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99|回复: 0

[道学研究]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2论仙诗解4澹泊修道静寂无为帝王难宁丧精杀伐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1-12-23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2论仙诗解4澹泊修道静寂无为帝王难宁丧精杀伐
题文诗:
长生修道,诀在于志,不在富贵.苟非其人,
高位厚货,乃所以,为重累耳.为之何者?
学仙之法,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
尸居无心,而帝王任,天下重责,治鞅掌政,
思劳万几,神驰宇宙,一介失所,王道为亏,
百姓有过,则谓在予.醇醪汩其,和气艳容,
伐其根荄,所以翦精,损虑削乎,平粹不可,
曲尽备论.蚊噆肤则,坐不得安,虱群攻则,
卧不得宁.四海之事,何祗若是.帝王安得,
掩翳聪明,历藏数息,长斋久洁,躬亲炉火,
夙兴夜寐,以飞八石?仙法,静寂无为,
忘其形骸,而人君撞,千石之锺,伐雷霆鼓,
砰磕嘈囐,惊魂荡心,百技万变,丧精塞耳,
飞轻走迅,钓潜弋高.仙法欲令,爱逮蠢蠕,
不害含气,而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诛,
黄钺一挥,齐斧暂授,伏尸千里,流血滂沱,
斩断之刑,不绝于市.仙法,止绝臭腥,
休粮清肠,而人君欲,烹肥宰腯,屠割群生,
八珍百和,方丈于前,煎熬勺药,旨嘉餍饫.
仙法,溥爱八荒,视人如己,而人君欲,
兼弱攻昧,取乱推亡,辟地拓疆,泯人社稷,
驱合生人,投之死地,孤魂绝域,暴骸腐野.
《原文》
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于志,不在于富贵也。苟非其人,则高位厚货,乃所以为重累耳。何者?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而帝王任天下之重责,治鞅掌之政务,思劳于万几,神驰于宇宙,一介失所,则王道为亏,百姓有过,则谓之在予。醇醪汩其和气,艳容伐其根荄,所以翦一精一损虑削乎平粹者,不可曲尽而备论也。蚊噆肤则坐不得安,虱群攻则卧不得宁。四海之事,何祗若是。安得掩翳聪明,历藏数息,长斋久洁,躬亲炉火,夙兴夜寐,以飞八石哉?汉武享国,最为寿考,已得养性之小益矣。但以升合之助,不供锺石之费,畎浍之输,不给尾闾之泄耳。
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而人君撞千石之锺,伐雷霆之鼓,砰磕嘈囐,惊魂荡心,百技万变,丧精塞耳,飞轻走迅,钓潜弋高。仙法欲令爱逮蠢蠕,不害含气,而人君有赫斯之怒,芟夷之诛,黄钺一挥,齐斧暂授,则伏尸千里,流血滂沱,斩断之刑,不绝于市。仙法欲止绝臭腥,休粮清肠,而人君烹肥宰腯,屠割群生,八珍百和,方丈于前,煎熬勺药,旨嘉餍饫。仙法欲溥爱八荒,视人如己,而人君兼弱攻昧,取乱推亡,辟地拓疆,泯人社稷,驱合生人,投之死地,孤魂绝域,暴骸腐野,五岭有血刃之师,北阙悬大宛之首,坑生煞伏,动数十万,京观封尸,仰干云霄,暴骸如莽,弥山填谷。秦皇使十室之中,思乱者九。汉武使天下嗷然,户口减半。祝其有益,诅亦有损。结草知德,则虚祭必怨。众烦攻其膏肓,人鬼齐其毒恨。彼二主徒有好仙之名,而无修道之实,所知浅事,不能悉行。要妙深秘,又不得闻。又不得有道之士,为合成仙药以与之,不得长生,无所怪也。
【译文】
“求长生不老,修炼成仙大道,决窍在于立志而不在于富贵。如果不是有志之人,就算地位高贵、财产丰厚,反而会成为沉重的累赘。为什么呢?应该是淡泊恬静愉快,洗去杂念嗜好,内视反听,尸居无心。而帝王担负着天下的重责,治理繁忙的政务,因日理万机而思虑劳累,神思驰骋于宇宙万事。出现一点儿过失,帝王将相以“仁义”治天下之道就会被毁;百姓有了过失,帝王将相就得说责任在我。香醇的美酒扰乱了他的和气,娇艳的美一女 伤害了他的根基,至于会削弱精气,损伤思虑,破坏平衡,减少精粹等等,就不再详尽一一论述了。蚊虫叮咬,让人坐立不安;虱群攻击,使人卧不得宁,四海之内的事,何止如此?帝王们又怎能掩去聪明才智,念想脏腑,默数呼吸,长期斋戒身心洁净,亲自守在炼丹炉旁,起早迟眠,来炼制八石精华呢?汉武帝在位的寿数最高,已经得到养生的小收益了。但是,升合这样少的资助,供不上钟石这样大的消费;靠田间小沟里的水,供不上尾闾这样大的泄流。
“神仙的法术要求人寂静无为,忘掉自己的躯体,而人群却要撞击千石重的大钟,敲响雷霆万般的大鼓,轰轰隆隆,惊心动魄;百般伎俩,万种变化,使他丧失一精一力,充塞耳目;使轻捷的鸟飞走,使迅疾的兽跑掉;钓起水中深潜的鱼,射下空中高飞的鸟。神仙的法术要求人要爱及虫豸,不去伤害有生命的东西,而人君一旦勃然震怒,就会有削除敌对的诛杀;黄钺一挥,利斧一授,就会横尸千里,血流滂沱;斩首断腰的行刑,不绝于市。神仙的方法要求人要断绝臭腥,停食谷物,清理肠胃,而人君烹食牛羊牲畜,屠割一切生物;山珍海味,百味调和,丰盛的肴馔罗列在面前;用种种调料煎煮调制,美味佳肴,令人饱足。神仙的法术要求人博爱四方,视人如已,而人君吞并弱小,攻取政治昏暗的国家,趁机着战乱,推翻别国的政权,开辟地域,拓宽疆土;灭掉别人的国家,驱聚那里的老百姓,把他们置于死地,使得孤独的鬼魂漂浮在极远的边地,暴露的一尸一骸丢失弃在凄寂的荒野;五岭有鲜血染红刀刃的军队,朝廷悬挂着大宛国君的首级;土埋活人、钉死降卒,动辄数十万人,还将敌人的尸体堆成高冢为‘京观’,高上去霄,而暴露的一尸一骸如同野草,填满山谷,秦始皇的暴政,使得十家人中,想造成反的就有九家;汉武帝的用兵,使天下怨声载道,户口减少了一半。祝寿能增加寿命,而诅咒能减少寿数。结草报答是因为知道对自己有恩德,但是连尸体都见不到的虚祭,也必然对用兵者产生怨恨。各种烦恼损伤着他身体的要害,人鬼又一同把他痛恨。那两个皇帝徒有好仙之名却无修道之实,就是他们所知道的关于求仙的那一点肤浅的事,沿且不能一一施行,仙道中那些高深的要点秘诀,又没得到,而且也没有得道之士为他们合成仙药来献上,他们不得长生,也就不足为怪了。

