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67|回复: 2

[道学研究]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2论仙诗解1本钧末乖非一非异非始非终非死非生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12-23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2论仙诗解1本钧末乖非一非异非始非终非死非生
题文诗:
抱朴子曰:聪之所去,震雷不能,使之闻也,
明之所弃,三光不能,使之见也,岂輷磕之,
音细丽天,之景微哉?聋夫谓之,无声,
瞽者谓之,无物.又况管弦,之和音与,
山龙绮粲,安能赏,克谐雅韵,𬀩晔鳞藻?
故聋瞽者,在乎形器,不信丰隆,之与玄象.
况物有,微于此乎?暗昧滞乎,心神其则,
不信有,周孔在矣.况告之以,神仙道乎?
存亡终始,诚是大体.异同参差,或然或否,
变化万品,奇怪无方,物是事非,本钧末乖,
未可一也.非一非异,非始非终,非死非生.
言始者必,有终多矣,混而齐之,非通理矣.
谓夏必长,荠麦枯焉.谓冬必凋,竹柏茂焉.
谓始必终,天地无穷.谓生必死,龟鹤长存.
盛阳宜暑,夏天未必,无凉日也.极阴宜寒,
严冬未必,无暂温也.百川东注,而有北流,
之浩浩也.坤道至静,而或震动,而崩弛也.
水性纯冷,而有温谷,之汤泉也;火体宜炽,
而有萧丘,之寒焰也;重类应,而南海有,
浮石之山;轻物当浮,而牂柯有,沉羽之流.
万殊之类,不可以,一概断之,如此久矣.
《原文》
或问曰:“神仙不死,信可得乎?”抱朴子答曰:“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虽禀极聪,而有声者不可尽闻焉。虽有大章竖亥之足,而所常履者,未若所不履之多。虽有禹益齐谐之智,而所尝识者未若所不识之众也。万物云云,何所不有,况列仙之人,盈乎竹素矣。不死之道,曷为无之?”
于是问者大笑曰:“夫有始者必有卒,有存者必有亡。故三五丘旦之圣,弃疾良平之智,端婴随郦之辩,贲育五丁之勇,而咸死者,人理之常然,必至之大端也。徒闻有先霜而枯瘁,当夏而凋青,含穗而不秀,未实而萎零,未闻有享于万年之寿,久视不已之期者矣。故古人学不求仙,言不语怪,杜彼异端,守此自然,推龟鹤于别类,以死生为朝暮也。夫苦心约己,以行无益之事,镂冰雕朽,终无必成之功。未若摅匡世之高策,招当年之隆祉,使紫青重纡,玄牡龙跱,华毂易步趍,鼎𫗧代耒耜,不亦美哉?每思诗人甫田之刺,深惟仲尼皆死之证,无为握无形之风,捕难执之影,索不可得之物,行必不到之路,弃荣华而涉苦困,释甚易而攻至难,有似丧者之逐游女,必有两失之悔,单张之信偏见,将速内外之祸也。夫班狄不能削瓦石为芒针,欧冶不能铸铅锡为干将。故不可为者,虽鬼神不能为也;不可成者,虽天地不能成也。世间亦安得奇方,能使当老者复少,而应死者反生哉?而吾子乃欲延蟪蛄之命,令有历纪之寿,养朝菌之荣,使累晦朔之积,不亦谬乎?愿加九思,不远迷复焉。”
抱朴子答曰:“夫聪之所去,则震雷不能使之闻,明之所弃,则三光不能使之见,岂輷磕之音细,而丽天之景微哉?而聋夫谓之无声焉,瞽者谓之无物焉。又况管弦之和音,山龙之绮粲,安能赏克谐之雅韵,𬀩晔之鳞藻哉?故聋瞽在乎形器,则不信丰隆之与玄象矣。而况物有微于此者乎?暗昧滞乎心神,则不信有周孔于在昔矣。况告之以神仙之道乎?夫存亡终始,诚是大体。其异同参差,或然或否,变化万品,奇怪无方,物是事非,本钧末乖,未可一也。夫言始者必有终者多矣,混而齐之,非通理矣。谓夏必长,而荠麦枯焉。谓冬必凋,而竹柏茂焉。谓始必终,而天地无穷焉。谓生必死,而龟鹤长存焉。盛阳宜暑,而夏天未必无凉日也。极阴宜寒,而严冬未必无暂温也。百川东注,而有北流之浩浩。坤道至静,而或震动而崩弛。水性纯冷,而有温谷之汤泉;火体宜炽,而有萧丘之寒焰;重类应沈,而南海有浮石之山;轻物当浮,而牂柯有沈羽之流。万殊之类,不可以一概断之,正如此也久矣。
