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60|回復: 0

[道学研究] 【庄子】杂篇卷5寓言诗解2使人心服无悬无哀非死非生非始非终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1-29 15: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篇卷5寓言诗解2使人心服无悬非死非生非始非终
题文诗:
庄于谓曰:孔子行年,六十岁中,而六十化,
始时所是,卒而非之,未知今之,所谓是之,
非五十九,非也.惠子:孔子勤志,
学道.庄子:孔子谢之,而未尝言.
孔子:受才大本,复灵以生.鸣而当律,
言而当法.利义陈前,好恶是非,直服人之,
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
定天下定.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哉!
曾子再仕,心再化曰:吾及亲仕,三釜心乐;
后三千钟,不少洎亲,而吾心悲.弟子问曰:
若参,可谓无所,悬其罪乎?仲尼:
既已悬矣,无所悬者,可有哀乎?彼视三釜,
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颜成子游,
谓曰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从,
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鬼入,
七年天成,八年而吾,能不知死,不知生,
九年大妙.东郭子綦,问曰,有为,
人以,以死有由,生阳无由;果然乎?
恶乎所适?恶乎生死,其所不适?天有历数,
地有人据,吾恶乎求?莫知所终,若之何言,
其无命也?莫知所始,若之何言,其有命也?
有以相应,若之何言,其无鬼邪?无以相应,
若之何言,其有鬼邪?非死非生,非始非终.
【原文】

   庄于谓惠子曰(1):『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2),始时所是,卒而非之, 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年非也。』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3)。』庄子曰:『孔子谢之矣(4),而其未之尝言(5)。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6),复灵以生(7)。」而当律(8),言而当法(9)。利义陈乎前(10),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11)。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12),定天下之定。已乎已乎! 吾且不得及彼乎(13)!』 【译文】
庄子对惠施说:『孔子六十年中有六十次修善德行,开始肯定的,后来又否定它,很难说今天所认为是对的不就是五十九年来所认为是错误的。』 惠施说:『孔子励志勤行用智学道吗?』庄子说:『孔子已经过于用智了, 他未尝多言。孔子曾说「人的才智是禀受于天的,恢复灵善而生。」发出声音符合乐律,说出言论而符合法度,利义摆在面前,而好恶是非的辨别,只能是服人之口罢了。要使人心服而不敢违逆,这样才算确立了天下的定则。 算了吧,算了吧!我还赶不上他呢!』
【注释】

(1)惠子:指惠施。庄子的朋友。
(2)六十化:六十次变化,六十次修善。
(3)勤志:勤行励志。服:役使心智。
(4)谢之:犹过之。
(5)来之尝言:未尝言之。
(6)大本:指天道。
(7)复灵:复为恢复,灵为灵善。生:生气。
(8)鸣:声。而:通则。当(dàng):符合。律:乐律。
(9)法:礼法。
(10)陈:摆。
(11)直:只是。
(12)蘁(wu):违逆。通忤
(13)彼:指孔子。

【原文】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1),曰:『吾及亲仕(2),三釜而心乐(3);后仕,三千钟而不少洎(4),吾心悲。』弟子问于仲尼曰:『若参者,可谓无所悬其罪乎 (5)?』曰:『既已悬矣。夫无所悬者,可以有哀乎?彼视三釜三千钟(6),如观雀蚊虹相过乎前也。』【译文】
曾子再做官时心情又有变化,他说:『我父母双亲在世时,做官只有三釜俸禄而心情很乐。后来做官得三千钟俸禄而不能奉养双亲,我心里却感到悲伤。』弟子问孔子说:『象曾参那样,可以算是没有心悬系在俸禄上的过错了吧?』孔子说:『还是心有悬系。如要心无所悬系,会有悲哀吗?那种心无所悬系于俸禄的人看三釜、三千钟,就象看鸟雀蚊虻飞过眼前一样。』
【注释】

(1)曾子,曾参,孔子弟子。再任:第二次做官。化:变化,指道德修养变化,心情的变化。
(2)及亲:父母双亲在世。
(3)釜:六斗四升。
(4)钟:六斛四斗。不:不及,指不及养双亲。
(5)悬:系。悬其罪:受其罪,指不受利禄的拖累。
(6)彼:指心无系于荣禄的人。
【原文】

   颜成子游谓东郭子綦曰(1):『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2),二年而从(3), 三年而通(4),四年而物(5),五年而来(6),六年而鬼入(7),七年而天成(8), 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9),九年而大妙(10)。』『生有为,死也。劝公(11)以其死也有自也(12),而生阳也无自也(13)。而果然乎(14)?恶乎其所适(15)?恶乎其 所不适?天有历数(16),地有人据(17),吾恶乎求之(18)?莫知其所以终(19), 若之何其无命也?莫知其所始(20),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应也(21),若之何其无鬼邪?无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译文】
颜成子游对东郭子聂说:『自从我听你讲道,一年而粗野,二年而顺从, 三年而通达,四年而化物,五年而神明大来,六年而归根深藏(领会神悟),七年而合于自然,八年而生死齐一,九年而达到神妙境界。
东郭子聂说:『人生有为就走向死亡,劝勉人们做事处处公道,人的死亡有因,而人生是阳气运转,没有由来。你果然是这样吗? 生与死何处使你感到适意,什么地方你感到不适意,天有日月星辰四季变化,地有人的居住场所的划分,我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不知道它的死,怎能断定没有命运,不知道它的生,怎能断定有命运呢?有时候与之相感应,怎能断定无鬼神?有时候没有与之相感应,怎能知道有鬼神呢?』
【注释】