辣基痛击 发表于 2025-7-9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朴子内篇·论仙》修道要旨阐微

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卷四所言"澹泊修道,静寂无为,帝王难宁丧精杀伐"一节,实为仙道修炼之核心要义。今试析其理,以明修道之本。

一、修道之本在志不在位
文中"长生修道,诀在于志,不在富贵"之论,直指修仙根本。《庄子·刻意》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葛洪承老庄之旨,谓帝王虽居高位,然"任天下重责,治鞅掌政",心为外物所役,精气日耗,反成仙道之障。此与《黄帝内经》"恬惔虚无,真气从之"之理相通,盖心神外驰则真炁散,志虑纷扰则丹基颓。

二、澹泊寡欲为入道之门
"学仙之法,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八字,实为千古修真圭臬。《道德经》"为道日损"之说,于此得具体诠释。内视反听者,非独闭目塞听,乃收视返听于灵台一窍,如《周易参同契》所谓"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尸居无心之态,尤合《庄子》"坐忘"之境。葛洪特举帝王之例,正为警示修道者:纵拥"高位厚货",若不能刳心去智,终为"重累"。

三、帝王修道之难的文化隐喻
言"帝王难宁"者,实喻尘缘缠缚之害。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杀伐决断之事,更与"好生恶杀"之仙道相悖。此段当与《黄庭经》"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对参,盖丧精则炁散,杀伐则德损,德炁两亏,何谈冲举?

四、当代启示
今人读此篇,当悟"减法"之智。王阳明《传习录》云"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正与葛洪"涤除嗜欲"遥相呼应。所谓修道,非求外物,实为复归本真。纵非帝王,常人亦多陷于名利网罗,此篇犹如晨钟暮鼓,警醒世人:欲证长生,先修淡泊。

要之,此段经文以帝王为镜,照见凡夫通病。修道之要,首在立志专一,次须屏缘守静,终达形神俱妙。葛洪之论,非独为修仙者说,实为一切向道者开示门径。学者当于此等处着眼,方不负先贤垂训之深意。
jsj9bczf 发表于 2025-7-21 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朴子内篇·论仙》修道要旨阐微

葛洪《抱朴子内篇·论仙》卷四所言"澹泊修道,静寂无为,帝王难宁丧精杀伐"一节,实为仙道修炼之核心要义。本文试析其三重境界:

一、修道之本在守志,富贵反成重累
"长生修道,诀在于志,不在富贵"一语,直指修仙根本。《庄子·刻意》云:"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葛洪承老庄之旨,强调心志纯粹胜过外物累积。帝王虽拥"高位厚货",然《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正与此呼应。魏晋之际嵇康《养生论》亦言"清虚静泰,少私寡欲",可见修道者当以精神超脱为要,世俗尊荣反成桎梏。

二、涤嗜欲而返观听,静寂方契天道
"学仙之法,恬愉澹泊"八句,实为具体修行法要。"涤除嗜欲"源自《老子》"为道日损";"内视反听"则见《黄帝内经·素问》"精神内守"之说。葛洪融合黄老之术,指出"尸居无心"(《庄子·在宥》"尸居而龙见")乃与道冥合之态。西汉《淮南子·精神训》所谓"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正是此理。修道者须如明镜止水,外物不萦于心,方能照见本真。

三、帝王修道之难在尘劳扰神
论及帝王修仙困境,葛洪揭示"治鞅掌政"(《诗经·小雅》"王事鞅掌")与修道之矛盾。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言道家"去健羡,绌聪明",然帝王日理万机,必"丧精杀伐"(《老子》"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故《列仙传》载范蠡、张良弃位修仙,恰证"离世遁上"(《楚辞·远游》)方能全真。

要之,葛洪此篇贯通三玄(老、庄、易),申明修仙乃精神升华而非外物累积。其"澹泊—静寂—无为"之修行次第,既承汉代黄老之学,又开唐代重玄之风。今人读之,当思《周易·系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妙,于红尘中养虚静之体,方得仙道真谛。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