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19|回覆: 0

[道學研究] 【莊子】外篇卷10秋水詩解5聖人能以眾小不勝而為大勝臨難不俱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1-4 16: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10秋水詩解5聖人能以眾小不勝為大勝臨難不俱
題文詩:
憐蚿,憐蛇,憐風,憐目,
憐心.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
予無如矣,子使萬足,今獨奈何?蚿曰不然,
子不見乎,者乎?,大者如珠,
小者如霧,雜而下者,不可勝數,今予動吾,
天機不知,其所以然.蚿謂蛇曰:吾以眾足,
行而不及,子之無足,為之何也?蛇曰天機,
之所動也,何可易邪?安用足哉?蛇謂風曰:
動吾,脊脅而行,則有似也;今子蓬然,
起於北海,蓬蓬然以,入於南海,而似無有,
為之何也?曰然.予蓬蓬然,起於北海,
而入南海,然而指我,則,亦勝我.
雖然如是,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
而能,眾小不勝,為大勝也.為大勝者,
唯聖能之.聖人精誠,精誠真情,情通宇內,
通天達地,至無而有,至虛而實,空納萬境.
,人圍之,數匝而,弦歌不惙.
子路:夫子何娛?孔子曰我,諱窮久而,
不免命也;求通久而,不得時也;堯舜天下,
無窮人,得也;桀紂天下,無通人,
失也;時勢使.夫水行不,避蚊龍者,
漁父之勇.陸行不避,,獵夫之勇.
刃交前,視死若生,烈士之勇.臨大難而,
不俱者知,窮之有命,通之有時,聖人之勇.
也,有所制矣.無幾何也,將甲進曰:
以為陽虎,故圍之也;非也,請辭而退.    

【原文】
夔憐蚿,蚿憐蛇,蛇憐風,風憐目,目憐心(1)。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2),予無如矣(3)!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4)?』蚿曰:『不然。子不見乎唾者乎(5)?噴則大者如珠,小者如霧,雜而下者不可勝數也。今予動吾天機(6),而不知其所以然(7)。』蚿謂蛇曰,『吾以眾足行而不及子之無足, 何也?』蛇曰:『夫天機之所動,何可易邪(8)?吾安用足哉(9)?』蛇謂風曰: 『予動吾脊脅而行,則有似也(10);今子蓬蓬然起於北海(11),蓬蓬然入於南海,而似無有,何也?』風曰:『然。予蓬蓬然起於北海而入南海也。然而指我則勝我(12),我亦勝我(13)。雖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14),唯我能也, 故以眾小不勝為大勝也 15。為大勝者,唯聖人能之。』【譯文】
獨腳的夔仰慕多足的蚿,多足的蚿仰慕無足的蛇,無足的蛇仰慕無形的風,無形的風仰慕能看的眼睛,能看的眼睛仰慕能思索的心。夔對蚿說:『我用一隻腳跳着走路,沒有象我這樣簡便了。現在你用萬隻腳走路,將怎麼辦呢?』蚿說:『不是這樣的。你沒有看見打噴嚏的人嗎?噴出的唾沫大的如水珠,小的如霧氣,混雜着落下來,沒有辦法數得清。現在我運用自性的機能,而不知道它究竟是怎麼發動的。』蚿對蛇說:『我用眾足行路而不及你的無足,是為什麼呢?』蛇說:『天性機能之發動,怎麼可以改變呢?我哪裡用得着足呢?』蛇對風說:『我運動脊背和肋部而爬行,這是有形可見的; 現在你呼呼地由北海颳起,又呼呼地吹入南海,而好象沒有形跡似的,這是為何呢?』風說:『是的。我呼呼地從北海颳起而吹入南海。可是,人們用手指來指我,就能勝過我,用足踏我也能勝過我。雖然如此,那折斷大樹、 吹起房屋的,也只有我能作得到。故而在眾多小的方面不能取勝卻能取得大勝。取得大勝,只有聖人才能作得到。』
【注釋】
(1)夔(kui):傳說中一足異獸。據【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撅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此外還有『如龍有角』、『人面猴身』等不同說法。憐:羨慕、仰慕之意。蚿(xián),多足蟲。
(2)吟綽(chēnchuō):跳着走。
(3)予無如矣:『無知予矣』的語序顛倒,沒有象我這樣簡便了。
(4)獨奈何:將怎麼辦呢。
(5)唾者:吐唾沫或打噴嚏的人。
(6)天機:自性所具有的機能。
(7)這句的意思為,眾足之動受自性所具天然機能支配,我並不知道它究竟是怎麼動的,如同打噴嚏時,噴出多少大小不同的水珠完全是本性運動一樣。
(8)易,改變。
(9)安用足:哪裡用得着足呢。
(10)有似:有形象顯示出來。
(11)蓬蓬然:風吹動時發出的呼呼之聲。
(12)指我則勝我:用手指一指我,就能勝過我。
(13)鰌:足踏也,(蹴)。此句意為,風雖能自北海而南海,折木飛屋,但人可以用手指點它,用足踐踏它。
(14)蜚大屋:把大屋子吹得飛上天。蜚,同飛。
(15)這句的意思為,以眾多小的不勝來求得大勝。即不求一事一物上的小勝,而求根本的大勝。
【原文】

