,克之(14)。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15);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漫我以其辱行(16), 吾不忍数闻也(17)!”乃自投稠水而死(18)。汤又让瞀光,曰:“知者谋之(19), 武者遂之(20),仁者居之(21),古之道也。吾子胡不立乎(22)?”瞀光辞曰:“废上(23),非义也;杀民(24),非仁也;人犯其难(25),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之曰:‘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尊我乎(26)!吾不忍久见也。”乃负石而自沉于庐水(27)。【译文】
   舜把天下让给他的朋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说:“奇怪啊,国王的为人,本来处于田亩之中,而却游历于尧帝之门。不就是如此而已,还要用他的耻辱行为来法污于我。我见到他感到羞耻。”因而自己投入清冷之渊而死。
    商汤要讨伐夏桀,就这件事与卞随商量,卞随说:“这不是我的事情。”商汤说:“跟谁说可以?”说:“我不知道。”商汤又就此事同务光商量,务光说:“这不是我的事情。”商汤说:“跟谁说可以?”说:“我不知道。”商汤说: “伊尹怎样?”曰:“他能勉强己力而忍受耻辱,我不知道他别的了。”汤 就和伊尹策谋讨伐夏桀,战胜了夏桀。汤让位给卞随,卞随推辞说:“君主伐桀时找我谋划,一定以为我是残忍的人:战胜了夏桀而让位给我,一定认为我是个贪婪的人。我生活在乱世,而无道的人一再用耻辱的行为来玷污我, 我不能忍受屡次的搅扰!”于是自投稠水而死。商汤又让位给务光,说:“有智慧的人策谋之,武勇的人完成之,仁义的人来就位,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 你为什么不即位呢?”务光推辞说:“废黜君上,不是义;杀害人民,不是仁;别人犯难,我享其利,不是廉。我听说:‘不合于义的,不接受它的利禄;无道的社会,不踏它的土地。’何况是把我尊奉君位呢!我不忍心长久地目睹这种情况。”于是背负石头而自沉干庐水。
【注释】

(1)北人无择:人名,姓北人,名无择。
(2)后:指君主。
(3畎:田间水沟。畎亩:指田间。
(4)游尧之门:游于天子之门。
(5)若:但,不如。是:如此,这。已:止。
(6)辱行:可耻的行为。漫:污弄。
(7)清泠(líng):江中的渊名。 (8)汤,商汤。桀:夏桀。
(9)因,就,从事,卞随:人名,姓卞名随,当时的隐者。
(10)孰:谁。
(11)瞀光:即务光,夏人。
(12)伊尹:商初的大臣,名伊,尹是官名,奴隶出身。
(13)强力:自勉顽强。忍垢:忍受耻辱。
(14)克,胜。
(15)贼:残忍。
(16)辱行:耻辱的行为。
(17)数(shuò):屡次。闻:搅扰。
(18)椆(zhōu)水:即桐水,在颖川。
(19)知,通智。知者谋之,指伊尹。

(20)遂:完成,武者遂之:指汤自己。
(21)居之:居天子的地位。仁者:指瞀光。
(22)吾子:你。胡:何,立:古位字。
(23)废上:指汤放桀。
(24)杀民:指汤用兵。
(25)人犯其难:别人冒险。
(26)尊我,推我为君。
(27)庐水:庐江,当在安徽,旧注说其在辽东不可信。

陈之膛 发表于 2025-4-25 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让王》"非义不禄,无道不居"义疏
《让王》篇载舜让天下于北人无择、汤谋卞随二事,以"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为纲,深契庄子"尊生轻物"之旨。此二子之拒禄投渊,非沽名之行,实为道家"葆真守朴"之极致体现,今试析其义理。

一、北人无择之"耻德"
北人无择斥舜"居畎亩之中,游尧之门",谓其先隐后仕为"辱行漫我"。此语直指道家"德行之纯"。《刻意》篇云:"纯素之道,唯神是守",舜之由隐入仕,在无择眼中已成"丧己于物"(《缮性》语)。其投清冷之渊,非畏死也,乃以死明"不染世垢"之志。郭象注"清冷"为"至洁之所",正合《逍遥游》"神人无功"之境——宁舍生全真,不委身浊世。

二、卞随之"黜智"
汤伐桀而谋卞随,卞随拒答而投椆水,此中深意有三:其一,兵者凶器,"谋"即涉不祥,《老子》"战胜以丧礼处之"可互参;其二,卞随"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间世》),以沉默瓦解汤之权谋;其三,椆水之沉,犹《盗跖》篇"鲍焦抱木而死",以极端方式否定整个暴力更迭的合法性。成玄英疏谓"避害全真",未若视作对"以暴易暴"历史的彻底弃绝。

三、庄学"让王"之本怀
此二事非倡轻生,实喻"天下至重不可轻受"(吕惠卿说)。《让王》篇连举辞让之事,皆申《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之义:
1. 禄位之辨:受禄必涉义利权衡,道家以"无道则隐"截断众流,较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更显决绝。
2. 土地之喻:"不践其土"非仅地理隔绝,更象征精神上"无何有之乡"(《应帝王》)的构建。
3. 生死之观:投渊之举,实以形骸之毁成全"悬解"(《大宗师》),较之苟活于浊世,反得"大归"。

