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02|回复: 0

[道学研究] 《庄子》外篇卷10秋水诗解5圣人能以众小不胜而为大胜临难不俱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1-4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子》篇卷10秋水诗解5圣人能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临难不俱
题文诗:
怜蚿,怜蛇,怜风,怜目,
怜心.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
予无如矣,子使万足,今独奈何?蚿曰不然,
子不见乎,者乎?,大者如珠,
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今予动吾,
天机不知,其所以然.蚿谓蛇曰:吾以众足,
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为之何也?蛇曰天机,
之所动也,何可易邪?安用足哉?蛇谓风曰:
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然,
起于北海,蓬蓬然以,入于南海,而似无有,
为之何也?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
而入南海,然而指我,则,亦胜我.
虽然如是,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
而能,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
唯圣能之.圣人精诚,精诚真情,情通宇内,
通天达地,至无而有,至虚而实,空纳万境.
,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惙.
子路:夫子何娱?孔子曰我,讳穷久而,
不免命也;求通久而,不得时也;尧舜天下,
无穷人,得也;桀纣天下,无通人,
失也;时势使.夫水行不,避蚊龙者,
渔父之勇.陆行不避,,猎夫之勇.
刃交前,视死若生,烈士之勇.临大难而,
不俱者知,穷之有命,通之有时,圣人之勇.
也,有所制矣.无几何也,将甲进曰:
以为阳虎,故围之也;非也,请辞而退.    

《原文》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1)。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2),予无如矣(3)!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4)?”蚿曰:“不然。子不见乎唾者乎(5)?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6),而不知其所以然(7)。”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 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8)?吾安用足哉(9)?”蛇谓风曰: “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10);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11),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12),我亦胜我(13)。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14),唯我能也, 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 15。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译文】
独脚的夔仰慕多足的蚿,多足的蚿仰慕无足的蛇,无足的蛇仰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仰慕能看的眼睛,能看的眼睛仰慕能思索的心。夔对蚿说:“我用一只脚跳着走路,没有象我这样简便了。现在你用万只脚走路,将怎么办呢?”蚿说:“不是这样的。你没有看见打喷嚏的人吗?喷出的唾沫大的如水珠,小的如雾气,混杂着落下来,没有办法数得清。现在我运用自性的机能,而不知道它究竟是怎么发动的。”蚿对蛇说:“我用众足行路而不及你的无足,是为什么呢?”蛇说:“天性机能之发动,怎么可以改变呢?我哪里用得着足呢?”蛇对风说:“我运动脊背和肋部而爬行,这是有形可见的; 现在你呼呼地由北海刮起,又呼呼地吹入南海,而好象没有形迹似的,这是为何呢?”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海刮起而吹入南海。可是,人们用手指来指我,就能胜过我,用足踏我也能胜过我。虽然如此,那折断大树、 吹起房屋的,也只有我能作得到。故而在众多小的方面不能取胜却能取得大胜。取得大胜,只有圣人才能作得到。”
【注释】
(1)夔(kui):传说中一足异兽。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 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此外还有“如龙有角”、“人面猴身”等不同说法。怜:羡慕、仰慕之意。蚿(xián),多足虫。
(2)吟绰(chēnchuō):跳着走。
(3)予无如矣:“无知予矣”的语序颠倒,没有象我这样简便了。
(4)独奈何:将怎么办呢。
(5)唾者:吐唾沫或打喷嚏的人。
(6)天机:自性所具有的机能。
(7)这句的意思为,众足之动受自性所具天然机能支配,我并不知道它究竟是怎么动的,如同打喷嚏时,喷出多少大小不同的水珠完全是本性运动一样。
(8)易,改变。
(9)安用足:哪里用得着足呢。
(10)有似:有形象显示出来。
(11)蓬蓬然:风吹动时发出的呼呼之声。
(12)指我则胜我:用手指一指我,就能胜过我。
(13)䲡:足踏也,(蹴)。此句意为,风虽能自北海而南海,折木飞屋,但人可以用手指点它,用足践踏它。
(14)蜚大屋:把大屋子吹得飞上天。蜚,同飞。
(15)这句的意思为,以众多小的不胜来求得大胜。即不求一事一物上的小胜,而求根本的大胜。
《原文》

   孔子游于匡(1),宋人围之数匝(2),而弦歌不惙(3)。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4)?”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5),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6)。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7);当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7);时势适然(8)。夫水行不避蚊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虎者(9),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10)。 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俱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11)!吾命有所制矣(12)!”无几何,将甲者进(13),辞曰:“以为阳虎也(14),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译文】
孔子师徒游经匡邑,卫国军人把他们层层包围起来,孔子和弟子们唱诗奏乐之声并未因此而停下。子路进来见孔子说。“为什么先生还这样快乐呢?”孔子说:“来吧,我讲给你!我忌讳困穷很久了,而摆脱不掉,这是命该如此啊!我渴求通达很久了,而不能得到,这是时运不佳啊!处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穷之人,不是因为他们有智慧;处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之人,不是因力他们没有智慧,一切都是时运造成的呀。那些在水底通行不躲避蚊龙的人,是渔夫的勇敢。在陆上行走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人,是猎人的勇敢。闪光的刀剑横在面前,把死看得如生一样平常,是烈士的勇敢。 知道困穷是由于命运,知道通达是由于时机,遭逢大危难而不畏惧的,这是圣人的勇敢。仲由,你安心吧!我的命运是由老天安排定的。”没过多久, 统领甲士的长官进来道歉说:“以为你们是阳虎一伙,所以把你们包围起来, 现在知道不是,请让我表示致歉而退兵。”
【注释】
(1)匡:春秋时卫国邑名,在今河南睢县西。