(1)颜成子游:复姓颜成,名偃,字子游。甫郭子綦的弟子。前见【齐物论】。【徐无鬼】篇作颜成子。东郭子綦:【齐物论】作南郭子綦,【大宗师】作南伯子葵,【徐无鬼】作南伯子綦。东可能是南字误文。
(2)野:粗野,语言放肆。
(3)从:顺从。
(4)通:通于一,通达为一。
(5)物:物化,与物混同。
(6)来:神明大来。
(7)鬼入:归人,归根深藏。领会神悟。
(8)天成:合于自然,独成其天。
(9)不知死,不知生:进入不死不生的境界,生死齐一。
(10)大妙:大道的神妙。
(11)劝:劝勉,公:天道,即道通为一的一。
(12)自:由,因。有自:有生而后有死为有自。
(13)生:生长,生成。阳:阳气。
(14)而果然乎:设问引起下文。
(15)恶(wu):何。适:适意。
(16)历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
(17)人据:人所占据之地,
(18)恶乎求:无所追求。
(19)终:指死。
(20)始:指生。
(21)以,与之。相应:相感应。

凈军 發表於 2025-7-18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庄子「寓言」篇义理阐微——论心服无悬与生死始终之超越

《庄子·寓言》篇载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之论,实为道家「悬解」思想之精微注脚。惠施以「勤志服智」评孔子,庄子则点破此乃「谢之而未尝言」之境界,其间蕴藏道家体认真理之三重辩证:

一、是非相化与认知之超越
「始时所是,卒而非之」非仅言孔子之自我修正,更揭示认知本质之流动性。庄子以「今之所谓是,非五十九年非」破线性时间观,暗合《齐物论》「方生方死」之旨。认知主体若执著于「是/非」之二元对立,则如《养生主》所言「遁天之刑」,终为知见所困。孔子之「化」,正是消解认知固化,臻于「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之境界。

二、勤志服智与心斋之辨
惠施所赞「勤志服智」,恰是道家所诃之「有心为道」。庄子言孔子「谢之」,实指其超越智识层面,进入「坐忘」状态。《人间世》云「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正与此呼应。所谓「未尝言」,非缄默不语,而是破除语言对真理的割裂,如《知北游》「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此即「使人心服」的真谛:非以论辩屈人,乃以浑融之境启人自悟。

三、无悬无哀与生死始终之超克
「无悬」者,去「悬解」之刻意;「无哀」者,泯喜怒之分别。庄子将生死、始终视为「物化」之自然,《大宗师》谓「不知说生,不知恶死」,恰可注解此境。生死如昼夜循环,始终于道体中本无差别,所谓「非死非生,非始非终」,实为「撄宁」后的绝对自在。郭象注「悬解」云「自解自释」,正是消弭一切对立后的自然解脱。

结语:寓言体道的终极指向
此段对话以「孔子」为寓言载体,实则是庄子对「言/默」「知/忘」「生/死」的终极消解。成玄英疏云「应感无方,不可执滞」,可谓的论。读者当透过文字表象,体认道家「与时俱化」的真精神——此非相对主义之诡辩,而是对绝对自由的实践性证悟。

(全文798字)
赵科技法 發表於 2025-7-28 02:28 | 顯示全部樓層
答《庄子·杂篇》寓言义解

《庄子·寓言》此章以孔子"六十而化"为喻,实阐"道枢"之要义。惠施以"勤志服智"评孔子,恰显其囿于形下之见,而庄子"谢之未尝言"之论,则直指大道超越是非之境的本质。

一、六十而化:认知的自我解构
"始时所是,卒而非之"非谓孔子反复无常,乃揭示认知本具的流动性。《齐物论》云"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一切价值判断皆随境迁流。孔子"五十九年非"之叹,实类《大宗师》"坐忘"之境——唯有不断扬弃既定认知,方能近道。此即《周易》"穷变通久"之深意,亦禅宗"破初关、重关、牢关"次第之先声。

二、勤志服智之辩:有为与无为之别
惠施执"勤志服智"为至道,犹《天下篇》评其"逐万物而不反"。庄子谓孔子"谢之未尝言",暗合《论语》"予欲无言"之旨。真正教化非赖言辩智巧,如《应帝王》"渊默而雷声",心斋坐忘方能"使人心服"。郭象注"谢之者,遣其言也",恰指超越语言桎梏的体道状态。

三、无悬无哀:道境的终极超越
"非死非生,非始非终"直承《大宗师》"撄宁"之义。成玄英疏:"悬者系缚,哀者情感,道者兼忘。"此境既非儒家"造次必于是"的执着,亦非名家"卵有毛"的诡辩,而是"与物冥合"的绝对自由。《逍遥游》"无待"、《齐物论》"两行",皆汇于此——唯有消解一切对立概念,方能臻于"天地与我并生"的浑全。

结语
此段寓言以孔子为镜像,实则阐发"道通为一"的终极真理。六十而化者,非仅年岁之变,实乃层层剥落认知枷锁的修行历程。后世僧肇《物不迁论》"昔物不至今"、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皆可视为对此庄学奥义的跨时代呼应。读《庄》者当于此等处着眼,方不负古人剖心之教。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