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93|回复: 1

[道学研究] 《庄子》杂篇卷6让王诗解5学而能行养志忘利致道忘心知足不累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1-30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篇卷6让王诗解5能行养志忘利致道忘心知足
题文诗: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
桑以为枢,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
匡坐弦歌.子贡乃,乘大马车,中绀表素,
不容车,往见原宪.原宪于是,华冠縰履,
杖黎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曰:
宪闻无财,谓之贫也,不能,行谓之病;
宪贫非病.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
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
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曾子居卫,
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
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缨绝,肘,
纳屡踵决,而歌,诗经商颂,声满天地,
若出金石.天子不臣,诸侯不友.养志忘形,
养形忘利,致道忘心.孔子谓曰:家贫居卑,
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
田五十亩,足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
以为丝麻;鼓琴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
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变容:
善哉回意!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
审自得者,失之不惧;行修内者,无位不怍;
丘诵久矣,今于,而后见之,是丘之得.  
《原文》
   原宪居鲁(1),环堵之室(2),茨以生草(3);蓬户不完(4),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6),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7)。子贡乘大马(8),中绀而表素(9),轩车不容巷(10),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縰履(11),杖黎而应门(12)。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13)。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14),比周而友(15),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16),舆马之饰(17), 宪不忍为也。”【译文】
原宪住在鲁国,方丈的居室,青草盖顶;蓬蒿门户不完整,用桑条作门轴而窗户简陋;以破毡问隔两个居室,屋顶漏雨地上潮湿,他端坐而弹琴诵诗。子贡乘坐四头大马拉的车子,里边穿的青红色衣服而外面穿着白色衣服, 大夫用的车子小巷不能出入,走去见原宪。原宪戴着桦皮帽和穿着无跟草鞋, 柱着灰菜茎的手杖而接应在门前。子贡说:“唉!先生你有什么病了?”原宪回答他说:“我听夫子说过,没有钱财叫做贫困,学而不能实践叫做病。 现在我是贫困,并不是有病。”子贡进退两难而有愧色。原宪笑着说:“要是观望世俗好恶而行事,结党营私而交友,学习不务本而显誉于人,教育不善导别人而自专为己,失掉了仁义,装饰了车马,我不忍心这样去做的。”
【注释】
(1)原宪:人名,字恩,鲁人,一说宋人,孔子的弟子。
(2)环堵:一丈为堵。环堵即室之四周墙各一丈。
(3)茨:房盖。草:青草。
(4)蓬户:蓬草编的门户。
(5)桑:桑条。枢:门轴。瓮牖:简陋的窗户。
(6)褐:粗布衣服。一说毡。塞:蔽。
(7)匡坐:正坐。弦欧:边弹琴边诵诗歌。通行本无欧字。
(8)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大宗师》有子桑户死,孔子“使子贡往侍事焉”。乘大马:坐四头大马拉的车。
(9)中绀(gàn):里边穿青红色衣服。表素:外面穿白色衣服。
(10)轩车,古代大夫乘的车。不容巷,车大巷小不容出入。
(11)华:通桦。华冠:用桦树皮做的帽子。縰(xǐ):通展,无限。縰履:无后跟的鞋。
(12)杖藜:撑着藜草茎的手杖。藜作藜木解非是。《徐无鬼》有藜藋,即俗名灰菜。应门:接应在门前,说明有准备。作应声开门解不当。
(13)逡巡:进退不得,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14)希:通蹄,观望。希世而行:观望世俗的好恶而行事。趋时
(15)比周:结党营私。
(16)慝(tè):借作忒,失掉。
(17)饰:装饰。
《原文》

   曾子居卫(1),缊袍无表(2),颜色肿哙(3),手足胼胝(4)。三日不举火(5), 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6),捉见(7),纳屡而踵决(8),曳而歌《商颂》(9),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译文】
曾子住在卫国,用麻絮充丝棉作的袍子已经破破烂烂,颜色浮肿,手脚磨出了老茧。三天不做饭,十年不做衣,整理帽子而帽缨断绝,提起领子而袖裂露时,穿着麻鞋而后跟裂开, 跋拉着鞋而唱《商颂》,声音宏亮满夭地,象出自金石那样清脆。天子不能使他为臣子,诸侯不能和他交朋友。所以养志的人忘了形体,养形的人忘了利禄,求道的人忘了心思了。
【注释】
(1)曾子:人名,姓曾,名参,字子舆,鲁人。孔子弟子。《骈拇》有“枝于仁者,擢德塞性, 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其曾指的就是曾子。卫:卫国。
(2)缊(yùn)袍一用麻絮充丝棉作的袍子。无表:没有外罩。
(3)肿哙(kuài):浮肿,肿而有病色。
(4)胼胝(piānzhī):老趼。
(5)不举火:不举烟火,不做饭。
(6)冠:帽子。缨:帽缨子。绝:断绝。
(7)捉:抓、拉。衿:领子,衣襟(“捉襟见肘”出处)。见:通现,露。
(8)纳屦:穿的麻鞋。堕决:后跟裂开。
(9)曳:拖。曳縰:拖拉着鞋。商颂:商代的音乐。《乐记》:“商者五帝之遗声也,商人识之, 故谓之商。”