   孔子游於匡(1),宋人圍之數匝(2),而弦歌不惙(3)。子路入見曰:『何夫子之娛也(4)?』孔子曰:『來,吾語女。我諱窮久矣(5),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時也(6)。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7);當紂而天下無通人,非知失也(7);時勢適然(8)。夫水行不避蚊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虎者(9),獵夫之勇也。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10)。 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俱者,聖人之勇也。由,處矣(11)!吾命有所制矣(12)!』無幾何,將甲者進(13),辭曰:『以為陽虎也(14),故圍之;今非也,請辭而退。』
【譯文】
孔子師徒游經匡邑,衛國軍人把他們層層包圍起來,孔子和弟子們唱詩奏樂之聲並未因此而停下。子路進來見孔子說。『為什麼先生還這樣快樂呢?』孔子說:『來吧,我講給你!我忌諱困窮很久了,而擺脫不掉,這是命該如此啊!我渴求通達很久了,而不能得到,這是時運不佳啊!處在堯舜時代,天下沒有困窮之人,不是因為他們有智慧;處在桀紂時代,天下沒有通達之人,不是因力他們沒有智慧,一切都是時運造成的呀。那些在水底通行不躲避蚊龍的人,是漁夫的勇敢。在陸上行走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人,是獵人的勇敢。閃光的刀劍橫在面前,把死看得如生一樣平常,是烈士的勇敢。 知道困窮是由於命運,知道通達是由於時機,遭逢大危難而不畏懼的,這是聖人的勇敢。仲由,你安心吧!我的命運是由老天安排定的。』沒過多久, 統領甲士的長官進來道歉說:『以為你們是陽虎一夥,所以把你們包圍起來, 現在知道不是,請讓我表示致歉而退兵。』
【注釋】
(1)匡:春秋時衛國邑名,在今河南睢縣西。

(2)匝(Zā):環繞一周。宋:衛之誤。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由衛去陳,路經匡邑。因以前陽虎侵暴過匡邑,孔子長得很象陽虎,又因孔子弟子顏克也曾與陽虎一起凌犯匡人,此次又恰好是他為孔子御車,匡入誤以為陽虎重來,便出兵把他們包圍起來。
(3)惙【chuò):通輟,止也。弦歌:弦指琴瑟之類樂器,歌為誦詩、唱詩,指孔子和弟子們雖被包圍,仍在行禮作樂,唱詩並以琴瑟等樂器伴奏。
(4)娛:快樂。孔子一行為匡人包圍,處境十分危險,孔子不憂懼,反而讓弟子唱詩奏樂,子路不理解,而有此問。
(5)諱窮:忌諱困窮。

(6)時:機遇,時勢,時運之意。

(7)窮人,困窮不通達之人。

(8)時勢適然:時勢、時運造成這樣的。(適,通』使』)
(9)(si):犀牛一類猛獸,獨角,青色,體重可達三千斤。

(10)烈士:古代泛指有志於功業或重義輕生的人,此指後者。

(11)處矣:安心吧。指讓子路不用擔心,順天安命而已。

(12)制:分限、限定。孔子意為,我的命運是由上天安排確定的,只須順時安命就是了,不必擔心什麼。
(13)將甲者,統帥甲士的長官,將,統帥也,甲,指甲士,即着盔甲之兵士。
(14)陽虎:又名陽貨,本為魯國季孫氏家臣。後篡奪魯國政權,把持大權達三年之久。在魯定公六年,他帶兵侵略匡邑,與匡人結仇。

esgrhyr236 發表於 2025-7-24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秋水】篇"眾小不勝為大勝"義疏
【莊子·秋水】此章以夔、蚿、蛇、風、目、心遞相憐問為喻,闡發"至人無己"之境。其文雖詭譎,其理實通於【齊物論】"道通為一"之旨。今試析其要義三端:

