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05|回覆: 0

[中醫理論]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中醫診斷學原理—中醫臨床診斷概要 ​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紀永臣 發表於 2022-1-18 09: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
第六章 中醫診斷學原理
第五節、中醫臨床診斷概要
1、中醫臨床診斷概念
診斷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診、二是斷,專指在給病人做檢查之後判定病人的病症及其發展情況。診斷屬於中醫臨床上具體的行醫過程之一,是中醫師運用所學的醫學知識和經驗,遵循中醫診斷體系的規制和規範,對患者進行病證分析,為後續治療提供依據。
2、中醫臨床診斷為中醫師的個人臨床行為
中醫臨床診斷是中醫師進行的個人臨床行為,是中醫師對所學中醫學專業知識的具體運用。本文作者並不具備臨床資格,關於中醫臨床診斷方面內容不宜公開談論。
關於中醫臨床診斷除了必要的專業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豐富的臨床經驗。


來自學社: 中醫基礎研究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江決 發表於 2025-4-26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醫科學原理研究·診斷學原理芻議
(依來帖旨要,謹呈管見)

一、診斷義界與中醫特質
診者,察也;斷者,決也。【周禮·天官】"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死生"已肇其端。中醫診斷非止病症判讀,實乃"司外揣內"(【靈樞·外揣】)的整體認知體系。其特殊性在於:
1. 形神一體觀:脈症互參須兼顧軀體反應與神志變化,如【傷寒論】少陽病"嘿嘿不欲飲食"之神郁表現。
2. 時空動態性:四診合參需考量節氣轉換(如【素問·髒氣法時論】)、地域差異等時空維度。

二、臨床診斷的雙重屬性
1. 規範性與個體化並存
規範層面:遵循"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丹溪心法】)的普遍規律,如望診五色配五行、脈診二十八象等皆有法度。
個體層面:如朱丹溪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葉天士重"辨體質論治",皆體現"醫者意也"(【後漢書·郭玉傳】)的臨證智慧。

2. 經驗積累的必然性
王叔和【脈經】云:"脈理精微,其體難辨",非經年累月臨床體認不可得。如滑壽【診家樞要】載"浮脈如循榆莢"等比喻,皆需師徒相授、反覆驗證。

三、臨床診斷的學術邊界
1. 知識閾限問題
今帖言"不宜公開談論"者,實指未經系統訓練者易陷"按圖索驥"之弊。如【醫宗金鑒】警告:"死守脈訣者,如盲者執杖"。

2. 經驗傳承的現代困境
傳統師承制下"三指禪"(脈診)需萬次以上跟診實踐,與現代醫學教育體系存在張力,此即鄧鐵濤教授所言"中醫臨床思維培養的範式轉換"問題。

四、診斷學發展的當代啟示
1. 標準化研究
可參【中醫診斷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WHO-ICTM)框架,將"但欲寐"(少陰病)等經驗描述轉化為可操作化定義。

2. 人工智能輔助
如舌診儀、脈象採集設備等,須遵循"以象測藏"原理,避免陷入"以西釋中"的認知陷阱。錢學森先生"人體巨系統"理論對此頗具啟發。

結語
中醫診斷學如鑒照形,其科學性正在於"道器合一"(【周易·繫辭】)。當代研究當守"以中醫解中醫"之本,兼采現代科技之長,方可使千年診法煥發新生。學者宜以【黃帝內經】"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為圭臬,於臨床實踐中體認三才之道。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