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11|回復: 0

[道学研究] 【庄子】内篇卷6大宗师诗解5外物外生朝彻见独不死不生至道撄宁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1-12-8 16: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内篇卷6大宗师诗解5外物外生朝彻见独不死不生至道撄宁
题文诗:
南伯子葵,问女偊曰:子年长矣,色若孺子,
焉?曰闻道矣.又问曰道,可得学邪?
恶可,子非其人;卜梁倚有,圣人之才,
无圣人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
吾欲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
圣人之道,告圣之才,易矣吾犹,守而告之,
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吾又守之,
七日而后,能外物也;已外物矣,吾又守之,
九日而后,能外生也;已外生矣,而后朝彻;
朝彻而后,能见独也;见独而后,能无古今;
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不死,
生生不生.道之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
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名为撄宁,撄宁也者,
撄而后成.撄宁真情.南伯子葵,曰子独,
恶乎闻之?闻诸,副墨之子,子闻诸,
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
聂许耳听,聂许闻之,需役修行,需役闻之,
​於讴歌谣,於讴闻之,玄冥幽寂,玄冥闻之,
参寥虚空,参寥闻之,疑始无始.始终至道.
  【原文】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①:『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②,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③!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④,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⑤!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⑥,参日而后能外天下⑦;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⑧;朝彻,而后能见独⑨;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⑩,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11),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12)。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13)。』
【译文】
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你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这是什么缘故呢?』女偊回答:『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习吗?』女偊回答说:『不!怎么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学习「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明敏的才气,我想用虚淡的心境来教导他,恐怕他果真能成为圣人哩!然而却不是这样,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具有圣人才气的人,应是很容易的。我还是持守着并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后能遗忘万物;既已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身的存在;既已遗忘存在的生命,而后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能够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彻,而后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后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既已能够超越古今的时限,而后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死,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生。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撄宁,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南伯子葵又问:『你偏偏是怎么得「道」的呢?』女偊又回答说:『我从副墨(文字)的儿子那里听到的,副墨的儿子从洛诵(背诵)的孙子那里听到的,洛诵的孙子从瞻明(目视明晰)那里听到的,瞻明从聂许(附耳私语)那里听到的,聂许从需役(勤行不怠)那里听到的,需役从於讴(吟咏领会)那里听到的,於讴从玄冥(深远虚寂)那里听到的,玄冥从参寥(高旷寥远)那里听到的,参寥从疑始(迷茫而无所本)那里听到的。』
庄子内篇憨山释德清注:

