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2|回复: 1

[道学研究] 《庄子》外篇卷12达生诗解3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善游忘水外矜内拙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1-7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篇卷12达生诗解3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善游忘水矜内拙
题文诗: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
仲尼曰子,巧有道邪?曰我有道,五六月累,
丸二不坠,失者锱铢;累三不坠,失者十一;
累五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株拘;
吾执臂若,槁木之枝.虽天地大,万物之多,
蜩翼.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
何为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佝偻丈人,其之谓乎.颜渊问曰:
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者也,操舟若神,
吾问焉曰:操舟可学?津人曰可,善游者数,
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
吾问焉而,不吾,敢问何谓?仲尼:
善游数能,忘水也;若乃没人,未尝见舟,
而便操之,视渊若陵,视之覆犹,其车却也.
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入其舍,恶往不暇?
瓦注者巧,钩注者惮,以黄金为,赌注者殙.
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外重内拙.
  《原文》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1),犹掇之也(2)。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3)?”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4),则失者锱铢(5); 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6),若厥株拘 (7);吾执臂也(8),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9),不以万物易蜩之翼(10),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11),其佝偻丈人之谓乎!”【注释】
(1)佝偻(gōulóu):驼背。承蜩:捕蝉。在竹竿顶部涂上粘胶之物,用来把蝉粘住,是古代一种捕蝉方法。
(2)掇:拾取。

(3)有道:问其技艺如此纯熟,有何妙法。
(4)五六月:指学习训练捕蝉技艺的时间。累二九,在竹竿顶上叠放二个小丸,用手持竿,能练到丸不坠地,说明手臂的稳定性已达到相当高度,可以去捕蝉了。
(5)锱铢:古代很微小的重量单位,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形容很少。
(6)处身:立定身体。
(7)厥株拘:立着的断树桩子。厥,通橛。拘,立木。
(8)执臂:控制手臂。
(9)不反不侧:形容心志凝注专一,无杂念。
(10)易:交换。
(11)凝,当作似,比拟之意。
【译文】
孔子往楚国去,从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位驼背老人在捕蝉,就象抬取一般熟练。孔子说:“老先生真是灵巧啊,有什么妙法吗?”回答说:“我是有妙法的。技艺练到五六个月时间,在竿头上累二个小丸,可以持竿而不使坠地,这时去捕蝉,逃掉的就很少了;在竿头累三丸而能不坠,则逃掉的蝉只有十分之一;在竿头累五丸而能不坠,再去捕蝉就如同拾取一样容易了。 我立定身体,就象一根立着的断树桩;我控制手臂,就象枯树枝。虽然天地广大,万物众多,我只知蝉的翅膀。我心志凝注专一,不肯用万物交换蝉翼, 为什么不能得到呢!”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用志不分散,就可比拟于神工,不就是说的驼背老人么!”

《原文》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1),津人操舟若神(2)。吾问焉曰(3):‘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4)。若乃夫没人(5),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6)。’吾问焉而不吾告(7),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数能, 忘水也(8);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9),视之覆犹其车却也(10)。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11),恶往而不暇(12)!以瓦注者巧 (13),以钩注者惮(14),以黄金注者殙(15)。其巧一也,而有所矜(16),则重外也(17)。凡外重者内拙(18)。
【译文】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经渡过觞深之渊,船夫驾船的技艺奇异莫测,我问及此事说:‘驾船的技艺可以学会吗?’回答说:‘可以。善于游水的人经过多次练习能学会。至于会潜水之人,他们即便未曾见过船,也能操纵自如。’我问及于此,他不肯告诉我,请问这是何意呢?”孔子说:“善于游水的人经多次训练而能,是因为他们遗忘了对水的恐惧心理;至于会潜水之人,他们即使未见船也能操纵自如,是因为他们把水上和陆上同样看待,把船之覆看成如同车退坡一样。翻船退车等变化无穷的各种事端摆在面前,他们也毫不在意、处之泰然,这样何往而不悠闲从容!以瓦片为睹注而常常碰巧得胜,以衣带环为赌注则害怕心虚,以黄金为赌注则心绪昏乱。他们碰巧得胜的机会都一样,而因为有所危惧就注重身外之物。凡是注重身外之物, 内心必然笨拙。”
【注释】
(1)济:渡。觞深:渊名,水深而形似酒杯,故名。地在宋国。
(2)津人:在渡口上撑船之人。
(3)焉:于此,指“操舟若神”之事。
(4)善游者:擅长游水的人。数能,多次练习则可学会。
(5)若乃:至于。没人,能长时间潜入水中,精通水性之人。
(6)因为没人深通水性,虽未见过舟,未经训练。也能操纵自如。
(7)吾告:告诉我。
(8)忘水:忘记对水的恐惧。
(9)视渊若陵:把水上看成同陆上一样。陵,丘陵、高地。
(10)却:退却。
(11)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对各种事端都不在意,处之泰然,没有紧张恐惧感,不会因外物扰乱心之平静淡漠。万方,万端。指变化无穷的各种事端。舍,指心。
(12)暇:闲暇,悠闲、从容不迫。
(13)注:睹注。巧:碰巧、恰巧,瓦片为轻贱之物,输赢皆不在意,没有思想负担,听其自然, 反而常常碰巧命中。
(14)钩:腰带环,以银或铜制.比瓦稍贵重。惮:担心害怕,这句的意思是,以钩为赌注,想胜怕负而又心中无底,故心虚气馁,反而易负。
(15)殙(hūn):心绪昏乱。黄金贵重之物,胜负非同小可,故而思想负担极重,举措失常,以这种心绪去赌很少有不输掉的。
(16)其巧一也:碰巧得胜的机会都是一样的。矜(jīn):危惧。
(17)外:身外之物,如带环、黄金之类。
(18)拙:笨拙。

