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8|回覆: 1

[道學研究] 【莊子】雜篇卷1庚桑楚詩解5至道無形至無而有死生一體移是乘非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0 16: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1庚桑楚詩解5至道無形至無而有死生一移是乘非
題文詩:
道通萬物,分也成也;成也毀也.所惡乎分,
分也以備;所惡乎備,其有以備.出而不返,
故見其鬼;出而得,是謂得死.滅而有實,
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無形者,定矣.
出無本,入無竅.有所出而,無竅有實.
有實而無,乎處者宇;有長而無,者宙.
有生有死;有出有入;出而,無見其形,
是謂天門,天門無有,至無而有,萬物也者,
出乎無有.不能,以有,必出乎無,
而無有也,本一無有,聖藏乎是.古之人其,
知有所至.惡乎至哉?時有以為,未始有物,
至矣盡矣,弗可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將,
以生為喪,以死為返,是以分已.次曰始無,
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無,以生,
以死為尻;孰知有無,死生一體,吾與為友.
三者雖異,是公族也,猶楚昭景,官而,
氏也者,著封,非一也.移是,
以生為本,為師,以乘是非;果有名實,
以己為質,使人以為,己節,以死.
然者,以用為智,不用為愚,以徹為名,
以窮為辱.移是今人,蜩與學鳩,同於同也.  
  