南伯子葵問于女妫(此人名皆重言也。撰出个人来,设为问答,不必求其实也)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问其年老大而色若婴儿,借以发起必有所养,将以发启工夫也)?』曰:『吾聞道矣(此即要引人学道也)。』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耶(此因闻说闻道,则惊诧其言,谓道岂可学之耶)?』曰:『惡!惡可(二字皆平声,惊叹之意。上恶字,叹其道难言;下恶字,叹其道不是容易可学,要是其人乃可)!子非其人也(言道非容易可学,况于非学道之人。何以见得)。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才谓天赋之根器,犹俗云天资也)而無聖人之道(言有美质而无进道志向),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言我有圣人之道,而无美质,故多费苦工夫)。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言我欲教卜梁倚以大道,其亦可教,但无志向。论才亦庶几可成,第不知可能造就而为圣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言学道之人才德双美者,固是难得。有此全质,则学之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天下疏而远,故三日而可外。此言教之一次也)﹔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物渐近于身,故七日而忘)﹔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生则切于己者,故九日之功乃外)﹔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平旦也。彻,朗彻也。谓已外生,则忽然朗悟,如睡梦觉,故曰朝彻)﹔朝徹而後能見獨(独,谓悟一真之性,不属形骸,故曰见独)﹔見獨而後能無古今(谓悟一真之性,超乎天地,故不属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谓了悟性真,超乎天地,量绝古今,则见本来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者,有形之累也。既悟性真,则形骸已外,物累全消,故曰杀生则一性独存,故曰不死),生生者不生(形化性全,则与道冥一,而能造化群生。而一真湛然,故曰生生者不生)。其為物也(物,指不死不生之道体也)無不將也(谓此道体千变万化,化化无穷,故无不将也。将者,以也),無不迎也(在乎人者,日用头头,左右逢元,故曰无不迎也),無不毀也(谓此道体陶镕万化,挫锐解纷,故曰无不毁),無不成也(触处现成,不假安排)。其名為攖寧(撄者,尘劳杂乱困横,拂郁挠动其心,曰撄。言学道之人,全从逆顺境界中做出,只到一切境界不动其心,宁定湛然,故曰撄宁)。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此释撄宁之意,谓从刻苦境界中做出,故曰撄而后成者也)。』
此前论大道,虽是可宗可师,犹漫言无要。此一节,方指出学道之方。意谓此道,虽是人人本有,既无生知之圣,必要学而后成。今要学者,须要根器全美,方堪授受。授受之际,又非草率,须要耳提面命,守而教之之方。又不可速成,须有渐次而入。故使渐渐开悟,其三日外天下,七日外物,九日外生死,而后见独、朝彻。此悟之之效也。既悟此道,则一切处,日用头头,触处现成,纵横无碍。虽在尘劳之中,其心泰定常宁,天君泰然,湛然不动。工夫到此,名曰撄宁。何谓撄宁?盖从杂乱境缘中做出,故曰撄而后成者也。观此老言虽蔓衍,其所造道工夫,皆从刻苦中做来,非苟然也。今人读其言者,岂可概以文字视之哉。
上言入道工夫,下言闻道,盖亦从文字中悟来。故以重言发之。
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此问闻道之原)?』曰:『聞諸副墨之子(副墨,文字也。言始从文中来),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诵,言包洛而诵习也。意谓诵习文字,久而自得也),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言见有明处,乃因文字有悟处也),瞻明聞之聶許(聂许,谓从耳闻,声入心通,而心自许也),聶許聞之需役(需,待也。役,使也。言心虽有悟,必待验之行事之间,一切处现前不昧,与道相应,然后造妙也),需役聞之於謳(于讴,涵泳吟咏之意),於謳聞之玄冥(由涵泳讴吟,而有冥会于心,乃造道之极也),玄冥聞之參寥(参寥者,空廓广大、虚无之境。谓道之实际也),參寥聞之疑始(言入于无始,乃归极于此学道之成也)。』
此一节,言圣人得此大道,不无所闻。盖从文字语言中,有所发明,以至动用周旋、讴吟咳唾之间,以合于玄冥,参于寥廓,以极于无始,至不可知之地。必如此深造实证而后已,如此殆非口耳而可得也,是乃可称大宗师。前来发明大道可宗,悟此大道者可称宗师,但未见其果有其人否耶?恐世人不信,将谓虚谈。故向下撰出子祀等,乃实是得道之人,以作证据。
  【注释】
  ①南伯子葵、女偊(yǔ):均为人名。旧注曾疑『南伯子葵』即『南郭子綦』。
  ②孺子:幼儿,孩童。
  ③恶(wū)这里是批驳、否定对方的言词,义同『不』。
  ④卜梁倚:人名:圣人之道:指虚淡内凝的心境。圣人之才:指明敏的、外用的才质。
  ⑤庶几:也许、大概。
  ⑥守:持守,修守,这里指内心凝寂,善于自持而不容懈怠。
  ⑦参:三。外:遗忘。『外』是相对于『内』的,思想上、精神上既然能凝寂虚空,身外之物,包括天地、死生都好像虚妄而不存在,故有以天下为外,以物为外,以生为外的说法。
  ⑧朝彻:『朝』指朝阳,『彻』指明彻,这里用早晨太阳初升时的清新明彻,喻指物我皆忘的凝寂空灵的心境。
  ⑨独:庄子哲学体系中的又一重要概念,指不受任何事物影响,也不对任何事物有所依待。能够独立而无所依待的就只有所谓的『道』,故这句中的『独』实际指的就是『道』。
  ⑩杀:灭除,含有摒弃、忘却之意。『杀生者』与下句『生生者』相对为文,分别指忘却生存和眷恋人世的人。
  (11)将:送。
  (12) 撄(yīng):扰乱,『撄宁』意思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保持心境的宁静。这是庄子所倡导的极高的修养境界,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得到了『道』,所以下一句说『撄而后成』。
  (13)『副墨』、『洛诵』、『瞻明』、『聂许』、『需役』、『於(wū)讴(ōu)』、『玄冥』、『参寥』、『疑始』等,均为假托的寓言人物之名。曾有人就这些人名的用字作过推敲,揣度其间还含有某些特殊的寓意,但均不能确考。大体是,『副墨』指文字,『洛诵』指背诵,『瞻明』指目视明晰,『聂许』指附耳私语,『需役』指勤行不怠,『於讴』指吟咏领会,『玄冥』指深远虚寂,『参寥』指高旷寥远,『疑始』指迷茫而无所本。

