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82|回复: 1

[道学研究] 《庄子》杂篇卷1庚桑楚诗解6至礼不人解谬去累天人忘人为不得已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21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篇卷1庚桑楚诗解6至礼不人解谬去累天人忘人为不得已
题文诗:
蹍市人足,辞以放骛,兄则以妪,大亲则已,
此而:至礼不人,至义不物,不谋,
至仁无亲,至信.彻志之,解心之谬,
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
志也者.容动色理,气意六者,缪心也者.
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者.去就取与,
能六者,塞道也者.此者不荡,胸中则正,
正则,静则,明则,虚者无为,
而无不为.道者德钦;生者德光;性者生质.
性动谓为;为伪谓失.知者接也;;
者之所,不知犹睨.动不得已,以之谓德,
动无非我,之谓治也,名相反而,实相顺也.
工乎中微,羿而拙乎,使人誉.圣工乎天,
而拙乎人.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
唯虫能虫,唯虫能天.全人恶天?恶人之天?
况吾,天乎人乎!一雀适羿,弄必得之,
羿之威也.以天下为,之笼,雀无所逃.
故以胞人,汤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
笼百里奚.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
无有也.介者拸画,外非誉也;胥靡登高,
而不惧由,遗死生也.复謵不馈,而忘人因,
以为天人.敬之不喜,侮之不怒,乎,
天和者然.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
​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欲静平气,
欲神顺心.有为欲当,缘不得已,圣人之道.
《原文》

  蹍市人之足(1),则辞以放骛(2),兄则以妪(3),大亲则已矣(4),故曰,至礼有不人(5),至义不物(6),至知不谋(7),至仁无亲(8),至信辟金(9)。  彻志之勃(10),解心之谬(11),去德之累(12),达道之塞(13)。贵富显严名利六者(14),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15),缪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16),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17),塞道也。此四六者(18),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 静则明,明则虚,虚者无为而无不为也。  道者,德之钦也(19);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知者,接也(20); 知者,谟也(21);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22)。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23),名相反而实相顺也。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无己誉(24)。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25),唯全人能之。唯虫能虫(26),唯虫能天(27)。全人恶天(28)?恶人之天(29)?而况吾天乎人乎(30)!一雀适羿(31), 弄必得之,威也。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32),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33)。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介者画(34),外非誉也;胥靡登高而不惧(35),遗死生也。夫复謵不馈而忘人(36), 忘人,因以为天人矣。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37)。 出怒不怒(38),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欲静者平气(39), 欲神则顺心。有为也欲当(40),则缘于不得已(41),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
【译文】
 踩了市人的脚,得说放肆来道歉,兄长踩了弟弟的脚则出声慰问一下, 父母踩了儿女们的脚就不必说什么了。所以说,至礼是不以人为的礼仪文质为重的,至义不以物为厚薄,至知不以谋虑为是非,至人无须有亲疏,至信摒弃与金属坚实之比。
    彻毁意志悖乱,消解心灵的荒谬,除去道德的累赘, 贯通大道的障碍。尊贵、富有、高显、尊严、功名、利禄,这六者都是缠扰心志的。憎恶、爱欲、欢喜、愤怒、悲哀、快乐等六者,都是累赘德性的。 舍弃、趋从、贪取、给与、知虑、本领六者,都是堵塞道的,上述四类六项不在胸中激荡就能平正,心神平正就安静,安静就明达,明达就空虚,空虚就无为而无所不为。
     道为德尊崇,生是德的光辉,性是生的本质。性的活动,叫作为;有为而流为虚伪,叫作失。知是感性认识,智是理性认识;理性之所以不是感性认识,在于寻找规律。行动出于不得已,叫做德;行动却不是为了自身,就叫做治;求名则相反而求实则相顺。
弄善于射中最微小的目标,却拙于使人不称扬自己。圣人善于顺乎自然而拙于人为。善于顺应自然又顺应人为的,只有全人才能做到。虽然虫能象虫,虫能顺乎自然。全人厌恶自然是厌恶人为的自然,何况我把天人对立起来呢?一只山雀飞过羿的地方,羿一定能捕到它,这是他的威力,把天下当作笼子,那么所有的山雀就无法逃脱了。所以商汤用庖人来笼络伊尹,秦穆公用五只羊的皮笼络百里奚。所以不用他们的所好来笼络住他们是没有过的。
断足的人离弃规矩礼法,是把毁掉名誉置之度外;囚徒登到高处而不恐惧,是在于遗弃了死生。熟习道而无内疚于己而忘却人事,忘却人事,便可以因此而成为接近自然的天人了。所以,尊敬他,他也不高兴,侮辱他,他也不因此而愤怒。只有同于自然的人 才能成为这样。愤怒而不是有心愤怒,愤怒是由不愤怒产生的;有所作为而不是有心作为,则有为产生于无心而为,要想安静就要平静和气,要想奋起精神就要顺应心意,有为要得当,这种有力由于不得已而为。一切都出于不得已,便是圣人之道。
【注释】