【原文】

  道通(1),其分也成也(2);其成也毀也(3)。所惡乎分者(4),其分也以備(5); 所以惡乎備者(6),其有以備。故出而不反(7),見其鬼;出而得(8),是謂得死。 滅而有實(9),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10)。  出無本(11),無竅 (12)。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13),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14)。有實而無乎處者,也(15),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16)。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 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17),是謂天門(18)。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有(19),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20)。聖人藏乎是(21)。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22)?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 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23),將以生為喪也(24),以死為反也(25),是以分已 (26)。其次曰始無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27);以無有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28);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者(29),吾與之為友。是三者雖異(30),公族也,昭景也(31),著戴也,甲氏也(32),著封也,非一也(33).  有生,黬也(34), 披然(35),曰移是(36)。嘗言移是(37),非所言也(38)。雖然,不可知者也(39), 臘者之有膍胲(40),可散而不可散也;觀室者周於寢廟(41),又適其偃焉,為是舉移是(42)。請嘗言移是,是以生為本(43),以知為師,因以乘是非(44);果有名實(45),因以己為質(46),使人以為己節(47),因以死償節(48)。若然者, 以用為知(49),以不用為愚,以徹為名(50),以窮為辱。移是,今之人也(51), 是蜩與學鳩同於同也(52)。
【譯文】
從道的觀點來看是齊一無別的,萬物總體的分就是眾體的成,新事物的成又是舊事物的毀,因此,不管怎樣分散,它的分散是完備的;所以不管怎樣完備,還是追求更大的完備。精神離開軀體而不返回,就顯現他為鬼;精神離開軀體而自以為有所得,這就叫作得到死。精神滅了而有實體存在,與鬼一樣。以有形骸的人效法沒有形骸的道那就安定了。
     道,生無始,滅無終,有所產生卻沒有產生的孔竅的情況有實際存在着,充實而沒有處所,便是宇。成長而沒有終了,便是宙。有生,有死,有出, 有入,入出而不見其形狀,這就是自然之門。自然之門,就是無有,萬物生於無有,有不能從有中產生,一定要從無有中產生出來,而無有本來就是沒有。聖人就游心於這個地方。
古時候的人,他們的認識有最高的境界。什麼是最高的境界?他們認為宇宙未曾形成萬物的始初時刻,認識是最高的,盡美盡善的,再不能增加什麼認識了!其次,則認為宇宙開始有了萬物時,把生當作喪失,把死視為返本,這已經有分了。再其次,有的說宇宙形成時就是無有外物,後來有了生命,傾刻間而又歸於死亡;把無有當頭顱,把生命當軀幹,把死亡當屁股;誰知道有無死生,守持一體的,我就和他交朋友。 這三者雖然有差別,但卻屬於一個家族,昭氏、景氏,因尊奉先人而著稱, 甲氏因封地而著稱,雖然同為公族又有區別。
有面生黑痣的人,有蔓延分散的性質,稱為移此而達彼,是非不定。試說說這是非不定的問題,並不是能說得清楚的。雖然說了,還不能為常人所了解。臘祭時祭品中有牛肚代表五臟四肢的牲品,不一定非放在一起,但又是非陳列不可散的。猶如游觀屋室的人週遊於東西廂的寢廟和無東西廂的寢室,又到廁所,這就是是非常移的道理。讓我說說是非不定的道理。這是以生為根本,以認識為標準,因而能駕馭是非;果真有名實之別,因而以自己為主來定是非;人都以自己為節操, 以至於用死償節,象這樣,凡舉用的就是智,舉不用的為愚,通達向上的就有名聲,窮塞在下的就是恥辱。是非的轉移,是現今人的問題,這正如蜩與學鳩一樣,是同樣無知的。
    【注釋】
(1)道通:含義與【齊物論】句『其本』相同。道通,道通為一,即道
(2)成:形成。分而後形成。
(3)毀:毀掉,毀滅。
(4)惡乎:於問處,怎樣,惡,何處。
(5)備:全。
(6)惡(wù):討厭,憎恨。
(7)出而不反:只持而不知返。學道的大忌是精神外馳而不返。
(8)出而得:出而自以為有所得。
(9)有實:形骸的實體。
(10)有形:指人、物。象:法而象。無形:指道,定,即字泰定的定。
(11)出無本:無本猶無始。
(12)入無竅:竅通徼。邊際。無竅:指無終。舊注作孔隙解實誤。
(13)本剽:剽同標,未、終。
(14)有實:充實。
(15)宇:上下四方,指空間。
(16)宙:古往今來,指時間。
(17)見:現。
(18)天門:與天光,天鈎等同時應,即指自然出入之門。
(19)為:形成,產生。
(20)一:統一。
(21)藏乎是:藏心於道,藏心於無。
(22)惡:
(23)以上數句注見【齊物論】。
(24)喪:喪失。
(25)反:通返。
(26)以:通已,已經。已:猶矣。
(27)俄:時間很短,突然間。
(28)尻(kāo):屁股。
(29)守:持。解道非是。
(30)三者:指以無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民。
(31)昭景:昭氏,景氏,皆為楚國王族的姓氏。
(32)甲氏:楚國王族的姓氏。
(33)非一:不一致,有區別。
(34)黬(àn):黑疵。
(35)披然:分散的樣子。黑疵有蔓延的性質,所以稱披然。
(36)移是,移此而達彼,指是非之不齊而齊,是非不定。
(37)嘗言:試言。
(38)非所言:言之所不能及。
(39)不可知者也:不能為常人所理解。
(40)臘,臘祭,眈(pí):牛肚,賅(gai):牛蹄。一說牛頰肉。
(41)觀室者,觀居室的形狀。周於寢廟,室有東西廂為廟,無東西廂為寢,都是人的住處。
(42)舉,皆。一說舉例。
(43)以生為本:指生死方面的事情。
(44)乘:駕馭。
(45)果:果真。名實:指名實相符。
(46)質:質正,衡量。
(47)節:符合,符節。
(48)償:猶殉。
(49)知:通智。
(50)徹:猶通,名聲顯揚。名:名聲。
(51)今之人:與古之人對應,指現在的人。
(52)蜩與學鳩:見【逍遙遊】注,同與同,個人之見與蜩鳩相同,知同之為同,不知集異則為大同。

+
顧查卒 發表於 2025-5-17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庚桑楚】至道玄解:形上之無與生死齊一
(引言)【庚桑楚】此章抉發道體幽微,以"無形之至無"破名相執着,更以"死生一體"消解分別妄見。今試循莊生筆意,分三階闡發其旨。

一、道體論:即毀即成的玄化之境
"道通萬物"者,非謂道在物外另立實體,乃指"分也成也,成也毀也"的渾沌運化。莊子以"惡乎分"破析認知局限:世人執"分"求"備",殊不知"備"即囿於形下之具(【齊物論】"道未始有封"可互參)。"出而不返見其鬼"者,喻逐物不返則淪喪真宰;"滅而有實"者,恰指形軀雖滅而道體恆存。此段實承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德經】四十章),而更強調"以有形象無形"的辯證觀照。

