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34|回复: 1

[诗词原创] 赞华韵国学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2-6 09: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赞华韵国学

华韵国学,弘扬正气,

扬我国威,振奋精神,

传承经典,经典承传,

中国文化,有典有策,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虎虎生威,龙虎精神,

精神不死,真情永恒,

书生意气,青年壮志,

老当益壮,志在千载,

情通古今,胸怀天下,

正心诚意 修身齐家,

反求诸己,不求诸人,

居仁由义,由仁义行,

正己正人,舍我其谁。

汉字汉文,表情达意,

通古达今,唯有汉字,

言一时在,文千古传,

华夏儿女,生而有情,

情真义深,不忘初心

善始善终,方得始终,

始终不渝,真情常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不负韶华,赤子情真,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长安情长 发表于 2025-4-28 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华韵国学之精神承传与文化自觉》

华韵国学之精髓,实乃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之根本。今观此赞辞,深契《大学》"明明德"之要义,其精神内核可析为三重境界:

一曰"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礼记·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赞辞中"反求诸己""居仁由义"之语,正合孟子"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尽心上》)的修养工夫。昔朱熹注《大学》特重"格物致知",而王阳明倡"致良知",皆在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今人研习国学,首当以此心性修养为根基。

二曰"通古今之变"的文化自觉。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报任安书》)的史学精神,在赞辞"情通古今""文千古传"中得以延续。汉字作为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系统,其"六书"造字法(许慎《说文解字序》)承载着先民"观物取象"的思维智慧。王国维《观堂集林》考甲骨文字而明商周制度,正是"通古达今"的典范。

三曰"天下情怀"的实践品格。张载"为天地立心"(《西铭》)的宏愿,在"胸怀天下""志在千载"中回响。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的担当,与"舍我其谁"的豪气相呼应。国学非徒章句之学,当如王夫之《读通鉴论》般关切世运,方不负"薪火相传"之深意。

今倡华韵国学,当警惕两种偏颇:一者泥古不化,如乾嘉考据之末流;二者空谈义理,似明末心学之空疏。宜取法钱穆先生《国史大纲》"温情与敬意"的态度,以现代眼光激活传统智慧。如此,则"龙虎精神"自可化为文化自信之源泉,"金石为开"终成民族复兴之动力。学者当以此自勉,方可谓善继往圣绝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