【译文】
有人问:“神仙能长生不死,这真的可能做到吗?”抱朴子回答说:就算视力最好的人,也不能把有形的事物全部看见;就算听力最好的人也不能把所有的声音一一听见;就算拥有大章、竖亥那样的捷足,所走过的地方,也还是没有没走过的多;就算拥有大禹、伯益、章谐那样的智慧,所见识的,也还是没有见识过的多。宇宙万物纷杂,什么没有呢?况且成仙的人已随处见于各种记载,不死之道,怎么会没有呢?” 于是问话的人一大笑说:“有始则必有终,有存则必有亡。所以像三皇五帝、孔丘、周公那样的圣人,后稷、樗里子、张良、陈平那样的智者,端木赐、晏婴、随何、郦食其那样的辩才,孟贲、夏育、五丁那样的勇士,也都死了,这是人生事理的必然规律,是一定会来临的最后归宿。人们只听说过在霜降之前就枯萎,正值盛夏便落青,含孕着穗儿却不开花,没有结果实就凋零的事,还没有听说过有谁享受万年之寿,长生久视而不死。所以古人做学问不求成仙之术,言谈话语不涉及怪异的东西,杜绝那些不合正道的学说,遵守这种自然法则,把乌龟仙鹤排斥归为人以外的类别,把生死看作如朝暮一般短暂。若苦心约束自己,去做些没有益处的事,有如刻镂冰块,雕琢朽木一样,到头来也不会有任何成效的,不如施展出匡世济时的高明策略,得至毕生的宏福,使紫青绶带重新系在身上,用黑色公畜祝祭王朝的兴起,用华美的车子替代步行,用鼎中的美食取代田间的农耕,不也很好吗?每当想起诗人做《甫田》讽刺国君,再深思孔子关于人‘皆死’的论断,就不去做那些如同把握不具形态之风,捕捉难以捉摸之影,索求不可得到之物,行走不达目的之路,放弃荣华富贵而去涉足困苦,丢下唾手可得而去谋求艰难的事。这些就像‘桑者之逐游女’的故事中说的那样,必然会两头受损而后悔;又好像单豹、张毅那样,固执偏信,必然会招致身内外的灾祸。即使是公输班、墨翟,也不能把瓦石削成针尖;欧冶子也不能把铅锡铸成宝剑,所以说,做不到的事,即使鬼神也做不到;做不成的事,哪怕天地也做不成。世间哪里能得到奇方,能使年老的人变回少年,本该死的人反而复生呢?而先生却想延长蟪蛄的寿命,让它活上一年;想保养朝菌的荣华,让它能活上一个月,这不是太荒谬了吗?希望你能多加思考,迷途知返,不要走得太远。
抱朴子回答说:“人要是丧失了听觉,那么震耳的的雷声也不能使他听到;丧失了视觉,那么日月星辰的光芒也不能让他看见,何况是磕碰的细小声音,天空中的细微景观呢?”所以聋子说世上没有声音,瞎子说世上没有东西,何况是管弦的和奏之音,衮服上绮丽的山龙图纹,他们又怎么能够欣赏和谐的雅致音韵、明丽的鳞藻图饰呢?所以说聋子和瞎子感觉到的只是有形的的物,却不相信天上有云师作画和日月星辰,更何况比这更微妙的事物呢?昏暗愚昧滞留在心神,就不相信昔日曾有过周公、孔子,何况告诉他神仙之道呢?世事有存必有亡,有始必有终,诚然大体如此,但是其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有的这样,有的那样,变化万端,奇奇怪怪,没有一定的规律。本质相同的表现不同,根本相同的枝末相背,不能一概而论。
说有始必有终的人很多,把千变万化的事物混同起来一样看待,不是通达之理。说夏天万物必然生长,但是荠麦却在此时枯萎;说冬天万物必然凋谢,而竹柏却在此时丰茂;说有始必有终,而天地却无尽无穷;说有生必有死,而龟鹤却长生久存。盛夏应该是炎热的,但夏天未必没有清凉的日子;严冬应该是寒冷的,但冬天未必没有短暂的一温一 暖。百川东流到海,但也有潺潺流水向北而去;地属坤道应静,但有时也会震动崩踏陷裂。水本性寒冷,但是也有一温一 谷的一温一 泉;火本性炽热,但是也有萧丘的冷焰。重的东西应当下沉到水中,但南海却有浮石之山;轻的东西应当上浮到水面,可牂柯却有沉下羽毛的河水。世上万物万类,不能用一种标准来一概而论。如此复杂已是久已有之的了。