(1)蹍(zhǎn):踩,踹,踏。市人:集市上不相识的人。
(2)辞,辞谢,放骛:放肆,失札,骛,通敖。
(3)妪(yù):妪煦,出声的问慰。
(4)大亲:父母。
(5)至礼有不人:不以人为的礼仪文质为重。
(6)至义不物:最大的义不以物为厚薄。
(7)知:智。不谋:无须谋虑。
(8)无亲,无须亲。
(9)辟:屏弃,金:指金虽坚不足为比。
(10)勃:一作悖,乱。
(11)谬:一作缪,悖谬对文,非作系缚解。
(12)累:累赘。
(13)塞:不通,堵塞。
(14)显:荣显,严:尊严。
(15)容:容貌。理:辞理,气:气息。
(16)恶欲:好恶。
(17)去:舍弃。就:趋从,取:取来。
(18)四六者:指勃志、谬心、累德、塞道四个方面中的六者。
(19)钦:尊。
(20)接:应接,感性认识。
(21)谟:理性认识。
(22)睨,寻找规律。旧注斜视非也。
(23)治:不乱,顺心,明德,通道。
(24)羿:古代善射的人。工:善,能。中微:射中微小的目标。拙:笨拙,不善于。无己誉:不赞誉自己。
(25)俍(liáng),同良,善。
(26)唯:犹虽,虽然。
(27)唯:解同前。
(28)恶:厌恶。
(29)人之天:人为形成的状态。
(30)天乎人乎:天人对立。
(31)适:通过,经过。
(32)胞:通扈,厨师,笼:笼络。
(33)五羊之皮:五张羊皮。百里奚: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他从秦逃到苑,为楚国拘留,秦穆公用五张羊皮将他赎回,任其为相,因称五羖大夫。
(34)介者:断足的人,拸(chǐ):离弃。画:规则,规矩礼法。拸画:不拘法度。
(35)胥靡:囚徒,犯人。
(36)复謵:熟习,謵(xí),同习,馈:同愧。(忘贵贱)
(37)同乎天和,同于天德。
(38)出:超出。
(39)欲:要,打算。
(40)当:允当,合乎天道。
(41)缘:因顺。不得已:无心应事。

夏矛 发表于 2025-5-6 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庚桑楚》至礼不人解谬去累天人忘人为不得已诠义

《庄子·庚桑楚》此章以"至礼不人"为枢机,层层剖解天人关系,实为庄子"坐忘"工夫之精微注脚。今试分三重义理阐释之:

一、礼义之极境:自然无迹
"蹍市人足"之喻,揭示人际应对有三重境界:对路人需婉辞致歉(放骛),对兄长可简略安抚(妪),至亲则默然相忘(已)。此即"至礼不人"之真谛——最高礼仪超越形式规范,如郭象注"不人者,视人若己",泯灭主客分别。进而推及"至义不物"(不滞外物)、"至智不谋"(不用机心)、"至仁无亲"(超越亲疏)、"至信辟金"(不凭符契)。五"至"皆指向"丧我"之境,与《齐物论》"吾丧我"遥相呼应。