(2)匝(Zā):环绕一周。宋:卫之误。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由卫去陈,路经匡邑。因以前阳虎侵暴过匡邑,孔子长得很象阳虎,又因孔子弟子颜克也曾与阳虎一起凌犯匡人,此次又恰好是他为孔子御车,匡入误以为阳虎重来,便出兵把他们包围起来。
(3)惙《chuò):通辍,止也。弦歌:弦指琴瑟之类乐器,歌为诵诗、唱诗,指孔子和弟子们虽被包围,仍在行礼作乐,唱诗并以琴瑟等乐器伴奏。
(4)娱:快乐。孔子一行为匡人包围,处境十分危险,孔子不忧惧,反而让弟子唱诗奏乐,子路不理解,而有此问。
(5)讳穷:忌讳困穷。

(6)时:机遇,时势,时运之意。

(7)穷人,困穷不通达之人。

(8)时势适然:时势、时运造成这样的。(适,通”使”)
(9)(si):犀牛一类猛兽,独角,青色,体重可达三千斤。

(10)烈士:古代泛指有志于功业或重义轻生的人,此指后者。

(11)处矣:安心吧。指让子路不用担心,顺天安命而已。

(12)制:分限、限定。孔子意为,我的命运是由上天安排确定的,只须顺时安命就是了,不必担心什么。
(13)将甲者,统帅甲士的长官,将,统帅也,甲,指甲士,即着盔甲之兵士。
(14)阳虎:又名阳货,本为鲁国季孙氏家臣。后篡夺鲁国政权,把持大权达三年之久。在鲁定公六年,他带兵侵略匡邑,与匡人结仇。

esgrhyr236 发表于 2025-7-24 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水》篇"众小不胜为大胜"义疏
《庄子·秋水》此章以夔、蚿、蛇、风、目、心递相怜问为喻,阐发"至人无己"之境。其文虽诡谲,其理实通于《齐物论》"道通为一"之旨。今试析其要义三端:

一、物性各得,无用相羡
夔一足而妒蚿万足,蚿有足而慕蛇无足,蛇有形而追风无形,风有迹而企目无迹,目有形而求心无相。此连环诘问,实暗讽众生逐外丧内之病。《德充符》言"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夔之独足本为天授,却妄自菲薄,恰如惠子忧樗树无用,未悟"无用之用"(《人间世》)。郭象注"物各任性,乃正正也",正点明此节真谛。

二、大胜在神,不在形迹
"唾者喷珠"之喻尤精妙。唾沫本贱,然离唇即成珠玉;跬步虽微,积之可至千里。此即《老子》"图难于易,为大于细"之化用。庄子更进一层:风无形而能拔木,心无相而宰百骸,所谓"众小不胜"者,恰是"不争之德"(《老子》六十八章)。成玄英疏"忘胜负者乃为大胜",深得庄生三昧。

三、临难不惧在丧我
末句"目怜心"直指本体。心无形而运目,道无象而周行。《大宗师》云"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与此章"怜心"之说互为表里。河伯见海若而丧我(《秋水》开篇),与此处层层超越,皆示人破执之阶。王夫之《庄子解》谓"小不胜者,天倪自和",诚哉斯言!

要之,此章非徒论生物习性,实以寓言破形器之执。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引吕惠卿语:"圣人不胜其小,故能胜其大",可谓的评。读《庄》者当于此等处会心,勿拘字句而失其弘旨。
拉拉积极 发表于 2025-7-25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水》篇‘众小不胜为大胜’义理阐微

《庄子·秋水》篇藉夔、蚿、蛇、风、目、心之连环相诘,揭示‘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之深旨。此段寓言非徒论生物形躯之异,实乃阐发‘至人无己’的工夫境界。今试析其理路如次:

一、形器之限与天机之动
夔以一足跳跃而行,羡蚿万足之便;蚿虽多足,复慕蛇无足而疾;蛇又叹风无形而速;风终不若目之一瞥千里,而目犹待心念方成其用。此层层递进,实指‘物各有分,性各有极’(《养生主》语)。庄子非比较万物优劣,乃点明‘自足其性’之理——夔之‘无如’非真不足,恰是其‘天机自张’之体现。郭象注‘物任其性,事称其能’正契此义。

二、小不胜之大用
‘唾者喷沫如珠’之喻尤精微。唾沫散落似无目的,然其中‘大者如珠’者,实自然成象。此喻圣人‘不执一技而用天下之技’:日常细微处之‘不胜’(如不刻意控制唾沫形态),恰成就‘大胜’(自然呈现完美珠玉)。《达生》篇‘梓庆削木’章所谓‘以天合天’,正是此境。苏辙《老子解》云‘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可作旁证。

三、临难不惧之心学工夫
末段‘目怜心’之结,暗藏枢机。心之超越形器,犹圣人之超越得失计较。陈景元《庄子注》谓:‘心无所系,故能应物无方。’‘临难不惧’非强忍硬撑,乃心斋坐忘后之自然状态。如孔子‘畏于匡’而弦歌不辍(《论语·子罕》),即是‘以众小不胜(不逞血气之勇)为大胜(全其天理)’的实证。

要之,此章以诙诡之辞阐‘无用之大用’:圣人能‘因物付物’,故在局部似有‘不胜’,而终成‘不争之胜’。钱穆《庄子纂笺》引吕惠卿言:‘不争一曲之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诚得庄生三昧。读者当离文字相,会其‘丧我’之旨,方不负漆园设喻之苦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