半日闲 发表于 2025-4-18 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朴子内篇·论仙》学术阐微

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开篇即构建了一个精妙的认知论框架。其以"聪之所去,震雷不能使之闻"为喻,揭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实非外物之微渺,乃主体感官之阙如。这种认识论立场,与庄子"井蛙不可语海"的认知局限论形成跨时代呼应,共同构成道家认识论的重要维度。

文中"本钧末乖"的哲学命题尤具深意。葛洪通过四组辩证范畴:"非一非异,非始非终,非死非生",系统解构了世俗的二元认知模式。这种思维范式,既承袭《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传统,又创新发展为更具包容性的认知体系。其列举夏长而荠麦枯、冬凋而竹柏茂等自然现象,实为对《淮南子》"物类相动,本标相应"思想的深化。

在论证方法上,葛洪采用典型的"反常合道"论证策略。通过温谷汤泉、萧丘寒焰等自然异象,瓦解常识认知的绝对性。这种论证方式与王充《论衡·变动篇》的实证精神一脉相承,但更突出其"万殊之类,不可以一概断"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值得注意的是,葛洪将这种认识论直接运用于神仙存在的论证,使哲学思辨与宗教诉求形成有机统一。

针对"有始者必有卒"的质询,葛洪的回应展现其宇宙观的特质。他以天地无穷、龟鹤长存为例,在承认"存亡终始"为普遍规律的同时,强调"异同参差"的特殊性。这种既承认常道又肯定变例的思维,实为对《周易》"穷则变,变则通"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其所谓"变化万品,奇怪无方",恰是汉代元气论与魏晋玄学"独化"思想的融合体现。

篇末"镂冰雕朽"之喻,深刻揭示了修仙实践中的知行关系问题。葛洪将"不可为者"与"不可成者"作出严格区分,这种实践理性精神,既不同于嵇康"神仙禀之自然"的命定论,也有别于左慈等人的方术神秘主义,显示出东晋道教理论家的思辨深度。

要之,此篇虽为神仙学说张本,然其认识论价值已超越宗教范畴。葛洪通过解构常识认知的绝对性,构建起一个开放包容的认知体系,为六朝哲学思维提供了重要范式。其辩证思维方法,对后世邵雍"观物"思想、张载"一物两体"说皆有启迪,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卧龙 发表于 2025-5-9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朴子内篇·论仙》首章玄义阐微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二论仙章,开宗明义以感官认知为喻,揭示道体认知之要旨。其文曰:"聪之所去,震雷不能使之闻;明之所弃,三光不能使之见",此段实含三重玄义:

一、感官局限与道体认知
"聋夫谓之无声,瞽者谓之无物"之喻,非仅言生理缺陷,实指认知主体之局限。《庄子·齐物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与此相通。葛洪承汉魏之际"言意之辨"传统,暗示大道之体超乎感官经验,犹若管弦和音之于聋者,山龙华章之于瞽者,非对象不存在,乃主体认知机能未达。此与《周易·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形成互文。

二、本末之辨的玄学展开
"本钧末乖"四字实为全篇枢要。王弼《老子指略》云"崇本以息末",葛洪则更进一层:道体(本)如钧陶轮运转不息,万象(末)虽显乖违,实则同源异流。此说熔铸《淮南子·俶真训》"万物一圈"说与魏晋玄学"体用"观,为下文"非一非异"等六组辩证范畴张本。

三、六非辩证的仙学理路
"非一非异,非始非终,非死非生"三组否定式命题,暗合僧肇《不真空论》"不真故空"思辨模式。葛洪以否定性表述确立仙道特质:
1. "非一非异"指向形神关系,既破汉儒形神相即的实然论,亦破佛教形神相离的分解说
2. "非始非终"解构时空线性认知,为"神丹驻景"说立基
3. "非死非生"突破《孝经》"身体发肤"之训,建构道教性命双修理论

此段文虽简奥,实为全书理论总纲。其以感官经验为筏,渐次导入玄思,终以六非命题破除俗见,为后续金丹、黄白诸术建立形上依据。葛洪熔铸先秦两汉宇宙论与魏晋本体论,使神仙学说突破方技层面,升华为具有严密逻辑的哲学体系,此正《内篇》区别于《神仙传》等述异之作的根本所在。

(全文798字,严格遵循传统注疏体例,兼顾义理阐发与文本考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