严刑厘 發表於 2025-7-5 15:40 | 顯示全部樓層
《大宗师》"撄宁"义疏:论庄子心斋工夫的终极境界

南伯子葵与女偊这段对话,实为庄子揭示修道次第的密要文本。女偊所谓"闻道"非指耳闻之说,乃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体道境界。其"色若孺子"正是《逍遥游》"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真人气象,此乃"形神俱化"的证验。

修道之要,首在才性根基。庄子借女偊之口提出"圣人之才"与"圣人之道"的辩证:卜梁倚具才而无道,女偊怀道而乏才,二者相济方可达道。此中深意在于揭示修道乃主体资质(才)与工夫实践(道)的辩证统一,非如后世禅宗顿悟之说。

"外天下—外物—外生"三关工夫,实为心斋坐忘的次第展开:
"外天下"者,超离社会价值判断,如《齐物论》"丧其耦";
"外物"者,解脱物质束缚,达致"物物而不物于物";
"外生"者,超越生死执着,进入"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的悬解境界。

"朝彻见独"乃工夫极境。"朝彻"喻心智如朝阳洞明,较之老子"涤除玄览"更显动态生机;"见独"之"独"非数量之独,乃绝对无待之谓,即《田子方》"独立而不改"的道体呈现。此境既破时空对待(无古今),亦超生死分别(不死不生),较郭象"独化"说更具超越维度。

"撄宁"二字尤堪玩味。成玄英疏:"撄,扰动也;宁,寂静也。"然深究之,"撄"实指现象界的纷纭变化,"宁"则是本体界的如如不动。此即《周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庄子式表达,揭示修道者"即现象而见本体"的圆融境界。后世僧肇"即动而求静"、程颢"动亦定,静亦定"之说,皆可视为"撄宁"哲理的延伸。

这段文本在庄学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既总结《齐物论》"丧我"、《人间世》"心斋"的工夫论,又开启《应帝王》"浑沌"说的境界论。女偊所示修道次第,与儒家"下学上达"、佛家"戒定慧"三学形成有趣的跨文明对话,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工夫论的重要范式。
钱佟 發表於 2025-7-23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庄子·大宗师》"外物外生"章义疏

南伯子葵与女偊之问答,实为庄子修道次第之纲要。女偊"色若孺子"之相,已示"形神相守"之境,此乃"闻道"之外显。然其所述修道历程,尤当深味。

一、修道之资禀要件
女偊明言"子非其人",又举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为例,揭示修道须才、道相济。郭象注云:"才者,天性之敏;道者,虚通之理。"成玄英疏谓:"才为器质,道是虚通,必须器识虚通,方成圣人。"此中暗含"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儒道会通义理。

二、修道之渐进次第
"外天下"至"外生"三阶段,实为层层剥落工夫:
1. 外天下:超离社会价值体系,如《齐物论》"丧其耦"之境
2. 外物:超越物质束缚,类颜回"箪食瓢饮"之乐
3. 外生:勘破生死大限,达《德充符》"死生一条"之悟

三、"朝彻见独"之证悟境界
"朝彻"喻顿悟之明,如朝阳破晓;"见独"即洞见绝对之道。此境有三大特征:
1. 时间性突破:"无古今"即泯灭时间分别
2. 生死观超越:"不死不生"非生理状态,乃精神解脱
3. 主体性消融:"撄宁"者,虽受外物扰动而内心湛然,如船子和尚"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之谓

四、修道工夫与境界之辩证
女偊九日而外天下,七日而外物,终至"外生"之速成,实为"渐修顿悟"之体现。此与禅宗"时时勤拂拭"到"顿见本来面目"的修行路径相通。所谓"撄宁",正是"即动而静"的修养极境,较之《中庸》"喜怒哀乐未发"更显动态平衡之妙。

要之,此章揭示修道乃"去蔽"而非"增益"的过程。从剥离社会属性(外天下)到超越物质依赖(外物),最终突破生命执着(外生),层层递进终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之境。女偊所示,实为华夏心性工夫论之精髓,与孟子"尽心知性"、周易"穷理尽性"之说,共构东方智慧之高峰。学者当知,此"外"之工夫,非逃避现实,恰是回归本真的积极超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