兴华 发表于 2025-4-16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达生》篇中佝偻丈人承蜩之喻,实乃庄子揭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绝妙注脚。此段文字虽简,却蕴含三层修行要义:

其一,技艺精进需经次第训练。丈人"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至"累五不坠"的过程,恰似《养生主》所言"技经肯綮之未尝",通过渐进式训练使肢体突破物理限制。这种"累丸"之法,与后世禅宗"牧牛图"渐修之理暗合,皆强调功夫积累的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其训练周期选择五六月盛夏,正是蝉鸣鼎沸之时,可见道家"因时为业"的实践智慧。

其二,心性修养当达物我两忘。丈人"处身若橛株拘,执臂若槁木之枝"的身心状态,实为《齐物论》"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具象化呈现。其"唯蜩翼之知"的专注,非刻意为之,乃"坐忘"功夫的自然流露。这种将主体意识完全消融于客体对象的境界,比《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更显精微,可谓"丧我"之极致。

其三,外重内拙乃修为大忌。孔子由承蜩引申至"善游者忘水"的比喻,揭示"矜"与"拙"的辩证关系。当人"以黄金注者殙"时,恰如《逍遥游》斥鴳囿于榆枋,皆因"有所待"而生滞碍。津人操舟"视渊若陵"的境界,正是破除"外重"后的"内通",此中暗合《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谛。

统观全段,庄子以日常技艺为喻,层层剥显"凝神"真义:由技进道非赖外求,而在涤除玄览。这种将形而下之器与形而上之道贯通的表达方式,正是道家"即事而真"思想的典型体现。读者若能于此"掇蜩"小事中参得"坐忘"三昧,方不负庄生垂训之深意。
蒋枇 发表于 2025-4-25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达生》佝偻承蜩寓旨探微——论"用志不分"的体道工夫

《庄子·达生》篇所载佝偻丈人承蜩之喻,实为阐释道家工夫论之精妙寓言。本文试从三个层面剖析其深意:

一、技艺精进中的工夫次第
丈人自述"五六月累丸二不坠"至"累五不坠"的训练过程,揭示修道如习艺,须经"损之又损"的渐进积累。锱铢之失到十之一失的转化,暗合《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双向工夫。其"若橛株拘"的身形定止,非肢体僵化,乃《齐物论》"吾丧我"之具体呈现,通过形体训练达致"坐忘"境界。

二、"用志不分"的心法要诀
"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的专注状态,实为"心斋"工夫的外显。此中蕴含三重超越:其一,超越利害计较("吾不反不侧");其二,超越感官局限("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其三,超越主客对立("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这种凝神状态与《养生主》"庖丁解牛"的"官知止而神欲行"互为表里。

三、"外矜内拙"的辩证智慧
文末"外重者内拙"的论断,揭示道家认识论的根本矛盾。所谓"矜",即《人间世》所批判的"益生"之执;而"忘水"之喻,恰如《大宗师》"相忘于江湖"的境界。吕惠卿《庄子义》解此云:"有所矜则重,重则外窒而内拙",正道破执着形迹反失本真的哲理。

此段文字虽简,却完整呈现道家工夫论体系:由技艺训练入手,经专一凝神的心理调适,终达物我两忘的体道境界。其中"累丸-承蜩-忘水"的意象链,构成由"有为"入"无为"的修道隐喻,与《达生》篇首"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的主旨遥相呼应。读此可知,庄子所言"道进乎技",非谓弃绝技艺,乃是以技入道,在极致专注中实现生命的超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