结语
北人无择、卞随之烈,乃庄子对"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缮性》)的终极批判。其"非义不禄"近于孟子"非其道一箪食不可受",而"无道不居"之彻底性,则唯庄学独有。读者当透过"让王"表象,体认其中"尊生—外物—守神"的哲学链环,方不负漆园示现之深心。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训诂为基,融汇郭象、成玄英、吕惠卿诸家注,参以《老子》《庄子》内篇互证,力避空疏之弊。庄学"让王"非史实记录,乃寓言寄意,解读者当以哲学视角观其精神内核。
好啊秒秒 发表于 2025-7-27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让王》第七节诠解:道义高节与士人风骨

《让王》篇所载北人无择、卞随、务光之事,乃庄子借古喻今,阐发士人守道不屈之志。此节以“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为纲,剖判三种拒世之姿,皆以生命践履道义,其精神内核可析为三义:耻于污行、谋而不与、负石自沉,层层递进,终归于“让王”之真谛——非辞天下,乃辞天下之所累也。

一、北人无择:耻德之洁,以死全节
舜让天下于友人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斥曰:“君之居畎亩而游尧门,已失本真;今复以污行漫我,是辱我也!”遂投清冷之渊。此节关键在“漫我”二字。《说文》释“漫”为“污也”,谓舜以仕途之浊染我清白。北人无择之死,非拒舜之让,乃拒舜之“失道”。盖古之隐者,视道义重于生死,庄子以“清冷”喻其志节如寒泉不染,与《刻意》篇“就薮泽,处闲旷”遥相呼应,申明士人当以“无江海而闲”为至高境界。

二、卞随、务光:谋而不与,负石自沉
汤伐桀前问计卞随,卞随对曰:“非吾事也。”及克桀,让天下于务光,务光曰:“废上非义,杀民非仁。”遂负石自溺。二人之行,尤具深意:卞随之“非吾事”,非推诿也,乃不与无道谋;务光之“负石”,则喻以重负自绝,明“无道之世不可载”之理。此与《论语》“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异曲同工,然庄子更进一层——非仅不仕,更以死绝其念。史迁《伯夷列传》言“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正可互参。

三、道义之极:超越让王形式
世人多惑于“让王”表象,实则庄子所重者在“让心”。北人无择等三人,皆以极端方式揭示:天下虽大,不若性分之真;禄位虽重,难抵道义之洁。其死非殉名,乃殉道也。《逍遥游》言“至人无己”,此三人可谓“无己”之践履者——弃天下如弃敝屣,终以“无累”臻于逍遥。后世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皆得此髓。

结语
庄子借让王之事,非议世俗权位之争,而标举“道尊于势”之旨。今人读此,当思:士之节操,不在拒受之间,而在心之所安。若天下无道,虽万钟亦污我巾冠;若性分得全,即清泠可寄此生。此乃《让王》第七节之真解,亦华夏士人精神之永恒镜鉴。

(全文约780字)
宋考而 发表于 2025-9-7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让王》篇中“非其义者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之论,实为庄子借古贤之行迹,阐发士人持守本真、超然物外之精神境界。此章以舜让天下于北人无择、汤谋伐桀于卞随二事为经纬,深契道家“葆真避患”之要义,非徒述史,实乃喻道。

北人无择闻舜以天下相让,慨然叹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其言绝非轻蔑,实是对世俗权力体系之彻底疏离。昔舜躬耕历山而受尧禅,本已超然畎亩之间,今复以天下授人,在无择观之,犹若以尘世之重累浸染至清之性。所谓“辱行漫我”,非拒舜之诚,乃拒权力本身对自然心性之玷污。故宁投清冷之渊以全其真,此与《逍遥游》中神人“孰肯以物为事”之精神一脉相承,彰显道家“宁曳尾涂中”而不失己志的气节。

卞随对汤之问,更见深意。汤欲伐桀而询其谋,卞随答以“非吾事也”,其后更谓“无道之世,不践其土”。此非消极避世,乃是对“道”与“世”关系的深刻洞察。道家所言“无道之世”,非仅指政治昏乱,更喻指人心失其自然、天下逐物而不返的状态。卞随“自投椆水”之举,与北人无择投渊相映,皆以极致方式昭示:当世之浊不可涤时,惟存身以全道,方是对天道最高的敬意。

庄子借二人之死,非倡轻生,实喻“重其生者不轻死”之理。此“生”非肉身之存,乃精神之纯白未亏。儒家有“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训,而道家更进一层:隐非藏身丘壑,而是心超万象。故“不践其土”非拒履实地,乃心不滞于权欲之境;“不受其禄”非辞富贵,乃神不役于外物之累。

综观全篇,庄子以诗解形式点明:真正让王者,非让天下也,让天下之所累也。北人无择、卞随之流,虽未居王位,其心早已逍遥于无何有之乡。此正是“丧天下者如弃敝屣”的至高境界,亦为后世士人立下一面照鉴灵魂的明镜:当世道与人心相悖时,守其真远比顺其势更为珍贵。

以上内容根据《庄子·让王》篇精神阐发,力求契合先秦道家思想本旨,共计798字。文中保留原帖标题及核心概念,通过分析人物行为背后的哲学隐喻,揭示道家对生命本质与政治权力的独特观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