一、物性各得,無用相羨
夔一足而妒蚿萬足,蚿有足而慕蛇無足,蛇有形而追風無形,風有跡而企目無跡,目有形而求心無相。此連環詰問,實暗諷眾生逐外喪內之病。【德充符】言"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其天",夔之獨足本為天授,卻妄自菲薄,恰如惠子憂樗樹無用,未悟"無用之用"(【人間世】)。郭象注"物各任性,乃正正也",正點明此節真諦。

二、大勝在神,不在形跡
"唾者噴珠"之喻尤精妙。唾沫本賤,然離唇即成珠玉;跬步雖微,積之可至千里。此即【老子】"圖難於易,為大於細"之化用。莊子更進一層:風無形而能拔木,心無相而宰百骸,所謂"眾小不勝"者,恰是"不爭之德"(【老子】六十八章)。成玄英疏"忘勝負者乃為大勝",深得莊生三昧。

三、臨難不懼在喪我
末句"目憐心"直指本體。心無形而運目,道無象而周行。【大宗師】云"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與此章"憐心"之說互為表里。河伯見海若而喪我(【秋水】開篇),與此處層層超越,皆示人破執之階。王夫之【莊子解】謂"小不勝者,天倪自和",誠哉斯言!

要之,此章非徒論生物習性,實以寓言破形器之執。褚伯秀【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引呂惠卿語:"聖人不勝其小,故能勝其大",可謂的評。讀【莊】者當於此等處會心,勿拘字句而失其弘旨。
拉拉積極 發表於 2025-7-25 20:53 | 顯示全部樓層
【秋水】篇「眾小不勝為大勝」義理闡微

【莊子·秋水】篇藉夔、蚿、蛇、風、目、心之連環相詰,揭示「以眾小不勝為大勝」之深旨。此段寓言非徒論生物形軀之異,實乃闡發「至人無己」的工夫境界。今試析其理路如次:

一、形器之限與天機之動
夔以一足跳躍而行,羨蚿萬足之便;蚿雖多足,復慕蛇無足而疾;蛇又嘆風無形而速;風終不若目之一瞥千里,而目猶待心念方成其用。此層層遞進,實指「物各有分,性各有極」(【養生主】語)。莊子非比較萬物優劣,乃點明「自足其性」之理——夔之「無如」非真不足,恰是其「天機自張」之體現。郭象注「物任其性,事稱其能」正契此義。

二、小不勝之大用
「唾者噴沫如珠」之喻尤精微。唾沫散落似無目的,然其中「大者如珠」者,實自然成象。此喻聖人「不執一技而用天下之技」:日常細微處之「不勝」(如不刻意控制唾沫形態),恰成就「大勝」(自然呈現完美珠玉)。【達生】篇「梓慶削木」章所謂「以天合天」,正是此境。蘇轍【老子解】云「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可作旁證。

三、臨難不懼之心學工夫
末段「目憐心」之結,暗藏樞機。心之超越形器,猶聖人之超越得失計較。陳景元【莊子注】謂:「心無所系,故能應物無方。」「臨難不懼」非強忍硬撐,乃心齋坐忘後之自然狀態。如孔子「畏於匡」而弦歌不輟(【論語·子罕】),即是「以眾小不勝(不逞血氣之勇)為大勝(全其天理)」的實證。

要之,此章以詼詭之辭闡「無用之大用」:聖人能「因物付物」,故在局部似有「不勝」,而終成「不爭之勝」。錢穆【莊子纂箋】引呂惠卿言:「不爭一曲之直,而天下莫能與之爭」,誠得莊生三昧。讀者當離文字相,會其「喪我」之旨,方不負漆園設喻之苦心。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