《原文》
   孔子谓颜回曰(1):“回,来!家贫居卑(2),胡不仕乎(3)?”颜回对曰: “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4),足以给飦粥(5);郭内之田十亩(6),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然变容(7),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8),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9),无位而不作(10)。’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11)。”【译文】
    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庭贫困处境卑贱,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回答说:“不愿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亩地,足够供给稠粥; 城内的十亩土地,足够穿丝麻;弹琴足以自求娱乐,所学先生的道理足以自己感到快乐。我不愿意做官。”孔子欣然改变面容,说:“好啊,你的意愿! 我听说:‘知足的人,不以利禄自累;审视自得的人,损失而不忧惧;进行内心修养的人,没有官位而不惭愧。’我诵读这些话已经很久了,现在在颜回身上才看到它,这是我的心得啊!”
 【注释】
(1)颜回:字渊,孔子弟子。
(2)居卑:地位卑下贫贱。
(3)胡:何。仕:做官。
(4)郭:外城。
(5)给:供给。飦(zhān)粥:粘粥,稠粥。
(6)郭内:城内。
(7)(qiǎo)然:一本作“欣然”,神色变得欣然。
(8)审自得者:审视自己得失清楚的人。
(9)行修于内者:进行内心修养的人。
(10)无位:没有官位。不(zua):不惭愧。
(11)得:获得,收获。

赵委 发表于 2025-4-1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让王》此章以原宪、曾子、颜回之事,阐发"养志忘利,致道忘心"之旨,可谓深得道家安贫乐道之三昧。

原宪蓬牖桑枢而弦歌不辍,子贡车马轩昂反遭诘问,二者对比尤具深意。原宪所谓"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实点破儒家"知行合一"之要义。其"希世而行,比周而友"之讥,更直指战国士人趋附权贵之弊,与《刻意》篇"不为福先,不为祸始"遥相呼应。

曾子缊袍曳屣而歌彻金石,颜回畎亩鼓琴而自足其乐,皆体现"忘形""忘利"之修养次第。尤可注意者,孔子闻颜回之言而愀然称善,此与《论语》"贤哉回也"章互为表里,暗示儒道两家在"知足不辱"思想上之相通。庄子借孔子之口道出"行修内者无位不怍",恰与《逍遥游》"无所待"之境暗合,可见内篇外杂篇义理一贯。

此章文字洗练,以贫士之"陋"反衬道心之"充",正《天下》篇所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者。其"致道忘心"之说,尤为精微:由忘利而忘形,由忘形而忘心,层层剥落,终达"虚室生白"之境,诚为体道之要诀。
陈心华 发表于 2025-4-25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让王》篇中原宪与子贡之辩析义

《庄子·让王》篇所载原宪与子贡对话一事,实为道家安贫乐道思想与儒家富贵观念之深刻对诤。原宪"环堵之室,蓬户瓮牖"之生活状态,非仅物质贫乏之写照,更是道家"养志忘形"修为之具象化呈现。其"匡坐弦歌"之姿,恰如《论语》中"曲肱而枕之"之乐,然庄子更进一层,揭示出"忘利致道"的终极境界。

子贡"乘大马,中绀表素"之出场,构成强烈象征对比。绀色中衣与素白外裳的服饰组合,暗喻儒家"文质彬彬"的修养理想,而高车大马则具象化展现其"结驷连骑"的社会成就。值得注意的是,巷不容车的细节描写,既是写实之笔,亦隐喻两种人生境界的难以兼容。

原宪"华冠縰履"的迎客装束尤具深意。成玄英疏解"华冠"为"以华树皮为冠",指明此非世俗之华美,而是取法自然的象征;"縰履"即无跟之鞋,暗合《逍遥游》"屣履而行"的自在状态。此种装束与居所环境形成精神呼应,共同构建"形陋而神全"的哲学意象。

二者对话中"贫""病"之辨最见精微。原宪谓"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此语直指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实践困境。子贡之"愆"非在富贵本身,而在其"不能行"道的内在矛盾。庄子借此揭示:真正的"病"不在于物质匮乏,而在于精神与道分离的异化状态。

篇末"逡巡而有愧色"的描写,实为子贡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刹那觉醒。这种"愧"不是道德层面的自责,而是面对更高生命境界时的存在性震撼。正如郭象注所言:"夫贵在于身,身犹忘之,况国爵乎!"此段文字最终指向"致道者忘心"的修养次第——唯有超越形器之累,方能臻于"知足不辱"的自得之境。

要言之,此章通过两种生命形态的戏剧性对照,深刻阐发了道家"外化而内不化"的处世智慧。原宪之"贫"恰是其"德充"之外显,子贡之"富"反成其"道障"之隐喻。在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中,庄子为我们揭示了安顿生命的根本之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