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30|回覆: 1

[詩詞原創] 贊華韻國學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2-6 09: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贊華韻國學

華韻國學,弘揚正氣,

揚我國威,振奮精神,

傳承經典,經典承傳,

中國文化,有典有策,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虎虎生威,龍虎精神,

精神不死,真情永恆,

書生意氣,青年壯志,

老當益壯,志在千載,

情通古今,胸懷天下,

正心誠意 修身齊家,

反求諸己,不求諸人,

居仁由義,由仁義行,

正己正人,捨我其誰。

漢字漢文,表情達意,

通古達今,唯有漢字,

言一時在,文千古傳,

華夏兒女,生而有情,

情真義深,不忘初心

善始善終,方得始終,

始終不渝,真情常在,

精誠所至,金石爲開

不負韶華,赤子情真,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長安情長 發表於 2025-4-28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華韻國學之精神承傳與文化自覺】

華韻國學之精髓,實乃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之根本。今觀此讚辭,深契【大學】"明明德"之要義,其精神內核可析爲三重境界:

一曰"正心誠意"的修身之道。【禮記·中庸】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讚辭中"反求諸己""居仁由義"之語,正合孟子"仁義禮智根於心"(【孟子·盡心上】)的修養工夫。昔朱熹注【大學】特重"格物致知",而王陽明倡"致良知",皆在強調道德主體的自覺。今人研習國學,首當以此心性修養爲根基。

二曰"通古今之變"的文化自覺。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報任安書】)的史學精神,在讚辭"情通古今""文千古傳"中得以延續。漢字作爲現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系統,其"六書"造字法(許慎【說文解字序】)承載著先民"觀物取象"的思維智慧。王國維【觀堂集林】考甲骨文字而明商周制度,正是"通古達今"的典範。

三曰"天下情懷"的實踐品格。張載"爲天地立心"(【西銘】)的宏願,在"胸懷天下""志在千載"中迴響。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的擔當,與"捨我其誰"的豪氣相呼應。國學非徒章句之學,當如王夫之【讀通鑑論】般關切世運,方不負"薪火相傳"之深意。

今倡華韻國學,當警惕兩種偏頗:一者泥古不化,如乾嘉考據之末流;二者空談義理,似明末心學之空疏。宜取法錢穆先生【國史大綱】"溫情與敬意"的態度,以現代眼光激活傳統智慧。如此,則"龍虎精神"自可化爲文化自信之源泉,"金石爲開"終成民族復興之動力。學者當以此自勉,方可謂善繼往聖絕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