二、認識論:移是乘非的弔詭之辯
"移是乘非"四字直指認知的相對性。郭象注"隨時為是非"最得神髓:世俗之"是"乃建立在"非"的參照上,猶如"東走者逐西走者,皆未悟其俱迷"(成玄英疏)。此與【秋水】篇"因其所大而大之"的認識方法論相通,揭示執着分別心必陷"與物相刃相靡"(【齊物論】)的困境。莊子並非否定認知活動,而是主張"莫若以明"的超越性觀照。

三、境界論:死生一體的坐忘工夫
"死生一體"非概念推衍,實為修證境界。【大宗師】"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與此互映。此境須經"外天下—外物—外生"(【大宗師】)的次第工夫,最終達致"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的懸解。值得注意的是,莊子以"鬼"喻道體顯發之相,與【易·繫辭】"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的宇宙觀暗合,皆指向形上形下的不二性。

(結語)此章要義,在示人以"損之又損"的體道路徑:先破形名執着(分備之辨),次泯是非分別(移乘之喻),終契死生一如之境。錢穆先生謂"莊子實以藝術精神體道"(【莊老通辨】),觀此章"無形而定"之旨,誠哉斯言!學者當離章句而觀其神理,方不負莊生"謬悠之說"的深心。

(按:全文計789字,謹守傳統註疏體例,兼采郭象、成玄英、王先謙諸家精義,以義理闡釋為主,訓詁考據從略。)
西米露 發表於 2025-6-29 23:47 | 顯示全部樓層
【庚桑楚】篇"至道無形"章義疏
(文約七百二十言)

【莊子·庚桑楚】此章抉發道體玄微,實為南華真人解構認知邊見之樞要。今循文本脈絡,析為三義:

一、道體之"至無"性相
"道通萬物"四句,乃破析認知執礙之總綱。道體本無分畛,而萬物自化分殊("分也成也");成毀相因,實為一體兩面。世人厭"分"而求"備",復因"備"生執("其有以備"),此即逐物不返之病根。莊子以"出而不返,故見其鬼"為喻,謂精神外馳而不能反觀道體,則墮入形下之鬼趣。郭象注"滅而有實,鬼之一也"最得精要:執著現象界實在性者,實與鬼趣同質。

二、形神相即的認知進路
"以有形者象無形者"乃修道關鍵。船山【莊子解】謂"寓無形於有形",實指通過現象界參證本體界之方法論。此非簡單比附,而是"喪我"後的直觀體認——如"庖丁解牛"以技進道,"輪扁斫輪"由器悟真。成玄英疏"道定"為"理契寰中",正是破除主客二分後的冥合狀態。

三、"移是乘非"的辯證智慧
文本雖未明言此語,然"死生一體"說已蘊其義。莊子之"齊物"非混滅差別,乃在認知層面超越對立。如"方生方死"說揭示:執生則必懼死,唯有"乘天地之正",方能"御六氣之辯"。林希逸【口義】解"移是"為"因其所然而然之",可謂得環中之旨。此與【齊物論】"兩行"之說互為表里。

要而論之,此章呈現三重超越:
1. 超越"分/備"的二元對立,揭示道體"無乎不在"(【知北游】)的特性;
2. 超越形神割裂,通過"目擊道存"(【田子方】)實現體用不二;
3. 超越是非判斷,以"因是已"(【齊物論】)的實踐智慧消解認知困境。

今人讀此章,當警惕三種誤讀:
一忌將"至無"解作虛無,實則"泰初有無"(【天地】)之"無"含藏萬有;
二忌以"見鬼"為迷信,此實喻認知的異化狀態;
三忌將"死生一體"等同宿命,其真義在"懸解"(【大宗師】)的自得之境。

章末"道定"二字,恰如【中庸】"肫肫其仁"的現量境界,非思議所及。學者當於"坐忘"中體認,方不負莊生"與物為春"之深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