二、解心去累四重工夫
"彻志之悖"四句构成完整修养次第:
1. 彻志之悖:消解意志的悖乱(如《大宗师》"堕肢体")
2. 解心之谬:破除认知的谬误("黜聪明")
3. 去德之累:超脱德行的负累("德者,成和之修")
4. 达道之塞:疏通大道的壅塞("道通为一")
此过程暗合《人间世》"心斋"之法,由外而内层层剥离,终达"虚室生白"之境。

三、天人相忘之实践智慧
篇末列举贵富显严名利六患,实为"天刑"之具(《德充符》语)。庄子并非简单否定世俗价值,而是揭示"忘人"方能"为天"的辩证关系。"忘人"非刻意为之,乃"不得已"之自然呈现,如《应帝王》"顺物自然而无容私"。这种"为不得已"的处世态度,正是"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的心法所在。

要之,此章以礼仪为切入点,最终指向"坐忘"的终极境界。其思想脉络可图示为:解构世俗规范(礼)→破除心智执着(谬)→回归天道自然(忘)。这种由人而天的超越路径,与儒家"克己复礼"形成鲜明对照,彰显庄子"不以人灭天"(《秋水》)的根本立场。学者当于此体会"无心而应物"的逍遥义谛。
覃希松 发表于 2025-6-1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庚桑楚》至境抉微:论礼义之本与天人解缚

《经义发凡》
《庚桑楚》此章以‘蹍市人足’三喻破题,层递剖判人伦礼义之本相:市井误踏则谢罪(外礼),兄长踩足则温慰(亲情),父母伤子则默然(天性)。庄子由此提撕‘至礼不人’四句纲目,实为解构世俗价值之枢机。王夫之《庄子解》谓此‘剥复之义,直指本真’,确然。

一、五至之境的超越性
‘至礼不人’者,非废礼也,乃消解人为造作之仪节,如郭象注‘动静寄于自然’;‘至义不物’则超越事物对立,犹《齐物论》‘道通为一’;‘至智不谋’近于《老子》‘大智若愚’;‘至仁无亲’实破儒家差等之爱,如孟子斥墨家兼爱‘无父’之反诘,庄子反以‘大亲则已’证成天道之普济;‘至信辟金’者,真诚发乎性命,岂待符契?此五至浑然一体,皆指向‘不得已’之自然状态,即《大宗师》‘畸于人而侔于天’之境。

二、解缚四重工夫论
‘彻志之悖’四句乃修道次第:
1. 消解意志之悖谬:荣利、声色等二十四种心障(见后文‘贵富显严’六者),皆‘勃志’之源,须如禅门‘截断众流’。
2. 破除认知之谬执:心之谬在‘师成心’(《齐物论》),当以‘莫若以明’照破。
3. 涤除德行之负累:刻意为德反失其真,如《应帝王》‘有虞氏不及泰氏’之喻。
4. 疏通大道之壅塞:最终达致‘宇泰定则发乎天光’的虚明境界。此四步与《大学》‘格致诚正’形成儒道工夫论的微妙对话。

三、天人之际的‘不得已’
末句‘忘人而为天人’直指庄学核心。‘忘人’非弃人伦,乃消解人为造作,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得已’尤堪玩味,既非消极宿命,亦非主观妄为,恰似庖丁解牛‘依乎天理’的无为之境。钱穆《庄子纂笺》引吕惠卿言:‘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此即天道流行之机。

《结语》
此章以日常经验为药引,先破后立:先解构世俗礼义智仁信,复以‘解谬去累’工夫臻于天人合一。其‘至礼不人’说可与《礼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互参,而‘不得已’之论尤见庄子辩证智慧——最高自由恰在彻底顺应自然。读者当离文字相,体认‘大亲则已’背后那不可言说的天地大爱。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庚辰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六日寅時| 2025/7/10/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